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五四”时期是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发生巨变的时期。他由一般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又接受了无政府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 ,最终信奉了社会主义 ,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这与五四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他的思想转变首先是受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影响 ;在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 ,他第一次接触了马克思主义 ,这使他的人生目标与信仰定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李大钊、陈独秀的帮助和指导下 ,他一步步地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研究他的思想发展道路,特别是他从非马克思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历程,对于了解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兴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这个问题,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几乎一致地认为李大钊是从资产阶级激进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早在辛亥革命时期,他就是一个成熟的“激进革命民主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各家所列举的论据不外他曾对以袁世凯为首的军阀官僚,进  相似文献   

3.
在隆重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满怀敬意地回首伟大领袖光辉一生时,我们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十月革命的炮声把马列主义传进中国之时,为什么很多人都未能完成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而只有毛泽东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能够不失时机地接受了马列主义,使自己迅速地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呢?在毛泽东接触到马列主义以前,他是不是具有某些有利于接受并转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呢?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事实为依据,论述了毛泽东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原因。纵观毛泽东早期思想发展的过程,他的每一个重要思想都是随着社会的大变动而发展并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革命史上,陈独秀是一个历史复杂的人物,一生经历坎坷。由早年积极参加辛亥革命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到“五四”后期接受马克思主义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组织创建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在晚年最后落伍于革命时仍然顽强思考,着力追踪时代的步伐。一般地说,陈独秀思想认识的转变发展和成熟与他所从事的革命活动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因此,我们要研究陈独秀某方面的思想乃至对他整个思想的述评都必须与他一生所从事的革命活动和实践联系起来考察。  相似文献   

6.
李大钊是我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先驱。十月革命前,他以其特有的鲜明性、坚定性和深刻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十月革命后,他又从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迅速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转变有一定的思想基础。一、李大钊忧国忧民,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李大钊生于1889年,他的少年时代,正是中华民族危机达到顶点的时刻。帝国主义对人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同一切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一样,由民主主义者到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也经历了一段曲折的、不平凡的思想转变过程. 关于毛泽东同志在“五四”时期,思想信仰的转变问题,党史学界还存在一定的分歧,这主要是关于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时间问题,也就是以何时为转变的标志问题. 本文试图通过对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的考察,就毛泽东同志世界观的转变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从崇拜18世纪的法兰西民主主义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巴黎和会上西方民主主义的破产,使陈独秀迫切要寻找新的出路;二是五四爱国运动的胜利,使陈独秀等一部分先进分子感到救亡运动不能仅停留在思想启蒙层面,应该走向直接行动;三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冲破重重障碍传播到了中国,满足了这个社会需要;四是俄共的推动作用等等。这些因素综合起作用,促使陈独秀一步步实现了向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9.
谭平山在读书期间开始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参加革命运动;在北京大学参加组织新的学术组织,出版学术刊物——《新朝》,并以《新朝》为阵地,宣传十月革命,宜传社会主义,成为激进民主主义者:在开展社会舆论宣传推动社会改革中,谭平山开始由一个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信仰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董必武从清末秀才经过民主主义革命的洗礼,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早期思想的转变经历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由封建礼教的叛逆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接受,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实践者到马克思主义者身份的转化,从组织上的入党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1.
从1999年以来,随着国内学术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和苏联共产党历史档案、的解密,国内对陈独秀的研究兴起了热潮,文章对国内近10年来有关陈独秀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了研究成就和不足,提出了今后研究应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皖籍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是极具代表性的先进群体。随着《新青年》的创刊,在陈独秀的周围迅速地结集了以皖籍进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的作者队伍。而那些非皖籍的撰稿者们,无一不是与陈独秀关系熟稔或是有过一定的交往。地域情结固然是促成他们聚集的首要因素,但是共同的思想基点才是他们相互之间得以合作和联络的情感纽带和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3.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和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开始对农民问题进行了探索与思考,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农民思想。他的农民思想虽然包括一些错误的观点,对农民运动起了阻碍作用,对国民革命的失败产生了影响,但是也包含有许多先见性的思想,如分析了农民的阶级性、对革命的态度,提出了农民政策,为当时农民问题的解决作出了一定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毛泽东为首的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领导的工人运动,成绩最为突出。1923年1月陈独秀着手筹备党的三大时,决定调毛泽东到中共中央工作,4月底,毛泽东到达上海参加中共三大的筹备工作。6月上旬,随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参加了中共三大。此次会议对毛泽东的政治生涯来说,是一个较大的转变。大会选举新的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为委员长,毛泽东为秘书。这意味着毛泽东第一次进入了中共的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15.
大革命失败后,围绕着对中国革命有关问题的看法,陈独秀与当时的中共中央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分歧。正是这些分歧,最终导致其被开除出党。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陈独秀呼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对民粹主义思想进行深刻批判。虽然他在政治倾向上有着重大错误,对中国走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道路也认识不够,但他在纯理论方面对民粹主义的批判却是鞭辟入里,为宣传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与中国共产党党内以马克思主义克服民粹主义倾向的思想斗争一脉相承,和毛泽东在抗战时期对民粹主义的批判也息息相应。因此,他的这一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必将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客观地评价中共"三大"前后陈独秀的政治思想,应该肯定其中所具有的合理内容.他较早地对中国资产阶级作出合理划分并揭示其两面性,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思想.对于他关于中国农民问题的分析和所谓"国民革命的公式"问题,应该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关于1925年底中共领导人与国民党右派首领谈判的原因,传统观点认为,陈独秀等人鉴于郭松龄倒戈失败,吴佩孚、张作霖联合对付国民军等事件的发生,判定革命正从高潮走向低潮,因而同国民党右派首领谈判,以应对北方形势的恶变。实际上,谈判与郭松龄倒戈失败等事件并无关联,真正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国民党走向全面分裂。  相似文献   

19.
沈寂长期坚持陈独秀研究,是国内陈独秀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陈独秀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学者之一,《陈独秀传论》是其代表作,承载了他一生执著学术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使中国社会各阶层普遍感到了严重的威胁。中国新式知识精英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作出了各具特色的应对,从总体上看,他们这时的救国主张还是较为含糊、朦胧的,但他们都在努力寻找救国的方案,开始认识到对人民进行启蒙、提高国民觉悟的重要性,从而开始了他们改造国民性的伟大工程。而在教育人民和启发青年觉悟的问题上,这时他们所崇尚和提出的,仍然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民权学说,这也是他们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成为同路人的重要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