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着眼于中国青年的历史地位、现实作用,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基础上,多方面阐述了"如何评价青年""如何培养青年""如何创新青年工作"等有关青年工作的基本问题,从理论渊源、基本要义和价值指向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成为指导青年工作的行动纲领和行动指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  相似文献   

2.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虽然属于典型的历史叙事作品,但是并不能由此说明转喻的文本构成模式在作品中占到了绝对优势的地位。受中国古代历史意识"通""变""具象思维""情感介入"四个方面特点的制约,史传文本中的隐喻和转喻两种文本肌理形成了平分秋色、相得益彰的局面。通和变的史观决定了历史叙事在时间和因果关系上的转喻,具象思维和情感介入生成了历史叙事在形象和审美关系上的隐喻。最终解释了史传文学具有文学与史学二重性质的深层原因是隐喻与转喻两种话语生成肌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201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这意味着中国艺术品投资时代的大幕正式拉开. 艺术品不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其估值既有各自的投资逻辑,也有共性.艺术品投资价值判断有其特有的"道"与"术"——艺术品投资至简大道是关注中华民族鼎盛朝代的代表性艺术品.这些艺术精品都秉承了中国"佛""道""儒""真善美"的思想传承,符合国人传统价值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4.
自18世纪,俄罗斯上层社会受到西欧中国学热潮的影响,对中华文明"一见倾心",对孔子、老子的学说更是仰慕不已。《论语》共20篇,其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负载词"仁""义""礼""信"等,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而这些文化负载词也就成了整部《论语》翻译的点睛之笔。选择古今中外翻译家的经典译文,从耳熟能详、集中表达孔子思想的语句入手,对比分析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5.
刘晓帆 《职业》2017,(27):22-24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与中国的发展战略目标.习总书记说过:"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笔者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相似文献   

6.
一个大的、关于未来美好生活期望的愿景,也应有多个散发出不同光芒的侧面。在"中国梦"的大框架下,各个民族拥有着彼此有差异的诉求和期望,他们的多样化主张,必须得到尊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明确指出"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具体内涵,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一伟大梦想而不懈奋斗。我认为,在当今文化多样性背景下提出的"中国梦",既应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整体利益的体现,同时也应是中国多民族多元文化共同繁荣的愿景。多民族中国:"中国梦"的历史和现实语境  相似文献   

7.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要想学好书法,就要内外兼修。本文将清末书法评论家杨守敬《学书迩言》中所阐述的观点予以延伸,从"气质""品高""学富""多见"几方面阐述"书外功"对于学习书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蕴含着国家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发挥着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重要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注重将其日常化、生活化。通过对杜威"教育即生活""知识即美德"等思想的诠释与解读,从中获得启示,构建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生活场景,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建设,全方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的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9.
徐海波 《现代交际》2014,(10):184-185
党的十八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更长远的奋斗目标。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每一个青年学生的梦,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要把"中国梦"教育切实有效的落实,本文将主要研究和探析高校以"青年梦"托举"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老年世界》2013,(11):16-1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国民间文化中,桃木亦名"仙木""神木""降龙木""鬼怖木",是用途最为广泛的辟邪驱鬼的材料之一。宋代以后,人们常用桃木板写春联,悬挂在门旁,用来辟邪和迎接新年。正如王安石在《元日》一诗中写的那样:"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此之外,桃树也是中华民族寄托美好愿望和憧憬美好生活的载体,《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就是最好的依据。现在,桃木雕刻这门手艺已经列为国家非物质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但它却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传统家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修身""齐家""治生""诚信"等基本道德规范中,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基因,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3.
古典舞身韵中"身法"与"韵律"的结合,打破了传统戏曲舞蹈的"做""打"程式化的动作模式,而更注重了舞蹈动作中的韵律的运用,达到"变其形而扬其神"的效果,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艺术以"神韵"带动形体的艺术特性。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弘扬的"形神兼备"的审美艺术特征,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4.
传统礼仪不断承袭和演变,今天的礼仪,以及今天我们对礼仪的理解,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都受到了"礼"和"仪"在"礼仪"结构中权重关系变化的很大影响。回顾中华礼仪走过的历程,总的来看,经历了"先礼后仪""仪礼交融""繁礼琐仪""删礼减仪""重仪轻礼"几个过程。如何看待今天越来越明显的形式化礼仪?我们有必要先从历史上"礼""仪"的相互关系开始研究。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电视的不断发展,近20年来,不得不说中国娱乐节目以直线上升的迅猛态势提高着在中国电视中的地位。而"真人秀"节目在中国娱乐节目当中,又以绝对的优势占领一席之地,充斥着电视荧屏,成为广大观众对于娱乐节目观赏的主要选择。纵观2013,2014年两年中,"中国好声音""中国梦之声""爸爸去哪第二季""一年级""变形记""我是歌手第三季""一路上有你""花儿与少年""奔跑吧兄弟"等,"真人秀"以选秀比赛和生活体验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掀起了娱乐节目的高潮。这是继2005年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后,"真人秀"再次披上华丽的"铠甲"再战电视荧屏并掀起又一轮收视狂潮。本文就跟随"真人秀"节目在中国发展的脚步,来分析中国娱乐节目的创新,不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审度全球发展问题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伟大理论成果,是中国梦的世界逻辑表达。这一理念传承和弘扬"天下大同""兼济天下、和谐共生"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极具中国特色,体现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7.
冯轩 《老年世界》2013,(13):12-1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儒家伦理价值观,蕴含于儒家伦理思想中,其主要内容包括"重义""好仁""守礼""求中"等诸多方面。而根植于西方社会的基督教,它的伦理观一般包括:平等观、仁爱观、婚姻家庭观、妇女观、生命观等诸多方面。文章将从"最先爱谁""婚姻观家庭观与妇女观"这两个方面来浅析基督教与儒家核心价值观的不同之处;从"好仁"这一方面来简要论述基督教与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共通点。  相似文献   

19.
李蕊娟 《职业》2013,(19):4-6
"中国第一批女航天员之一""中国首位太空教师""中国首位飞向太空的80后""神舟十号唯一一名女航天员""宇宙最美航天员"……2013年4月,这一串串"首位"与"第一"让一位面容姣好的山东姑娘进入了全国人民的视线。她就是王亚平,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少校军衔,空军二级飞行员,2010年5月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  相似文献   

20.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青年"诞生于辛亥革命的前夜。百余年来中华民族命运多舛,从多灾多难走向初步繁荣,其间历代中国青年特别是当代青年发挥了怎样的历史作用,担当了何种角色,一直是青年研究领域非常重要而又被一度忽视的问题。袁贵礼、宋忠好的专著《青春百岁:关于中国青年的历史管窥与现实观察》(黄山书社,2013年11月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