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笛卡尔哲学大厦顶端的道德学有一个核心的概念--générosité.笛卡尔借助内在于人自身之中的自由意志和理性,赋予这一概念人人平等、利他爱人的义涵.générosité对其他美德具有统摄性地位,成为德性之冠,充分体现了笛卡尔的道德理想.具有générosité这一美德的人就是笛卡尔心目中的道德圣人.笛卡尔关于générosité的阐释对亚里士多德的大度论、斯多亚学派的圣人论和基督教谦卑学说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并对康德的意志理论产生了影响.因此,générosité邑在西方伦理学发展史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慷慨是笛卡尔道德学的核心概念.笛卡尔对慷慨的定义和慷慨者的德行的描述紧扣意志和理性这两个要素展开.意志和理性是慷慨的基石,慷慨者从自尊到尊他、从利己到利他的度越,其根据就在于意志;而理性则为慷慨者的意志坚强、慷慨者关于善恶的判断提供支持.笛卡尔看到了人的理性的限度,为弥补理性的缺陷,在慷慨者进行道德抉择和道德实践的具体场合,笛卡尔并没有彻底忽视适当地遵循法律与习俗而采取行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笛卡尔质疑17世纪流行的关于动物的认识方式,以二元论为基础,采用演绎法,并借助《圣经》和神学理论,以“奥卡姆剃刀”清除了动物身上具有感觉灵魂的设定。笛卡尔认为,动物没有思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感觉和激情,动物是没有意志的“自动机”,动物不是道德主体,不负有任何道德责任。笛卡尔动物观的革命性源于他的形而上学,他对动物并不持有“工具论”的观点,但他的动物观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动物观。笛卡尔驳斥动物具有灵魂的说法,突出了人的灵魂的不朽性。他看到了灵魂不朽对道德的必要性。笛卡尔哲学对动物的观点是残忍的,其解释并非完全公正。  相似文献   

4.
学界对麦金太尔重建现代社会、复兴目的论的旨趣缺少关注,对美德论的解读亦存在碎片化甚至误读的趋向。麦氏美德论实为历史主义的社会学批判,它主张某种道德理论的合理性取决于它所预设的社会模式的合理性,现代道德筹划所预设的非历史主义的、个人主义的抽象人性和社会建制应予拒斥。现代道德筹划放弃了包含“实现其本质/目的而可能所是的人性”这一要素的目的论框架,故必然失败。美德是有助于维系和发展“具有内在利益的实践”“目的论的人生叙事”“共享的道德传统”的人类品质。各种道德传统虽有其特殊性,但仍具历史开放性并可交流互鉴。共享善的、合作性的共同体是美德存续的社会条件,要建构各种地方性共同体以抵制现代资本主义对美德的侵蚀。  相似文献   

5.
《道德情操论》第六卷"论有关美德的品质"考察并论述了仁慈、谨慎、正义三种美德。这三种美德都是市场经济参与者应具备的,这些美德应该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国富论》解读亚当.斯密对这三大美德的论述,可以更加清晰地证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从本体论讲,圣人处于道德完满状态,这是缺乏反思的。文章从生存论入手,以圣人的伦理生存机制为切入点,对圣人的道德存在状态进行寻视。圣人的伦理生存机制包括三个方面:道德悬欠;道德沉沦;道德责任的脱卸。道德悬欠是圣人的在世状态;道德沉沦是他的伦理生存机制的实现途径;道德责任的脱卸是圣人在沉沦中返归其原始本真状态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7.
主要讨论使用单点Padé逼近、多点Padé逼近和混合Padé逼近等三种方法将Padé逼近问题转化为数值代数问题,并通过一个数值例子说明如何利用转化后的矩阵方程求解Padé逼近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古至今,道德评价都是社会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实施的杠杆。道德评价又分为动机论和效果论两大主流。在当今这个过分重视个人利益的市场经济社会,康德的道德动机论堪称一剂良药。康德认为,行为的道德性因道德动机而彰显。人作为理性的存在,其意志是自由的,而意志就是实践理性。意志自由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以人类才拥有道德的善恶。这是康德把道德动机论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前提。了解康德的道德动机论对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的纠正和促进社会良好和谐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哲学的视角讨论自由问题涉及到决定论、自由意志论和相容论三种哲学观点,三种观点的划分依据正是来自于它们对人类自由的看法。首先,决定论引起对道德挑战,因此,自由意志论与相容论不得不对这一道德挑战进行解决和回应。其次,德国哲学家康德对自由、决定论以及道德责任所持的态度和立场对当今仍然影响深远。最后,决定论、自由意志论与相容论三方之间的争论仍在继续。  相似文献   

10.
:《 第一哲学沉思集》以 “ 普遍怀疑”为开端,探寻 “ 清楚分明的确定性”为目的,用“ 我思”奠定了近代主体性哲学的 “ 新基础” ,来证明上帝和物质世界存在的 “ 老问题” 。笛卡尔在 《 沉思集》之中 “ 按照思维的顺序”所展开的论证路向,一直被视为近代理性主义者的开端和典范。然而,对于 “ 我思”这个全新的哲学开端,笛卡尔究竟做出了怎样的规定?本文试图从 《 沉思集》中的 “ 意志”问题入手,展现出隐藏在理性主义者面相下的另一个笛卡尔形象:一个意志论面相的笛卡尔。  相似文献   

11.
斯洛特是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日常道德、义务论和功利主义只关注他人利益而忽视道德行动者自身利益的倾向进行了批判,他将这一批评称为"自我一他人不对称".斯洛特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论证过程存在问题,因此只能看作是美德伦理学视野下的一种不同的伦理观.  相似文献   

