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明时期中国铜钱大量流入日本的原因初探周爱萍(河南教育学院历史系)宋明时代是中日两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两国间文化交往与商业贸易的频繁往来,大量的铜钱流入日本,据不完全统计,至本世纪80年代中期为止,日本各地出土的清代末期以前中国铜...  相似文献   

2.
六朝时期中国对外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六朝文化是具有开放性的文化,六朝时期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活跃时期。本文根据有关考古资料与文献对此期的对外文化交流做一概述。中日文化交流以往国内外有些史学工作者对3—5世纪的中日文化交流,特别是江南地区与日本的交往重视不够,有的日本学者甚至称公元4世纪的中日关系为“空白的4世纪”,这是不科学的。现将六朝时期对日文化交流分述如下。1.中国文字和书法输入日本。据《日本书记》卷十四记载,百济人王仁带《论语》10卷、《千字文》1卷去日本,从此日本开始采用中国  相似文献   

3.
我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之隔,二千多年前,中日两国就有了友好往来。福建地处祖国东南沿海,与日本经济文化交流更显频繁。(一)据《文献通考》卷324说:日本人“初通中国也,实自辽东而来,”“至六朝及宋,则多从南道。”日本与中国南朝约60年间往来共有八次。我国劳动人民因避乱或谋生大量移居朝鲜,也有不少东渡日本,有的自东冶(福州)出海,经夷洲之北,过琉球到达日本。他们为中日两国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异化与归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归化”与“异化”作为文字处理上的两种技巧,“归化”、“异化”之争也一直伴随着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持续着。它们是翻译过程中处理文化的两种指导原则和手段,并相互补充。本文阐述了“异化”与“归化”在文化交流中具有作用,并指出要充分发挥两种翻译手段的优势和作用,清除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误解而造成的障碍,真正让译文成为传播文化的有效媒介。  相似文献   

5.
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和日本高野山大学联合主办的“空海与中日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4月29日至5月1日在复旦大学举行,中日两国学者近60人参加了会议。空海(774—835年)是日本古代杰出的僧人.他和最澄自唐朝留学归国,先后在高野山和比睿山创立密宗和天台宗,赢得大批信众,双峰并立,开一代风气,成为日本平安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教团。而空海更为日本人民热爱,家喻户晓,奉若神明。国内外学者围绕空海与密教,以及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展开深入的学术研讨,兹就讨论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两千年来,中日文化交流源源不断。在这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日本人对我国戏曲的介绍和研究,堪称一支绚丽的支流。几百年来,它由附庸而蔚为大国,在日本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且引起了我国戏曲学界的关注。毛主席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总结日本人介绍、研究我国戏曲的历史经验,对促进两国  相似文献   

7.
日本学者木宫泰彦在其所著的《日中文化交流史》(明清篇)一书中,提出明朝与日本签订了“永乐条约”与“宣德条约”,并以这两个所谓的“条约”作为划分明代中日勘合贸易时期的依据之一。国内有的学者在未加仔细考证的情况下,也沿袭这种“条约说”,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相似文献   

8.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同甘苦、共患难,为促进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在新疆的开发建设中,新疆的少数民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不仅存在着广泛的经济文化联系,而且新疆地区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很密切。长期的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把新疆的少数民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谁也离不开谁的血肉关系。古代新疆经济文化发展的史实,就是对“两个离不开”关系最有力的证明。(一)从古代新疆农业…  相似文献   

9.
《搜神记》不只对我国魏晋六朝之后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而且它可能远在公元891年之前已传入日本,对日本的文学艺术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可在日本的“物语”、“说话”中得到印证。在日本历史上,有五次我国移民大规模迁居日本成为“归化人”的记载,不同国度、民族间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及宗教传播是民族间文学交流的载体。自《搜神记》传入日本以来,一直成为日本佛教故事、怪异小说的滥觞,日本近代新译本的问世,更扩大了《搜神记》在日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唐代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东邻日本最为频繁。中日两国人民在文化交流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在唐诗和唐文中都有充分的表现。反映唐人与日人来往的文章有三十多篇。此外反映我国当时东北少数民族靺鞨人(满族祖先)所建立的地方政权渤海与日本来往的文章有六十多篇,共百篇左右。这些文章概括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的文化交流情况,渗透着深厚的中日友谊。  相似文献   

