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出场,阐释了他们的地位、相互关系及其在全书中的意义,指出了宝玉、黛玉、宝钗三人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真正体现了《红楼梦》的两重悲剧:社会性的残缺和灵性的毁灭,集中表现于宝玉的人生悲剧并投影于宝钗和黛玉人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作家雷平阳的微型小说《轶匠》叙述了张铁匠从娶亲结婚至意外死亡的人生故事,以诗化的语言描写了张铁匠对生命无限渴望,最终落得“颗粒无收”的悲剧.这篇微型小说的玄妙充分体现了雷平阳的瑰丽想象,用充满诗意的语言经营整篇作品,在作品的多处描写中暗设伏笔与铺垫,渲染出浓郁的悲剧意境.文章主要从小说的情节设置、意象描写中,分析这篇小说对悲剧的预示和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3.
赵冬梅 《南都学坛》2005,25(4):53-56
“诗意”与“悲剧”是东西方文学艺术共有的审美因素,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小城小说都程度不等地蕴涵着“诗意”与“悲剧”这两种审美因素。这里的“诗意”首先来自于中国人千百年来所培养起来的审美和欣赏习惯,具体到作品本身,诗意既体现于语言、叙事风格以及由它们所形成的作品的整体情调、氛围中,又体现在作品的环境描写、人物塑造、民间习俗与民间艺术之中。这里的“悲剧”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而这被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包括美好的青春、爱情、理想、追求和做人的意义、尊严以及生命自身。由于小城中多的是“近于无事的悲剧”,由于作者那哀而怒的矛盾情感,以及诗意与抒情成分的加入,使现代文学的小城小说中很少有纯粹的悲剧作品,也很少有纯粹的充满爱与美的诗意作品。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写出的“黛玉之死”的现实主义悲剧的卓越艺术成就.从人物的心理描写,事物发展的具体描绘和两个必然因素的巧合三方面进行了探讨,从而说明“黛玉之死”是合符生活发展的必然逻辑和创作规律的。  相似文献   

5.
林黛玉是文学作品中典型的悲剧形象,很多人说黛玉的个性中有反封建的叛逆,我从《红楼梦》的字里行间读出的更多是黛玉的无奈,对封建礼教的屈从。一方面是要恪守封建的道德礼教规范,一方面是对爱情的渴望,她处在人格分裂的矛盾痛苦中,饱受精神的压抑折磨。这使她流泪泣血流尽了最后一点血泪,走完了短暂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6.
方方小说中的爱情书写大多是悲剧,且悲剧之中蕴藏着诗意之美。散文化叙事、对意境的追求与营造以及语言的诗歌化表现等无不体现出方方对爱情悲剧的诗意化阐释。  相似文献   

7.
林黛玉是《红楼梦》里典型的悲剧人物,她的“悲”不仅体现在她在爱情上的不幸,她的整个人生也是不幸的。纵观黛玉的一生,她追求自由、正义、理想,却得到了“泪尽而亡”的结果,也就是说“零”的收获,构成了黛玉悲剧的一生!“悲”与“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黛玉的悲剧命运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正是这“有价值的”,“美”的生命的毁灭,引起了万千读者内心的共鸣,从而产生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岁时节令描写中,《红楼梦》的诗意美得以彰显。从"情"之彰显和人物形象的诗意化两个方面对岁时节令描写中的诗意美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宝玉两次摔玉都与黛玉有关,都以摔玉这特殊的方式表现了宝黛二人的宿命前缘,但都以摔玉不碎象征着木石前盟悲剧的不可扭转。同样,细读"识锁",揭示作者设置"金玉良缘"悲剧的深层意蕴,挖掘出作者对悲剧人生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10.
黛玉之美——《红楼梦》中黛玉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人物,她不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而且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待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是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女神。黛玉的美到了及致,而更让人怜爱、同情的是她作为叛逆者的悲剧性格,使她成为我国古典小说里不朽的悲剧人物形象,这才是她强大而长久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由于社会、身世、性格、气质等原因,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呈现出浓郁的悲剧性意蕴。在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悲剧性意蕴突出体现为具有多种形式的悲剧,充满诗性的审美色彩。悲剧形式主要有四种:无知的悲剧;好梦难圆的悲剧;社会黑暗的悲剧;死亡的悲剧。而诗性则表现为温厚的牧歌情调和淡远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苔丝生活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威塞克斯地区,苔丝的悲剧具有时代的典型性,导致她悲剧的原因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本文主要从这两个角度对她的悲剧进行了探讨。她的失贞,被克莱抛弃又落入亚雷的手中导致了她的悲剧,看起来是偶然的,但是在这种偶然性背后,苔丝的经济状况,资本主义道德标准,宗教,以及她自身的性格弱点等诸多因素使她的悲剧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苏格兰女王玛利亚.斯图亚特(1542—1587)的传奇式的悲剧命运曾促使席勒写出悲剧《玛利亚·斯图亚特》,以后又激发茨威格的灵感,写出历史人物传记《玛利亚·斯图亚特》。茨威格以心理分析的方法对女王的一生进行分析,而席勒则充分运用诗人的自由,塑造出一个崭新的悔过迁善的玛利亚.斯图亚特和两位女王的斗争,揭露英国女王的残暴伪善。两部作品题材不同,写作方法迥异,但抗暴的目的相似,警示之心相通。  相似文献   

14.
封建礼教是酿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外在原因 ,而祥林嫂自身的性格、心理因素则是其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内在原因。强烈的负罪感、巨大的恐惧感、严重的迷信思想、软弱的性格特征诱发了祥林嫂的人生惨剧。  相似文献   

15.
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作《欲望号街车》揭示了强大的工业文明与日趋没落的旧南方种植园文明之间的矛盾,成为对20世纪上半叶南方旧文明消亡充满诗意的悼念。女主人公布兰奇·杜波利斯无法排遣的性欲望、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爱的绝望是最终导致她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她的悲剧是旧南方文明错误的女性价值现对其迫害造成的,她的悲剧是一个文明陨落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童年的记忆是作家创作的源泉,当繁华落尽,在萧红脑海里渐行渐近的是呼兰河畔的那座家园,是和祖父一起度过的天真烂漫时光。萧红的呼兰河、后花园,是诗意的、生命的乌托邦。它一部分是轻松的娱乐,一部分却是沉重的社会现实复苏和重新组织的历史,它们让被掩埋的历史自行呈现。  相似文献   

17.
萧红从自己的悲剧人生出发,用自身的不幸去悲悯和抚慰她笔下芸芸众生的小人物,所写之悲,不是眼泪,而是一种永恒的伤痛,是人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的不幸抗争而有失败之后留下的巨大震撼。亦人亦己的真情,散发出生命本真体验的恒久艺术魅力;独特的女性反抗与超越意志,透射出愈挫弥坚的生命张力;特殊时代女性悲剧的揭示,迸发出历史感极强的人生冲击力。她作品的悲剧总是散发出一种质朴而独特的苍凉之美。  相似文献   

18.
柯岩以她诗人的气质,也把她的诗美带进了报告文学。她的作品,让生活以本来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由人们自己去品尝生命之泉的甘美,领略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用坦诚的心灵,于情感上撼动着一代人的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