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务派遣是我国目前发展最快的一种人才中介服务业务,虽然《劳动合同法》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部分章节专门针对劳务派遣制定了相关规定,对企业在实际使用劳务派遣用工时,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在劳务派遣涉及的劳务派遣公司(用人单位)、企业(用工单位)、劳务工(劳动者)三方当事人中,企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将起着极及其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和谐社会视域下农民工劳务派遣规范化发展研究为方向,分析劳动合同法修改之后劳务派遣的衔接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劳动合同法》确立的劳务派遣制度在保留劳务派遣特色的同时将其纳入标准化用工轨道,总体来说是立法的一个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要完善这些不足需要结合劳务派遣自身特点、借鉴外国经验,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利和推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3.
张新民 《职业》2012,(31):111-115
劳务派遣用工是典型的舶来品,最早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外商代表处用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企业用工制度改革的深度推进,劳务派遣用工已成为企业用工制度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用工形式。但伴随劳务派遣用工规模的不断扩大,该种用工形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如何学习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已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将对国外劳务派遣的概念、特点、法规及现状进行浅析,为我国劳务派遣制度规制提供参考。一、国外劳务派遣用工的定义及内涵劳务派遣用工的叫法最早源于日本的劳动者派遣。  相似文献   

4.
汪凯舲 《现代妇女》2014,(7):99-102
随着我国劳务派遣业的快速发展,派遣工权益的保障问题受到更多关注。在健康风险日趋多元、工伤事故大量存在的当下,处于劳务派遣特殊法律结构中的派遣工的健康权应得到重视和保护。梳理劳务派遣基本法律关系,明确健康权的概念与内涵,呈展我国派遣工健康权保障状况。在此基础上,浅探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对被派遣劳动者健康权的维护,总结其制度亮点,指出存在的缺角,并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5.
钱鸣 《职业》2018,(25):120-123
通过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对劳务派遣用工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回顾和研究,并对该种用工制度存在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客观评价。通过对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解读,笔者分析了现阶段企业劳务派遣用工中可能出现及已经出现的法律风险和应对措施。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企业从传统用工制度向现代企业用工制度转型的过程,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和新用工制度催生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新民 《职业》2012,(28):117-119
劳务派遣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着肯定和否定两种观点,不管孰对孰错,并没影响劳务派遣的快速发展。但快速的发展却无法掩盖其存在的问题,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由于劳务派遣而引起的劳动纠纷。去年,国际  相似文献   

7.
沈先生去年被一家劳务派遣公司招用,签订了2年期限的劳动合同.一段时间以来,劳务派遣公司的派遣业务冷淡,外派工作时断时续.他有时被派遣到用人单位干一个月的活,有时甚至一个月都闲着.  相似文献   

8.
我国劳务派遣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劳动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严重问题。对此,许多学者分析了问题的表现与原因所在.同时提出了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对策。然而关于问题的实证研究则是以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王洪玉 《职业》2012,(25):116-117
近年来,劳务派遣成为企业较为普遍的用工形式。全国总工会发布的《劳务派遣报告》显示,至2011年,全国劳务派遣人员已达6000多万,其中部分央企甚至有超过2/3的员工属于劳务派遣性质,石油、化工、电信、金融、银行、航空、铁路等系统更为普遍。劳务派遣已经变成用人单位规避用工风险的一个工具。劳务派遣用工的"泛滥"导致实践中被派遣劳动者的权利受到严重损害,同时,也对常规的用工方式和劳动合同制度造成较大冲击。  相似文献   

10.
《职业》2011,(1):68-68
年初,我到甲公司求职,甲公司是一家劳务派遣单位。我和甲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约定,甲公司将派遣我到乙公司工作,月工资为1800元。劳动合同还对我的工作岗位、工作期限和劳动报酬作出了约定。可我实际从甲公司领到的工资只有1700元。公司解释说,扣下的100元是中介费和劳务管理服务费。请问,公司的做法对吗?  相似文献   

11.
《职业》2013,(22):82-83
7月1日,《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和《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正式实施,不仅要求派遣岗位必须满足“三性要求”(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等条件,还规定劳务派遣必须同工同酬,这无疑抬高了劳务派遣用工的准入门槛,更对企业的传统用工方式及理念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2.
刘杜 《职业》2009,(6):67-67
以和谐派遣促就业为主题的“全国首届劳务派遣高峰论坛暨2008年度劳务派遣诚信单位评选颁奖盛典”日前在北京举行。 中华全国总工会民主管理部部长郭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侯永志,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王通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劳动关系室主任、著名劳动法专家李夭国等嘉宾和专家  相似文献   

13.
周斌 《职业》2014,(7):68-70
变化一:非“三性”岗位不得使用劳务派遣 【案情回放】2013年1月4日,一名来自1号店(上海益实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配送员徐辉(化名)由于劳务派遣、被无故解雇等问题,将1号店告到深圳市罗湖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这是劳动合同法修正案通过后,国内首例劳务派遣无效纠纷。  相似文献   

14.
梁智 《现代交际》2009,(5):50-52
随着劳动合同法的施行,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规避法律赋予的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特别是为了规避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采用了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协议,使用由派遣公司派来的员工进行劳动。  相似文献   

15.
《职业》2009,(2):31-33
2008年12月12日,一份长达28页的《大学生关注可口可乐小组调查报告》在网上公布,引发热议,此次事件将劳务派遣这个一直以来广受争议的用工形式再次推到公众的面前。本期《职业》特邀资深劳动法专家李迎春律师为您详解劳务派遣中纷繁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以期为劳务派遣三方提供实务操作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职业》2008,(4):38-39
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应如何订立劳务派遣协议 [案例] 还有一个多月才到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某食品公司就已经迎来了这一年度的订购高峰期,由于前期广告宣传做得比较到位,今年的订单比去年增长了将近50%.  相似文献   

17.
王子琪  井川  王子豪 《职业》2016,(10):42-43
“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随着劳动合同法的深入实施,企业的不断创新协调发展,以及派遣工改制工作进一步全面展开,很多派遣工变为了外包工、合同工。本文将列举派遣工改制中出现的种种误区予以解析。  相似文献   

18.
赵丹 《现代交际》2009,(1):14-15
2008年,对于人力资源外包服务行业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1月《劳动合同法》实施之际,不少人惊呼中国的人事外包服务业将陷入困境,大量劳务派遣公司将面临经营困难的“窘境”。即将一年后的今天,在全球经济危机、企业招聘和培训业务增长放缓的形势下,中国的人事代理和劳务派遣业务却逆势而上,成为中国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9.
万少华 《职业》2011,(6):158-160
2007年12月,亚新科南岳(美资)公司合同衡阳劳务市场来校面试,并招聘三名学生进入试用半年,在三方均感满意的基础上,但于2008年6月行将签订劳务派遣合同时。因学生所在岗位的不同和对劳务派遣方式的不理解,其中两人不顾公司执意挽留而离职。当时听到这种消息,笔者以为只是公司用工的模式的变换,为降低用工成本的运营措施。事后经与三人电话联系,这中间大有文章。  相似文献   

20.
刘杜 《职业》2009,(16)
以和谐派遣促就业为主题的"全国首届劳务派遣高峰论坛暨2008年度劳务派遣诚信单位评选颁奖盛典"日前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