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禁止官吏经商,既关系到遏制官吏腐败、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又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对此相当重视。唐代吏治立法有相当高的成就,吏治成为整个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范管理官吏的系列法律中,其对打击官吏经商谋利的规定相当严密:禁止官吏及工商业者相互兼业,惩治官吏通过代理人经营牟利或于辖区内非经常性买卖得利,限制和打击官吏一定范围的亲属经商及非经常性买卖谋取剩利。唐律的这些规定启示我们:我国现行禁止官员及其家属经商的法律规定应明文化、系统化,并加大对官员家属利用官员所处的权势地位经商行为的处罚力度。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统治者惩治官吏腐败注重法制建设,一方面制订严刑酷法打击贪赃枉法官吏,另一方面依法建立了较为严密的制度,诸如财政经济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司法审判制度、行政监察制度等,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客观性和制约机制,限制和监督官吏的腐败行为,保证惩治腐败法律的贯彻执行,加强了封建社会的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3.
防治官吏腐败作为古代吏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先秦时期是各项法律规则的萌芽和初创阶段,预防惩治官吏腐败的制度也发轫于此时。文章从官吏选拔、考核、监察、刑罚四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反贪惩贿制度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4.
论唐代惩治官吏赃罪的特点周东平封建社会的赃罪,是与金钱和物资有关的各种经济犯罪的总称。官吏居官贪货财之利,则日贪赃,亦即所谓的官吏赃罪。就其实质来说,主要包括贪污罪、受贿罪,以及其它比较轻微的经济犯罪。它的广泛存在并成为封建官场痼疾,严重地败坏了吏治...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古代廉政法律制度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社会是漫长的封建社会,其法律制度的历史具有丰富的内容。遵从“古为今用”之原则,对其中的廉政法律制度进行考察具有现实意义。文中以历史朝代为序,从官吏选举任用、官吏考核管理、官吏监察监督、惩治贪污贿赂四个方面,力图比较全面地勾画出中国古代廉政法制建设的轮廓,愿其中的经验教训有益于今天的中国。这符合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捐纳对吏治的影响,向来受到史学界的关注。清代捐例主要开启于康熙年间,它不仅造成了官僚行政体制与官吏铨选的混乱,而这种混乱也为吏治的腐败创造了条件。官吏借捐纳之便,通同舞弊。清康熙朝的捐例,其弊端主要发生在两个流程中:一是主持捐纳的各级官吏以权谋私,贪污中饱,并成为地方钱粮亏空的重要原因,所谓"亏空事源皆由捐纳所致";二是报捐之人在为官后,惟知以本求利,加倍勒索,取偿于民。  相似文献   

7.
官吏是封建国家各项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因为政策执行情况的好与坏 ,直接关系着皇朝的长治久安 ,所以治吏便成为治国的很重要的一方面。汉代诸子通过对两汉各个时期吏治状况的论述 ,深刻揭露了官官相护、贪污奢侈、对劳动人民的中间盘剥等吏治腐败现实。在此基础上 ,他们又纷纷提出相应的治吏主张 ,如打击贪污腐败、加强法律监督、增加官吏俸禄等  相似文献   

8.
官吏利用职务关系、亲属关系与地域关系,营私舞弊,贪赃枉法,是封建时代导致吏治腐败的重要原因,也是政治腐败的一个表现。它象瘟疫侵蚀着国家政权的机体,直接危害着政权的巩固。如何克服和防止官吏以权谋私所造成的弊端,为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所关注。有明一代,朱元璋及其继承者从巩固其政权统治出发,在官吏选拔使用上,不仅强调广开仕路,任人唯贤,而且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继续实行官吏回避制度。  相似文献   

9.
汉代工商官营政策虽然起到了打击工商豪强的作用,收到“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之实效,为汉武帝的内外丰功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支持,但其负面效应也不能低估。该政策对汉代政治由“蒸蒸日上”向奸弊丛生的下滑着实起到了催化与推波助澜的作用。官吏及其家属从商争利,吏治腐败程度加深;官吏及其家属为人起债、放贷,加剧了社会矛盾;官吏犯赃现象日益普遍,西汉政权摇摇欲坠  相似文献   

