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如环境适应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等,由此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本文将在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类型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三大社会工作方法在介入大学生心理问题中的作用,为社会工作在大学生心理问题上的运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公共性是现代人的一种核心价值理念,决定着一个人社会行为的基本价值取向,它也是一个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社会成员是否具有现代性人格的重要标志。对352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认知性道德价值观与实践性行为价值观及其行为表现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根本问题在于大学生公共性行为价值理念并未内化为其行为准则,显示出大学生公民道德素养的不足。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推进志愿服务,是培养大学生公民素养和公共性行为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4.
5.
6.
7.
8.
大学生的抽烟行为受诸多方面的影响,大学生抽烟心理和青少年抽烟心理有显著的差异.作者从大学生自身心理年龄特征出发,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出发,建议借助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学生建立自我行为管理模式,以减少大学生的抽烟行为,让他们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9.
李默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4,(22)
高校女大学生是大学校园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性别等因素差异导致其不愿意过多的参与体育锻炼,也没有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认识,因此,本文通过对吉林省部分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办法,促进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选取132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大学生的危险行为.结果发现,与国外相比,我国大学生危险行为的发生率要低,但大学生危险行为的发生仍具有普遍性;不同年级、学科、性别的大学生危险行为发生的比率不同.对此,高校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采取措施预防危险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23)
近年来,高校扩招的规模越来越大。这使更多人拥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就需要加强自身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培养,以便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社工A问:中心举行一个长者歌友会的主题活动。人数固定有50人左右。这些长者是一起过来参加的,而且他们有几个默认的领袖。歌友会虽然有较多人参加,但是比较散,大家唱什么歌不会一起商量, 相似文献
13.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6)
网络民意越来越多地受到政府的重视,成为公民实现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作为具有较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且熟练掌握现代网络技术的大学生已然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一支重要力量,影响着政治决策和高层思考。但我国大学生群体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他们进行政治参与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对此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厘清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和特征表象,引导其有序参与网络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在我国,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是通过国家制定的方针、目的、内容,以任务形式传达,并根据国家具体政治、经济、法律要求确定的一种国家意识。其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施教者(他律)和受教育者(自律)的有机地结合,即良好的自律精神必须坚持长期的教育、引导来进行培养。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强化大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大学生公益行为取向对公益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要。1592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公益行为取向中的总体认知度、参与度较高,公益精神有所历练;大学生公益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与其人生理想、感恩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熟悉度密切相关,具有个体特征和学科背景特质。同时,大学生公益行为取向的主动实践、参与氛围有待提升,而时间成本和公益活动自身限度也制约着大学生的公益参与。对此,需要培育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创新公益活动特色;共享共建公益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创建公益参与的工作保障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次小组工作坊,主要针对S大学即将踏入社会的大三年级的学生开展,女生们将面临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而男生们将来的伴侣也会面对同样情况。我们希望从理性角度出发,对女大学生进行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观念,妥善处理工作和生活的矛盾,完善自身。 相似文献
18.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7,(15)
本文着眼于大学生的行为心理,旨在帮助大学生采取正确行为,矫正不良行为。本文第一部分是行为心理概述及其主要理论;第二部分是大学生行为及其特点分析;第三部分是针对矫正不良行为和采取正确行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20.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13)
感恩既是一种道德情感,又是一个人对社会关系的积极的心理反映。按照人的心理的发展轨迹,感知到别人的恩德才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和情感,进而产生报答他人的报恩行为。本文从家庭和高校两个方面为切入点,提出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的途径,突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从感恩意识到感恩行为的转化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