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研究采用Spolsky的公共语言选择理论为基础,结合Fairclough的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考察了义乌"异域风情街"和宾王商贸区的语言景观现状。当地语码标牌的语言选择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其中汉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英语与阿拉伯语紧随其后。分析当地语言景观所呈现的特点和不足,并尝试为国际化进程中的城市语言规划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
受起源于近代西方学界的"基因"概念启发,我国学者结合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的实践研究提出了"景观基因"的概念.在阐述景观基因理论的发展时序和理论框架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整理前人文献了解国内景观基因理论研究及其实践应用成果.利用CiteSpace对2000至2019年间的131篇中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出目前国内景观基因...  相似文献   

3.
红军顺利入驻陕北之后,张闻天的表现愈发积极,在中共中央所主持的会议上多次发言。对此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1937年后张闻天的理论成果则很少讨论,因此具有理论层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晓晖 《城市》2005,(3):54-56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形象日新月异.城市绿地景观作为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部分,其景观生态的营造也随着人们对城市环境建设的日益重视而不断升温.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景观生态研究的热潮,但在研究中也存在着种种问题.理论研究上的不成熟和实践中急于同国际形象接轨的思想使我们在景观生态建设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5.
崔舰 《现代交际》2012,(4):207+206
大学生社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愈发突出,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大学生社团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愈发突出,分析问题原因并给出相应对策对促进大学生社团繁荣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多样性维护工作是提升环湖绿道景观空间视觉质量的重要内容。以环太湖绿道景观空间为研究对象,探究生态多样性在维护景观空间视觉质量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研究选用无人机进行航空摄影,采用图像学分析和描述性分析方法对环湖绿道中捕捉到的视觉信息进行处理,探究生态多样性与景观空间视觉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解析了景观空间生态成分和时间生态成分的内在因素,提出了环湖绿道景观空间的视觉生态恢复力对稳定绿道区域的生态系统与周边区域的各项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实现完善生态服务功能与提升景观空间视觉质量目标相结合的景观规划目标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正>爱尔兰作家科伦·麦凯恩(Colum McCann),以其如椽之笔,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其中《转吧,这伟大的世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并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这部小说出版以来,在国内也引起很多学者的评述和研究。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心理创伤批评视域,空间理论视域,叙事艺术手法及人物形象探析等方面。其中,朴玉(2016)《论麦凯恩<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的城市景观》中探析了1970年左右纽约的城市景观,探讨了20世纪末美国社会出现的现代化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理造成的变化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地缘环境造就了不同城市景观的独特性.环城湖就是受黄河泛滥影响,河流中下游平原产生的特殊城市景观.但在发展过程中,这些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域面积缩减的现象,城市风景的独特性也随之消失.淮阳作为此类环城湖景观保存较为完好的城市,环城湖的发展历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研究环城湖的生成机制能为保护和发展城市整体格局提供明晰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张文辉  张琳  丁琳 《城市》2003,(6):50-53
城市景观的形成和演进是在人的有意识和无意识中,由历史的“合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主体是人。因此,城市景观表现为社会景观、物质景观的总和,载体是物质景观。从景观涵义上讲,城市景观不仅仅指城市形态的有形表现,还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景观的有机统一。这里提出的“生态城市景观”就是在生态观念的指导下,利用生态学的一些思路和原则,同时注重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从总体上分层次对城市景观进行把握,从而塑造出反映自然、人工、社会和谐统一的城市景观。一、观念对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性观念对思维起着指导作用,是…  相似文献   