10.
钦差大臣是我国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适合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社会特点的特殊官职 ,在当时的各种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清代钦差大臣派遣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清代专制集权统治下监察制度的不完善、清代吏治的腐败与高级官吏经济犯罪增加、清朝政府加强对地方管理等因素造成的。清朝经常派遣钦差大臣处理各类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11.
战国秦汉时期,官僚不顾国家的禁令和社会舆论的压力,私营商业,以牟私利,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在吏治腐败时,更是如此。本文初步探讨了官僚经商的原因;对官僚经商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了大体分期;对官僚经商的特点进行了分类归纳;除指出官僚经商对社会经济和吏治等较多的负面作用和影响以外,也肯定了其对传统“重农抑商”观念的有力冲击。以求能对战国秦汉时期官僚经商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古代官吏腐败与制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官吏腐败是封建社会体制的必然产物,而官吏腐败本身也逐渐制度化,成为一种事实制度。这种事实制度作为法外制度,可以影响甚至转变为法定制度,也可以使束缚、制约它的法定制度变成具文制度。这就是官吏腐败禁而不止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3.
吏治的好坏影响着民心的向背,民心的向背决定着王朝之兴亡、国运之盛衰。乾隆中后期以来,清王朝吏治败坏,腐败丛生,整饬吏治势在必行;咸丰帝即位,肃顺秉政,接连兴起几个大狱,意在抑制腐败;肃顺对吏治的整顿,为清室的"中兴"扫清了道路,提供了条件;肃顺整顿吏治的成效虽然是明显的,但他对官吏的惩处既没有超越法律的规定,与前期同类案的处治相比较也没有从严;吏治腐败已成为王朝的痼疾,肃顺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澄清晚清吏治。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吏治的清明与否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各个王朝对于吏治都十分重视。而官吏的贪污纳贿现象,在封建时代又是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因此廉政是吏治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本文仅就历代的廉政措施、廉政效果以及屡禁屡贪的原因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5.
官吏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吏治的成败。"恩荫"、"捐纳"、"九品中正"、"辟举"、"吏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五种选官制度,是造成中国历史上政治腐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清官,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物,往往以清正廉明、打击不法、整顿纲纪的封建社会中坚的面貌,出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对于历史上的清官,应该根据他们的言行对历史所起的作用,作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作为文艺形象的清官的出现,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是在宋元时期。一种文艺现象的产生,总是有其历史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原因的。宋元两个朝代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吏治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更加腐败、黑暗。  相似文献   

17.
在清代,仓场官吏的营私舞弊活动十分猖獗。他们互相勾结,通过勒索运粮官丁、贪污偷盗及与领俸官吏共同分赃等活动,大饱私囊。其活动之频繁、手段之复杂,在历史上极为突出。其结果不仅极大地损害了清太仓储蓄,加剧了吏治的腐败,更严重的是加重了漕运的负担,对广大纳漕也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相当大的消极影响。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清朝的腐朽统治、仓官庾吏待遇的低下、仓场法规制度不健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北魏前期官吏基本生活在一个无序的环境中,生活来源最初依靠战争赏赐而后则主要由自己解决,国家还没有一套完善的保障制度,故而引起了掠夺抢劫、贪赃黩货、截留官物、经商射利等一系列影响统治质量的后果,成为吏治的根本痼疾,同时也是引起献文、孝文二帝吏治改革的根本原因,并为后世留下较多可资借鉴的深刻教训.  相似文献   

19.
太平天国干王的反腐治吏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在<资政新篇>、<立法制喧谕>等著作中提出了一整套整顿吏治、反对官员腐败的措施,形成了对官员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和事后惩治的全程式监督和控制.洪仁玕的整顿吏治、反对官员腐败的思想虽未能挽救太平天国的衰亡之运,但如果我们剔除其封建主义的成分,却能为我们今天的反腐败工作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打击惩处腐败科学化应树立"零容忍"反腐、科学制度反腐、民主反腐、科学办案的理念,论述了推进打击惩处腐败科学化的五大措施:抓改革、抓立法、抓合力、抓惩治、抓科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