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网络互连的环境下,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各种自己需要的信息,这不仅体现了网络信息传递快和广泛的特点,同时也形成了人与网络不可分割的状态。网络文学内容和不同文学形式结合,网络发展变更已经成为吸引人们眼球的重要方式,文学内容在网络环境下不仅可以实现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感的沟通交流,同时也可以利用音频、视频等外在表现形式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文化思想。在现代互联网的冲击下,结合文学创作、文学传播以及文学内容三种表现形式向网民传播文化信息可以充分满足人们在视听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载体,而社交网络更是在新时代下人与人交流必不可少的沟通形式,但是在获得便捷的同时,个人信息的泄漏为我们的网络生活覆上了一层阴影。本文旨在分析社交网络服务形式对传播的影响和微博时代下个人隐私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谣言作为一种社会舆论长期存在。如今,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衍生出"网络谣言"这一怪现象。网络谣言对网络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大学生是网络的最广泛受众群体,更易受到不良影响,应引起重视、深思。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法"对高校"意见领袖"在高校网络谣言传播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高校的"意见领袖"具有极高的参与度和人际传播中的情感色彩,使其成为高校应对网络谣言中重要的力量,成为官方信息发布平台的有益补充,在高校网络谣言传播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周亮  王妍 《公关世界》2022,(13):69-70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如何以文化为基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已经成为了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当地大学生已经成为对外传播中国故事的重要主体,对塑造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国际形象意义重大。本文从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中国性+时代性的教学内容和互联网+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分析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的传播和共享是迅速的、便利的,但同时网络虚假信息、造谣行为持续不断涌现。一方面,网络谣言时常涉及侮辱、诽谤类的信息,会侵害当事人隐私权、名誉权等合法权益。另一方面,造谣行为也会污染网络领域的环境生态,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所以,为维护网络信息秩序,分析规制网络造谣行为之困境并提出具体的完善建议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正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在省委常委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时指出,要充分发挥广东特色和优势,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省委要求,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形象国际传播,探讨新时代和新媒体环境下大湾区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策略、技巧与效果,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政府信息发布、危机沟通、舆论引导等城市治理相关的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互联网已将我们带入了网络时代,我们工作、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已被互联网全面改变。在教育领域,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网络化教学成为一个全新且重要的内容。作为日后为中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服务的英语教学,更离不开网络这一重要媒介。本文旨在分析中学英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教学在网络环境下的具体开展,并针对在网络环境下中学英语教学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的集中体现,通过网络这一平台,社会民众群众性的情绪、态度、意见和要求等由内隐转化为外显,在日益复杂的网络舆情环境下,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如何才能及时掌握网络舆情信息、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动态,并且进行良好的控制引导,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们所面临的世界正日益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新媒体时代.科学技术正对新的传播方式进行着巨大的革命,新的传播方式正在对社会发展及人的观念、行为、生活方式等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这里面首当其中的是对全球信息传播有着巨大作用和影响力的互联网,即人们常说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撇开已经成为部分人生活常态的网络聊天、交友、购物,仅近两年兴起的"网络名人"--从木子美、"流氓燕"到"芙蓉姐姐",再到最近红得发紫的"天仙妹妹",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了.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的强烈冲击,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发展小学英语的教学模式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从"听""说""读""写"四个步骤研究教学策略改革,以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随着3G网络的普及以及手机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正作为新的新闻传播平台影响着信息传播方式,甚至对整个传播格局产生了巨大变革。本文通过对移动互联网定义以及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主要应用的分析、对移动互联网传播平台传播优势的分析、对当前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以及对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发展趋势的预测,认为移动互联信息平台将会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最主要平台。  相似文献   

12.
年前,"胡紫薇大闹央视发布会"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在这桩八卦中,一句"中国在不能输出价值观之前,永远不能成为一个大国"的"胡氏名言"也因此深入民心。胡紫薇不会想到,她引用法国前总统德斯坦的话会如此广泛地被传播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互联网的巨大潜力,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正是在这一巨大的力量之下,企业才将目光投向了互联网。其实早在互联网发展初期,就已经有企业家用其锐利的眼光发现了他的价值所在。比如马云就是一位伟大的企业家,而通过对互联网的利用,将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整合进互联网,是国内企业下一步的营销走向。本文从网络营销策划的发展趋势开始,讨论了企业在网络营销中如何调整策划与广告传播之间的关系,按照广告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权威性原则进行广告的投放,同时合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做到企业广告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柳世娜 《职业》2012,(3):117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的工具,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心理健康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互联网已融入到青少年生活的每个角落,如何认识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大数据背景下涉警舆情监测的现实困境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空前迅速,网络舆情也随着网络数据量的不断增多变得日益复杂。公安机关作为与人民群众接触最多的政府职能部门之一,其执法过程与执法结果无时无刻不在公众的监督之下,其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稍有不慎,就会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因此,公安机关如何通过舆情监测在庞杂的网络数据面前第一时间发现与"我"相关的舆情信息,从而降低自身在舆情危机中的风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新媒体在提供便利的咨询信息的同时,逐渐成为传播技术的主流。其中,手机、电脑、数字电视、自媒体等方式,涉及的范围广泛。高校作为文化的汇集地,新媒体网络被广泛运用,作为一个高速便捷的信息传播平台,对其进行合理运用,对于学校知名度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学校形象,杜绝对学校发展不实不利的负面信息的传播,我们针对新媒体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的应对措施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从1994年至2014年的20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巨大变化特别体现在媒介的不断创新。2014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第20年。20年间,伴随新媒介同步出现了一个新的"青年族群",即"80后"和"90后",尤其是"90后",直接被称之为"互联网一代"。本文旨在分析中国互联网20年间与青年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网络事件,通过新媒介事件的"原点"来观测中国新青年的网络社会是如何建构的。  相似文献   

18.
任红霞 《公关世界》2022,(4):122-123
当今,互联网平台已成为新时代开展思政课、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其推动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破除了以往的建设困境,互联网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有效地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丰富了思政课程内容、推动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一体化.互联网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有挑战,如何构建良好的网络空间、弱化师生网络信息接收差异、管控好泛滥的娱乐文化、有效整合碎片化网络信息,是在"互联网+"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郭敏 《现代交际》2014,(3):93-93,92
这些年来,各种通讯工具的增加给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信息传播带来了更好的温床。这是一种全新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成为科学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一次比较大的应用革新。但是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它的两面性,当微博给人们带来更加开放的信息通道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所以如何理性正确地处理微博带来的消极影响,是时候值得我们深思一下了。  相似文献   

20.
在理解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时代议题上,国际传播中的他叙话语对作为一种软实力资源的中国电影的表述,为其海外传播产生了显见的参照作用。在东西方之间意识形态与文化偏见影响下,中国电影资本输出、电影政策、中国电影宣传方面存在争议,中国电影被西方话语主导的双重标准表述为软实力资源/宣传手段两种对立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