10.
王昀  杨寒情 《社会学研究》2023,(1):205-225+230
乡村视频景观的兴起回应着围绕乡愁的文化消费需求,同时生成媒介产制中的新职业角色。本文探讨返乡青年通过内容生产对乡土社会的再诠释。基于城乡流动的个人境遇,短视频成为返乡青年的创业机会,推动乡村生活方式与数字媒介愈发紧密的联系。视频博主挪用传播科技,建立专业常规,在用户、平台和公共政策的多重规制之下,将乡村视频塑造为互联网文化工业的特定内容类型。本文聚焦于乡村视频博主职业身份的生成轨迹,探讨广大乡土基层被整合进入数字文化市场的动力机制,进而检视持续扩张的新媒介经济嵌入日常社会生活的一体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绿色空间是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载体。既往人—境交互视角下的大量研究基本证实了绿色空间的健康效益,但对影响二者间效益转化的调节因素缺乏深入研究。根据社会生态理论与相关研究,从社会人口和物质环境两方面定性分析了调节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即社会生态调节因素通过影响使用动机、使用机会或易用性来影响绿色空间使用并由此调节健康效益。进一步,基于城市游园研究案例对此予以实证。结果显示,游园使用具有一定的情绪健康改善作用,但此过程受到使用者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家庭结构以及游园使用距离等因素的调节。面对不断凸显的公共健康问题和愈发紧缺的绿色空间,未来相关研究的焦点有必要从"绿色空间是否影响健康"的基础研究转向包括调节过程在内的"绿色空间如何影响健康"的应用研究,以有效提升应用实践效率。  相似文献   

12.
景观感知已成为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等学科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而众包技术的产生与应用降低了景观感知的研究困难程度,以大样本量的用户产生内容为景观感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本文简要阐述了景观感知的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以“显性—隐性”数据的适用为切入点论述了众包技术在景观感知研究中的数据类型及技术类型,通过对不同研究主题与不同研究尺度下多个案例的对比分析,阐述了众包技术在景观感知与偏好研究中的具体抓取与应用方式。文末总结并提出了众包技术在景观感知研究应用中存在数据力度、数据精确度和技术操作等方面的不足,对数据获取和技术平台搭建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水圳景观对村落景观构成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从水圳景观的空间结构和人文景观的方面分析了水圳景观的特点,结合这些特点探讨水圳与建筑、街道的关系以及水圳景观如何形成村落人文的特色。最后,得出了水圳景观对于我国城镇化建设是具有很大研究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巨大冲击,产生的文化趋同现象,结合旅游风景区、文化景观、博物馆文化系统等相关理论以及地域性景观的历史演变,阐述了博物馆景观设计对于地域文化的表达。从而将博物馆景观研究用于指导设计,发挥其打造旅游品牌,拉动旅游经济增长,提高景区知名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健 《当代青年研究》2019,(4):92-96,117
网络社交媒介的种类不断多样化、功能日渐丰富化,为当代网络青年的个体表达营造出一种"拟真"的赛博空间。有关自我信息的表达方式,则从早期的纯文字、静态图像到语音信息、网络动图再到视频展播,形成了一种网络"景观"。其中,身体作为表达自我的符号功能受到重视,具身化倾向愈发显著。一方面,导致了网络青年对外在身体形象的极度关注,形成了自恋主义;另一方面,为了逃避来自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从而建构起了一种虚假身份。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源乃在于当代狂热的消费文化和焦虑的社会心态,最终加剧了网络青年的自我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6.
"世外桃源"模式它构筑了中国本土理想的社会蓝图,这个理想的社会美好、神秘、令人向往。它的产生源于文人对当时社会的憧憬与理想的寄托以及乐园神话的原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博采众长,儒家、道家和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墨客不被帝王所重用仕途不济,导致而对理想社会的想象。该模式对近代的景观和旅游业影响深远,它不只是局限于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同时还包括城市景观,庭院景观等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各大中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发严峻,养老服务越来越成为政府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新的社会管理格局下,公共服务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局势。  相似文献   

18.
法律和社会运动相结合的研究是跨学科领域研究的新课题,这样的研究是基于社会运动理论与法律过程相结合的具有关联性的主题研究,体现了法律和社会运动理论之间存在的关系。根据西方的法律动员框架和情感崩溃理论的综合特点,社会的运动理论和情感崩溃理论具有时代发展的特性。因此,关于社会运动理论与法律间的关系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对于社会的管理和建设方面有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互联网已经朝着生态化、智能化、多样化发展,逐步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中,国内多数院校已经开展"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景观与园林设计课程是景观方向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科目,传统教学以理论为主,学生兴趣不大,后期课程设计与理论结合不密切,导致知识难以消化。因此,高校可以依托互联网搭建教学平台,结合多元混合教学模式,开展在线课程体系建设。线上课程建设能够促进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创作设计思维,促进学习积极性,提高专业教师的授课效果。  相似文献   