11.
朱莉丽 《东岳论丛》2007,28(1):135-138
明朝时期中日两国的关系错综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统治者——明王朝的皇帝,对于日本情况的认识及态度,很大程度上左右他们对日本的政策,从而对中日关系的进程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分析明代统治者对日本的认识,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对日政策变化的原因,进而把握不同时期明朝统治者的对日政策对两国间关系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远古至秦汉,中日交流可分为四个阶段。截止到公元前1万年前,中日两国的旧石器表现出“文化相”上的相同,它是否是文化交流的结晶,尚需深入研究;此后直至公元前2500年,是日本列岛与大陆文化交流的间断期;时当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青铜时代,中日文化交流再度萌芽,且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春秋时期至东汉,中日文化交流臻于繁荣,不仅是物的往来,更重要的是人和精神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3.
高留成 《河北学刊》2005,25(1):156-159
唐宋时期,为数众多的日本留学僧始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前往中国学习宗教理论和传统文化。在唐代,日本来华留学僧以官派为主,以"求法"为目的;到了宋代,日本来华留学僧则以"自费"为主,前期的主要目的是"巡礼",后期又转而以"求法"为主要目的了。日本留学僧返国时,不仅带走了许多中国物品,而且还把中国人的一些生活方式带到日本,客观上促进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中、韩两国境上相邻、唇齿相依,自古以来友好往来、文化交流未曾间断。这些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活动,曾在两国的历史上对经济发展、文化繁兴和社会进步产生过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积极影响。六朝时期是中、韩两国关系史上的奠基时期,两国间的交往已从初步接触走向日渐频繁,文化交流内容广泛丰富,其中中国与百济间的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活动尤为引人注目。现据中、韩两国史籍记载并结合韩国境内近年新发现的考古资料,试对这一问题略作探讨,以供大家深入研究时参考。百济原为古代朝鲜扶余族的一支,与高句丽同出一系。①据韩国史籍记载,百济…  相似文献   

15.
在汉字文化圈内的中日两国,以汉字为媒介,近两千年间展开了颇有广度和深度的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的,但又有其基本走势,即从文化高势位地区流向文化低势位地区,文化高势位地区扮演老师角色。中日两国因在历史进程中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时期“师生关系”有所置换。概言之,中日之间汉字及汉字文化的交流,古代主要是从先进的中国流向日本,中国创制的汉字及汉字文化长期、大规模传播东瀛,中国是老师,日本是虚心受教的学生;时至近代,日本成为非欧美国家中率先走出中世纪的先进国,中国在追踪日本近代化经验时,大量接受明治维新后日本创制的反映西学内容的汉字新语汇,中日之间文字交流的基本流向发生了逆转。  相似文献   

16.
在翻译中是用“归化”还是用“异化”来处理中西文化的差异一直是翻译界倍受争议的问题。在中国和英美文化中 ,“归化”翻译一直占主导地位。但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 ,翻译势必会朝着越来越“异化”的方向发展。本文论述了用“异化”翻译法处理文化差异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东北朝鲜族“双重国籍”问题的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政府为了控制在东北的朝鲜族 ,对东北朝鲜族下了入中国籍之令。但日帝则以朝鲜统监府时期的国籍法中有不许朝鲜人归化之规定为借口 ,对东北朝鲜人的归化不予以承认 ,从而制造了朝鲜人双重国籍问题。从此 ,民国时期东北朝鲜人陷入了中日两国你争我夺 ,任人宰割的境地  相似文献   

18.
试述唐朝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朝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 ,双方通过互派使臣、派遣留学生、进行宗教和商业贸易等途径 ,开展了广泛的文化交流活动。从而使日本成功地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 ,步入了发展封建经济的轨道 ,并且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中心的“变异体”的日本新文化  相似文献   

19.
山上忆良(660—733?)在被称为日本的《诗经》的《万叶集》里,以“社会诗人”久负声誉。他的现实主义的卓越诗篇,真实地艺术地反映了古代日本“班田制”的社会现实,深刻地揭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苦难,至今经久而不衰,仍然受到日本人民的热爱。 唐初,他曾作为遣唐使团的成员之一到过我国。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还是一位有过贡献的使者,值得  相似文献   

20.
日本学者大宫真人先生从研究日本九洲岛某些地名上的古音与中国楚辞中上古音的诸多相同之处,发现远在中国的先秦时代,中日两国间就存在文化交流,并发现中国伟大诗人屈原曾到过日本,留下很多行踪地名。这一发现,使屈学界震惊,并促使我们不得不进一步探索先秦时代的中日文化交流史。我们认为屈原去过日本还需要进一步参证。比方说,要考证屈原在日本登陆的港口、行踪地是否有绳纹文化晚期的遗址,这里出土的文物是否具有中国先秦时代楚国文物的特征。而大宫真人先生的考证跳出了考古学的一般范围,开辟了古音韵考古领域,比我们从地下考古资料入手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