12.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源于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尼采把世界的根本理解为“权力意志”,其目的是想表达生命世界的生成、创造和提升的特征。尼采笔下的权力意志具有非主观的实在性、追求自身力之保持或增长的能动性以及价值关系性。它有两种基本类型:原创的权力意志和颓废的权力意志,这一思想鲜明地体现了尼采的哲学—伦理学的价值论特征。“权力意志论”的积极意义在于感性能动地理解世界,恢复了“价值创造”在世界中的地位,否定了幸福主义意志论的被动性和理性主义意志论的抽象理智性;其根本局限在于无视客观世界的多样性,陷入了抽象的还原主义和唯意志论。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讨论Liénard方程非平凡周期解的存在性,所获得的结果推广并改进了一些关于Liénard方程周期解的存在性定理.  相似文献   

14.
美德心理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通过对美德进行社会心理学分析可以发现:美德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社会舆论都具有相关性。在物质文化方面,物质文化渗透着劳动的道德心理,是人类品德物化的形式;在制度文化方面,制度文化无论从其形成过程来看,还是从其内容来看,都会受到道德心理的影响;在社会舆论方面,社会舆论包含着特定的社会事件、人物和问题,必然与社会道德心理产生联系。人们对美德心理进行分析,有助于美好社会的构建,具体表现为:对病态道德心理的矫正有助于良知良能的建立,培养道德移情能力可以传递善和美,重塑经济道德心理有助于人们走出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15.
福柯晚年提出的"自身技术"问题,若从中国哲学视角来看,可视作一种工夫论,但福柯这一学说的局限性在于,作为一种工夫论它是不完整的,因为其缺乏一种境界论的指导。境界论与工夫论二者是互相补充的,缺一不可,无境界的工夫论是盲的,无工夫的境界论是空的。从境界论出发,可获得考察西方哲学的一个全新视角。境界论问题是笛卡尔以来西方哲学的一个盲区。然而古希腊哲学仍具有境界论的维度,柏拉图、普罗提诺、伊壁鸠鲁等人的哲学思想,在境界论方面亦以某种掌握智慧、具有美德之人为归宿。随着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境界论问题渐渐淡出西方哲学的视野。笛卡尔等人开启的近代哲学,其理性主义本身实际上包含两大前提:一,人具有某种自然光明;二,此种自然光明是可以自我扩展的。这两个前提其实可以扩展到理想人格之问题,即境界论问题。由此视角出发,可看到斯宾诺莎、尼采与柏格森三位哲人其实分别从不同方向论及了境界论问题。  相似文献   

16.
儒家的道德思想可解读为一种温和的美德伦理学,既强调行为准则礼,又将个人品质作为 道德评价的根本标准。儒家美德法理学是受儒家道德思想启发而发展出来的当代法律理论,以礼、正名、 义和仁四个儒家根本理念为基础。在规范理论方面,儒家美德法理学将和谐(社会层面的协调性和谐与 个人层面的自治性和谐)看做是法律的重要价值之一。法律应当提供一个制度性框架以促进公民美德的 发展。在实在理论方面,儒家美德法理学从功能论的角度解释了法律如何指引公民的行为,并对评价性 概念的适用和法律指引人们行为的机制进行了理论上的阐释。以此为前提,儒家美德法理学要求法律中 的评价性概念和法律的内容能够被具有“义”美德的公民所内化,以令法治得以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17.
美德伦理学是一种美德中心论,在这种伦理学中,品德、美德和行为者居于中心的、决定的、主要的地位,而道德、规范和行为则处于从属的、次要的、被决定的地位。它的论据,一方面在于:做具有美德的人比做符合道德规范的事更为根本、更为重要、更具决定意义;另一方面则在于:美德是评价一切行为正当与否的终极标准。  相似文献   

18.
作为佛教伦理的道德形上学原理之一,轮回原理具有重要的地位,构成了人们行善去恶的行为动力,其具体的原理涉及业报论、三世论、六道论等。业报论解释了业因报果的作用,构成佛教的道德因果律,这是排除了上帝作用的自然律,突出了人的自由意志。三世因果论解释了人们现世生存状态的原因,指示人们在当下应当的行为方式,也指出了今后的人生发展趋势,是业报论在时间中的体现。六道则是轮回的具体范围,既有空间性意义,更有共时的价值性含义。六道轮回的价值指向则是超越轮回,追求解脱。在轮回的主体问题上,佛教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在近代哲学向德国观念论的过渡中,斯宾诺莎对笛卡尔的批评与反驳至关重要:笛卡尔的精神实体“自我”遭到斯宾诺莎实体、属性、样式三论的消解,为康德与德国观念论的主体之路打开了局面。斯宾诺莎“神即自然”的泛神论肃清了笛卡尔基督教“超越神”的残余,主张至善是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真正的幸福、至善与对神的爱是共属一体的,这为德国观念论理性是自由与必然的统一立场开辟了道路。笛卡尔认为,心灵不能完全统驭激情,斯宾诺莎则通过人类理性的理解力来克服情感,致力于寻求改进和提升人类理智的方法论。二者的争辩不但进一步夯实了理性原则,而且也为德国观念论存在与思维的统一、实体即主体的主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墨子心目中的圣人是全部美德和智慧的化身,“兼爱”思想作为墨子圣人观的核心是今天建立普世伦理的理论渊源之一,对于国际社会和平、共处、平等、对话、友好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意义。温习和研究墨子的圣人与和谐思想,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