20.
"文化景观"作为一种反映人(主体)与自然(客体)相互影响、动态关联的景观对象,其概念最早源自西方文化地理学界。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其作为一种遗产对象纳入世界遗产范畴,强调从价值意涵层面对历史遗产进行文化解读与传承。作为一种新的遗产对象,文化景观突破了传统"自然—人文"、"有形—无形"、"保护—发展"二元认识论的局限,强调以一种综合、整体、动态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去看待和理解历史景观对象,引发了世界遗产界对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问题的重新认识,同时也为我国历史城镇景观的保护、地域特色的塑造以及传统人居环境的持续发展打开了新的视野。本文旨在以文化景观视角切入历史城镇空间文化关系的分析,应对当前西南地区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地域空间文化特色遭受现代化冲击的现实问题;以复合、动态的方式,将西南山地历史城镇作为一种文化景观对象加以研究,探索创新性的保护方法。针对全文的这一主旨,本文在理论研究、基础研究以及应用研究的三个板块分别提出"建构文化景观视角下历史城镇空间文化关系分析研究理论框架"、"提炼西南山地历史城镇文化与景观演进的过程规律与动力机制"、"创新该地域内历史城镇保护更新方法策略"的三方面具体目标,并围绕上述目标形成文章的三个创新点。从研究的地域范围来看,本文所指的西南山地主要聚焦于西南地区以川、渝、云、贵四省为核心范围,直接建设于崎岖山地环境中或丘陵地带以山地环境为背景的城镇对象。研究中,在对该地域范围内45座历史城镇、村寨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文章重点选取了四川阆中、仙市、自贡、罗城,重庆磁器口、西沱,云南大理、丽江、独克宗、诺邓以及贵州镇远、青岩、肇兴侗寨等13座西南历史名城与村镇作为论述的典型案例。在文化景观视角下,这些城镇类似于一种"有机进化景观"。作为历史城镇,它具有"物质"与"文化"的双重属性;作为山地城镇,它又呈现出"人工"与"自然"融合的特征;作为进化中的城镇,村寨与城镇则可归并为时间长河中城镇发展不同阶段的状态。从研究内容来看,文章主体部分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是对研究论题的提出;第二章"文化景观遗产概念的发展与价值启示"是对理论背景与现状问题的综述;第三章"文化景观视角下历史城镇研究方法探析"是全文研究理论框架的建构;第四章"西南山地历史城镇发展背景与文化类型梳理"是对本文研究地域背景的梳理与案例城镇的筛选;第五、六章节"西南山地历史城镇景观演进过程分析"与"西南山地历史城镇文化动力机制提取"则是基于第三、四章节的理论建构与案例选取,对西南山地案例城镇的基础研究;最后,第七章"文化景观视角下西南山地历史城镇保护方法"则是基于全文理论与基础研究的一种实践应用探索。通过全文的分析,文章建构出历史城镇"文化—空间—时间"的多维分析框架,从理论研究层面创新了历史城镇的研究方法;在该方法指导下,通过对地域典型案例城镇各阶段景观共性与特性的分析,文章总结出了西南山地历史城镇"初生聚核、发展分异、成熟组织、衰败退化"的演进规律,以及"人居、职能、历史、精神"文化对城镇景观"默化、主导、牵引、渗透"的动力机制,丰富了关于该地域中历史城镇建成环境基础内容;最后,基于前述研究,文章提出了"景观—文化"协同演进的历史城镇活态保护策略,将历史城镇景观演进规律与动力机制作为城镇现实与未来发展的方向指引,创新了历史城镇的保护方法,强化了理论与基础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