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研究生培养教育的二级管理模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校、院(系)二级管理是当前多数高校的研究生管理模式。明确学校研究生部和院(系)在研究生管理中各自的职责,理顺两者的关系,充分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对提高研究生培养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校教务管理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必须根据办学规模和基础建立起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教务管理模式,有效地实现教学管理职能,协调处理校(院)与系(部)之间管理的关系,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实力。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在教育教学整体改革中把改革的重点放在管理重心下移、推进院系两级联动、教学与教务互动上,做到学院简政放权、宏观管理,系部转变职能、明确权限,抓好专业教学计划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考试管理等工作。  相似文献   

3.
校系两级管理在信息化实践过程中面临着新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管理的层级性与数据管理的集中性之间的矛盾。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校系两级管理模式下的系统访问控制解决方案,并在校教师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中成功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外学校管理改革呈现出学校管理专业培训常规化、学校管理的独立自主性、学校管理社会化、学校管理的跨校性和国际化的新趋势。借鉴国外学校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 ,必须加快我国高等学校管理模式转变 ,加快高等学校管理权力结构改革 ,加强高等学校管理理念创新和策略创新。  相似文献   

5.
高校校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背景,以我校校系(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为案例,提出了实行校、系(院)二级管理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阐释了目前我校实行校、系(院)二级管理的情况,并从转变管理理念、转变机关职能、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等几方面提出了加强我校校、系(院)二级管理体制的内涵建设,逐步改革完善该体制,增强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试论完善学院制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高校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已成为我国许多综合性高校的管理模式。在这一管理体制中学院是管理中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完善学院制管理的关键是处理好校、院、系三的关系和建设好院、系的领导班子。  相似文献   

7.
高校校、院(系)二级学生管理信息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完善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下的学生工作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思考的问题。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具有数据高度共享、采用分级管理、处理数据高效等特点,使用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更高效、优质地完成大量的工作。在运用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学生管理系统与本校学生工作相结合、与传统学生管理方式相结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师范院校升格后实验室管理改革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一大批高等专科学校实行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由于这些学校在许多方面还停留在专科教育的层面上 ,管理体制、硬件设施都未能达到本科教育需要的水平。尤其是实验室建设和实验设备的落后、陈旧 ,严重影响着这些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处理好新升格院校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完善管理体制 ,对于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培养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一、实验室设置与管理模式现状由于对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在新形势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管理结构不健全 ,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9.
高校后勤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基础性、先行性的系统工程,包括后勤管理和后勤服务两部分,高效的后勤工作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我国新时期高校后勤改革的现状,借鉴国外先进的后勤管理模式和经验,明确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中应关注的薄弱环节,探索高校根据校情自主选择后勤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一、明确校、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内涵和实质。校、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校级管理管宏观、管重点。管宏观,即学校对全校的实验教学、教学仪器等进行规范化、有计划性的宏观指导和管理,主要管实验室建设的规划发展、实验室教学的监督管理,这样保证实验工作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管重点,即学校对由全校通用和学生受益面广及关系学校发展的重点实验室组成的校级实验中心在宏观规划之中发展的同时实行微观管理,使实验中心成为实验工作的龙头。另一方面,系级管理抓中观、抓专业。抓中观,即专业系在学校宏观指导下全…  相似文献   

11.
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也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决策、科学规划、科学实施.现代,管理理论时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管理决策理论,抉择人才强国战略;运用管理领导理论,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运用管理系统理论,树立科学全面的人才观;运用管理环境理论,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和谐环境:运用管理激励理论,完善和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运用管理控制理论,建立和健全人才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2.
管理的知识与知识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知识的力量"为出发点,分析了管理的知识的发展历程及其作用,并结合未来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知识将成为管理的核心,知识管理将是未来管理的新课题。因此,知识人才观应是当代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并且在管理实践中,要把管理的知识与知识的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管理中的科技含量,开创中国现代化管理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管理效益的内涵及其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管理效益在微观层次指资源运用效益 ,在宏观层次指资源配置效益 ,其中前者是关键 ,后者是其制度环境。高等教育管理效益分别从管理效果和管理后果两个不同的指向体现出来 ,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效益要从这两个不同的指向作全面考虑。高等教育管理效益是个与高等教育效益不同的概念 ,但两者相辅相成 ,且前者以后者为根本。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 ,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效益要借鉴价值工程分析技术 ,不断进行价值创新 ;树立社会责任感 ,保证管理决策的社会效益 ;更新管理思想和观念 ,树立经营意识与战略观念 ;坚持以人为本 ,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要提高对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特性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提高对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特性的认识与把握程度 ,将是推动教学管理改革的关键之点和动力之源。在学校发展及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上 ,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保持随动 ,水平保持同步。教学管理功能兼有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双重性。学术管理是对学校微观教学的系统设计。教学改革及学术研究的组织管理 ,主要任务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契约构成了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纽带,贯穿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始终。当前,我国高校的师资管理机制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静态管理向新时期的动态管理转变的摸索和改革阶段,管理观念需要改变、激励机制需要创新、契约管理的水平需要提高。现阶段最可行的就是加强师资的创新契约管理,即建立基于能力和绩效的薪酬制度,同时强化心理契约激励。  相似文献   

16.
论教师对课堂的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课堂教学进行管理,既需要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又需要确定其管理的具体内容,还需要借 助一定的管理策略来实现。有了明确的管理目标,课堂管理才有方向性;确定了管理的具体内容,课堂 管理才有可行性;实施一定的管理策略,课堂管理才能变成现实。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协调、成功的教 师课堂行为系统。  相似文献   

17.
建立中国的管理哲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管理科学与管理哲学的差异分析开始,指出:如果没有管理哲学,管理科学的发展有如"无源之水"或"无本之木".只有管理哲学才能使管理科学的灵魂显在化.作者提出六项论点论证了建立中国管理哲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立中国管理哲学除夯实管理科学的基础外,还具有一层历史文化的深厚含义,即中国管理哲学为"科学管理中国化"提供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拓宽研究现代公共管理的思路,文章就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概述,以提供深入研究讨论的基本依据与素材。首先就国际公共管理理念与时间发展的阶段进行区别,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现代公共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紧接着综述了主宰公共管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最后对公共管理实践模型进行了归纳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绩效审计与管理审计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管理审计是比绩效审计高一层次的审计类型。绩效审计对应生产效率,而管理审计对应管理效率。生产效率是对综合绩效的一种评价,把生产效率中真正反映人的主观努力程度的效率定义为管理效率,它的高低可通过综合绩效的动态变化来反映。指出数据包络分析是绩效审计定量化的有效方法,并通过管理效率和管理可能集概念的建立,使管理审计得到科学定量刻画。  相似文献   

20.
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的重要意义。随着高等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应该建立学分制下的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制定适应新形势的科学的教学管理及考核制度,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