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毓婧 《现代妇女》2014,(4):252-252
旅游英语是中西文化的融合与文化信息的结合物,学习时不能单纯追求语言文字的"对等"转换或信息等量传输,同时还必须研究民族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沟通,根据目标受众认知环境的差异,对语篇范式进行调整,对信息内容等进行重构,从而使其遵循译入语的旅游文体风格,用符合译语规范和文化标准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原文意义,使译文尽可能取得近似原文的效应。  相似文献   

2.
陈莹  石兰 《职业时空》2008,4(10):183-183
象似性问题近几十年来受到了语言学家们的关注。作为符号系统重要特征之一的象似性原则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汉语的形成和发展中,象似性原则对句法结构影响很大,汉语句序结构中的顺序象似性、相近象似性以及非对称象似性论证了象似性的存在,同时也反映了人类认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语言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亚军 《现代妇女》2014,(11):386-386
语言构成成分之间不是无序的、杂乱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规律性。本文通过分析象似性及英语词汇的词序象似性的基础上,主要从顺序象似性及文化规约象似性来探索语言学习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英文语言之中,象似性语言主要集中于词汇以及句式句法层面,英文修饰内容中的象似性语言,是英语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认知以及文体功能的重要体现,其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借助俗成的科学性原则完成基本的语言功能,保证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完成对于英文句式的语用分析。下面,我们以英文歌词中具有修饰作用的象似性语言为例,探究在语言使用规则中所需要遵守的科学性方式与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语义翻译是一种以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为中心的翻译方法,不是以目的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更不是把译文变成目的语文化情境之物。不同于语义翻译,交际翻译不考虑使用场合。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本文简述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语言符号研究是近年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之争依旧在学界方兴未艾。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做了简要论证,认为任意性与象似性是辩证统一的,共同促进语言符号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语言的象似性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受到中外语言研究者的普遍关注,但是这一理论在古代汉语中的应用较少。因此本文将在当前语言象似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着对古代汉语中指示代词的声音的象似性进行研究。下面本文将着重介绍殷商和先秦时期的指示代词声音的象似性。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剧,国家间交流日益频繁,而信息传播使这一切成为现实。新闻翻译将世界各地的信息快速有效地在全国范围内传播。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翻译时就需要运用一些方法克服这些差异,尽可能使译文再现原文表达的思想,同时又符合译入语的习惯,从而易为读者接受。因此,欲使新闻翻译语言生动活泼、言简意赅,翻译过程中既要了解英语新闻的语言特点,又需掌握必要的表达技巧。  相似文献   

9.
付鑫 《现代妇女》2014,(10):365-366
汉语对立词词序不是任意安排的,对立词其构成分分线性排列规律和认知是与传统伦理、文化传统相一致的,即语言具有象似性。  相似文献   

10.
前置定语可分为限定定语、描述性定语及分类性定语。本文从英汉前置定语的三个分类去探究两种语言前置定语的异同,发现相似之处多于不同之处,并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理论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然而,在翻译实践中,译文与原文之间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忠"或"不等",而这种对原文的"不等"是为了更有效更好的与原文等值,其对原文的"不忠"是为了更有效更好的忠实于原文。  相似文献   

12.
著名作家海明威创作的小说《老人与海》在欧美文坛具有较高影响力。在整部作品当中,作家运用了很多象似性的写手手法来体现文章的语言风格。本文笔者将针对此作品,尝试运用象似性的手法进行解读。首先笔者会对小说的框架结构进行解读,然后分析小说主题和人物的隐喻象似性,最后再对文中数量象似性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关联理论是一种语言交际理论,对幽默语有很强的解释力。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幽默的制笑原理,并探讨了英语幽默语的翻译,认为在翻译英语幽默语时要注重语境效果,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着重传递原文的幽默感,即在保证翻译效度的前提下再提高译文的信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在论述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基础上,从标记象似性原则角度,探讨英汉词序问题,并提出词序主要受四个规律的支配,而这四个规律又是标记象似性从“无标记”到“有标记”原则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各国之间医学的交流和合作与日俱增,基于此,医学翻译的需求也大大增加。然而,医学翻译要求高、难度大,译文质量难以保证。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以原文与译文关系的研究为重点,对发生在译文句法层面上的转换过程进行了客观的描述,并引导译者系统研究母语与第二语言在语言形式和结构上的差异,由此降低母语与外语间发生负向迁移,为医学翻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使译文更加准确、地道。  相似文献   

16.
尤金·奈达,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其提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即翻译时不是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是要在两种语言间达到功能上的对等。此理论的核心在于:从源语的意义、风格和读者的反应出发,实现最高对等或者最低对等。功能对等理论以意义和风格对等为基础,强调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保持一致。本文以大卫·梭罗的《A Winter Walk》汉译译文《冬日漫步》为例,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广告翻译既是一种营销活动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交流的途径.在中西方文化迅速融合,相互影响的时代下,广告无处不在.不同语言的广告各有特色,在翻译过程中,应在尊重源语言的情况下,也要考虑到目的语的适应性.应针对中英文不同的语言特点,翻译出适合目标人群的译文,使得原文与译文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8.
翻译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交际,传递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研究翻译活动主要是为了使译文传递的信息与原文更贴切,使原文读者、作者、译者、译文读者达到共鸣。从古至今,很多专家学者一直在对翻译活动进行研究,因为译者翻译文章是非常繁复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解码","重新编码"等就能够完成的。当某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机制"在翻译人员的大脑中运行时,翻译者潜意识地解码,编码,使翻译的文章不但满足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而且又迎合了读者的期待。某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机制"即是认知心理学中所研究的"框架"之一。因此,我们只有在框架理论的前提下对翻译过程进行研究才有意义。本人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总结出框架理论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指引影响着翻译过程,最后结合文献、所学教材及平时的翻译经验,总结出一些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忠实"作为翻译标准历史悠久,然而,其作为衡量译文质量的手段可操作性并不强。翻译各个主体间相互作用的主体间性、译文和原文间的文本间性和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间性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复合间性,这使得"忠实"成为一个可望不可即的境界,译者可以为之不断努力,却永远也达不成这个目标。不过,既然翻译各个主体之间相互制约,那么,他们也就必然受到伦理约束。因此,从伦理角度重新构建翻译规范就十分必要了。实际上,伦理框架完全可以胜任翻译标准的构建任务。  相似文献   

20.
《政府工作报告》是严谨的政治文本,其英文版本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其独特的文本形式要求翻译时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准确传达原文意思,让译语读者清楚明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更多地考虑了目的语读者的反应,因此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探讨了在翻译《政府工作报告》时采取的直译、直译加注释、意译、增译等不同翻译策略,以期让译文更符合译语读者的语言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