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郭鹰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7,1(2):30-34
公司治理作为公司治理文化的基础,是一种创生秩序,主要调节人的自然属性,治理完备契约。而公司治理文化作为公司治理制度的升华,是一种自生秩序,更注重调节人的社会属性,治理非完备契约。公司治理制度与文化两者之间是既互补又替代的关系,因此在治理企业时,要把治理制度的设计与治理文化的构建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奏效。 相似文献
2.
郭鹰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8,2(2):21-25
公司治理作为公司治理文化的基础,是一种创生秩序,主要调节人的自然属性,治理完备契约。而公司治理文化作为公司治理制度的升华,是一种自生秩序,更注重调节人的社会属性,治理非完备契约。公司治理制度与文化两者之间是既互补又替代的关系,因此在治理企业时,要把治理制度的设计与治理文化的构建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奏效。 相似文献
3.
根据西方官僚经济理论,地方政府官员在推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过程中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地方政府官员对推行农村建设用地政策具有强烈的政治驱动力,主要包括权力、晋升、政绩和公共声誉.为了激发地方政府官员推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积极性,必须正确处理官员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4.
5.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存在着不同的交易费用和制度效率;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的交易费用虽然较低,但是其制度效率也很低;实现政治文化制度化,有利于提高制度效率。 相似文献
6.
制度与文化的双重变奏:互动与发展——兼论民生政治参与的功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政治制度有效运行显得更为重要。为此,必须加快政治文化的转型,而政治文化转型的众多途径中,民生政治参与最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以民生政治参与为突破口,推动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和发展,不失为深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条择优路径。 相似文献
7.
政治文化塑造着政治人和政治体系的政治行为模式,从而会对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政治文化变迁的局面已经显现,这主要表现为:政治认知倾向于全面与深刻,政治态度倾向于理性与客观,政治情感倾向于独立与温和,政治信仰呈现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局面。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会推动政治体系逐步迈向民主、开放和透明,促进公民权利保护的机制建设,推进中国法治国家建设,从而对中国政治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蔡天新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3):87-95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发展于60年代,鼎盛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但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从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道路,但仍然未能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医疗保健"的预期目标。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国务院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终于在2008年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成就。 相似文献
9.
文化与人格关系问题的研究产生于20世纪初叶的西方,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格普遍性和文化特殊性为其主要研究内容;"文化决定人格"理论及"文化与人格交互作用"理论的形成,使文化与人格的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文化与人格研究呈现出多层面、跨学科的研究势态,跨文化层面、文化间层面和文化内层面上的人格研究均有突破性进展。用宽厚的理论整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已成为这一研究的趋势。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的机制、跨文化的普遍性人格特质问题、文化间的差异与典型人格的关系等问题成为这一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11.
农村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农村文化的发展具有新的动向: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冲突;文化需求呈多样化发展态势;科技推动了新的文化形式产生。现有的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能满足新农村文化建设需求。建议抓好特色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农村文化产业;建立农村文化投入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5,(5):130-133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是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精神支撑。农村特色文化建设需要创新保障机制:在舆论引导机制方面,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特色文化保护意识;增强文化自觉,提升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在财力保障机制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制度;拓宽筹资渠道,制定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援助计划。在人力保障机制方面,积极保护民间艺人,巩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实施专业辅导,构建地方高校送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此外,还要加强领导、监管与协调,切实加强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组织与管理;健全考核机制,合理评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收益。 相似文献
13.
农村文化是一个自有其存在价值的相对独立系统,但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农村文化却长期成为现代城市文化的附庸。农村文化建设应以农民为本位,立足于乡村社会的历史和现实,通过挖掘农村文化的固有价值,使适合农村生活特点,适合农民消费水平的文化在凝聚整合农村力量、焕发农民精神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应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发展农村教育;培育农民文化协会;保护乡村文化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参与越来越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便捷途径和重要手段,但由于互联网拥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特质,其互为主体性、跨地域性、去中心化和去时间性等特质造就了网络政治参与的独特功能.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会转化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突发事件有可能催生现实中的公共危机,导致人民内部矛盾可能转化为敌我矛盾,国内问题转化为国际问题,同时某些国际问题也会衍变为国内问题.因此,目前中国的网络参与风险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5.
治理的制度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制度化是制度形成、制度(价值)认同和制度践行的连续过程,可以从制度的成型化、制度的认同和执行情况、对反制度行为的处罚等几个方面衡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治理总体上日益制度化。但在转型时期,由于一些领域的利益关系还没有理顺,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结构,因此这些领域的制度处于非均衡状态。这种制度失衡,导致地方政府大量运用各种组织性非正式规则(制度)实现其利益,影响了治理的制度化和绩效。组织的非正式制度提供了不同于已有理论的一个新的解释视角,也为新制度主义关于非正式制度及其作用的讨论提供了新的经验事实和理论发现。 相似文献
16.
传统政治文化的自身特点和消极因素,已严重制约了政治现代化发展进程。为顺利实现这一社会发展重要目标,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实现转型的基本途径有:自上而下的政党文化的创造性更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现代民主法治社会,扬弃西方政治文化建构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的他山之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客观对待传统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数字化的迅猛发展,以信息数字化技术为基础而产生的新媒体逐渐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并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无处不在的影响力,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增加了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改变人们对政治生活的看法,使得人们更加接近政治生活。总之,新媒体对政治文化的塑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政府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原则与任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证农民的文化权利,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主导农村文化建设,一要从战略层面上把握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原则,二要从实践层面上明确政府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在农村社会持续分化和阶层、利益群体界限逐渐清晰的背景下,中国农村阶层关系出现了利益关系、合作关系、政治心理、有序流动等方面的失衡,这些问题增加了农村阶层关系紧张与冲突的风险,凸显了党和政府对农村阶层关系进行政治整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技术治理因契合国家精准治理需求而被广泛应用于基层治理和政策执行之中。技术治理作为整体性工程,在基层社会需要一定的运行条件。村级治理行政化、治理对象规则化和资源分配规范化保证了技术治理的社会适配性,使技术能够较好地嵌入治理体系之中,并发挥实质性作用。技术治理在基层社会中的良性运行产生了直接性和延伸性的治理效果,不仅推动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且倒逼基层社会调整自身行动,形成规则意识,以规范的行为方式与国家治理体系互动,进而促进农村社会程式化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