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张载哲学中所谓神——再论张载的唯物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十年代之初,我曾写过一篇《张横渠的哲学》(载《哲学研究》1955年第1期),论证张载的哲学基本上是唯物论,之后,又和一些同志辩论过张载哲学是否唯物论的问题(俱载《哲学研究》,收入拙著《中国哲学发微》),到现在已经三十来年了。一九七八年应中华书局编辑部之约,为《张载集》的出版写了《关于张载的思想和著作》,由于体例和篇幅的限制,对于张载哲学的许多问题没有进行详细的论证。最近,《成都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发表了周清泉同志的《张载的哲学思想是唯物的吗?》重新提出张载的哲学思想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的问题,对于我和任继愈、  相似文献   

2.
拜阅曲伟同志为《伟志文集》写的序后,便产生了想要读而且尽早读《伟志文集》的愿望。这除了源于我与伟志相识相交多年外,还因为曾读过不少作者的文章,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对作者流畅的文笔、敏捷的思维、严谨的论证和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更是情有独钟。超越时空的魅力——思想超前,认识前卫。伟志的调研报告大都以超前的意识来发现和研究问题,不论是长是短、写于何年何月、涉及哪个行业和领域,都是紧扣时代脉搏,  相似文献   

3.
我们读了池超波同志《也论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一文(载《哲学研究》1979年第5期),很受启发。作者就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这个唯物辩证法的重要问题,在同杨超同志商榷的过程中,阐明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十分难能可贵。文章还指出了那种认为绝对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相对的同一性则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的观点,实质上是把同一性和斗争性割裂开来。我们同意这种看法。但是,对于贯穿池文的一些主要观点,我们与池超波同志的看法却又不一致了,在这里提出来共同探讨,以期对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體这个重要问题,有一个比较正确的理解。讨论的问题集中在怎样理解精髖?核心中是否还有精髓?这就涉及到在精髓问题中如何认识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在唯物辩证法中如何认识核心和精髓的关系。正是在这两个重要问题上,我们和池超波同志有着不同的看法,现在就摆出我们的观点,以就教于池超波同志。  相似文献   

4.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 贵刊1986年第3期发表北京大学哲学系易杰雄同志的文章《“统一相对,斗争绝对”含义的再探讨》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近几年来,哲学界关于相对、绝对含义研究虽有,但都没有大的突破。看后没有多少启发。易杰雄同志的《再探讨》一文,对学术界几年来相对、绝对含义种种说法进行了透彻分析,有理论,有实际,文章的理论性、逻辑均很强,力排众议,独树一帜。有新的突破,打破了历来学术界一些传统的说法。看后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文章虽长,但引人入胜,愿意往下看,这  相似文献   

5.
我在探讨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交换的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文章中,讲过这样一段话:“商品交换,当事人需要彼此承认是商品所有者(在法律上叫所有权),但是,并不会发生所有权的转移。”对这段话,一些同志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志认为,从使用价值上看,所有权还是转移了。有的同志认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所有权同时转移了。这些意见,对我很有启发,促使我进一步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我探索商品交换和所有权转移的关系问题,是从斯大林关于商品的定义引起的。一九五二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为了论证生产资料不是  相似文献   

6.
“专名不表达概念”吗?——与张尚水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尚水同志在《关于专名》(见《逻辑学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一文中对专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读后很受启发。但是,张尚水同志认为专名不表达概念,本人却不敢苟同,现把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写出来,就教于张尚水同志及逻辑学界的同仁们。张尚水同志在文章的开头把讨论“专名是否表达概念”的问题变为讨论“专名是不是概念”的问题。张尚水同志认为这两者是等同的,因此,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评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十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一期,对于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了一定的分析,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993年,季羡林同志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天人合一新解》,引述了钱穆先生遗作《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赞扬天人合一,于是引起广泛的讨论。许多学人写了关于天人合一的文章,赞扬天人合一者有之,批评天人合一者有之,其中确有许多佳作。这些文章,我未能完全见到。近来我又考虑天人合一的问题,又有一些感想,写出来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本刊和许多学术列物都发表过一些研究历史遗产的文章。在这些文章里必然涉及到研究历史遗产的观点和方法的问题,即如何对历史遗产批判继承的问题。本刊过去对这一问题有过讨论,最近又收到一些这方面的稿件,许多作者都热心参加讨论。用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研究历史遗产,对历史遗产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批判的总结,以服务于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文化,这是我们思想战线上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要研究历史遗产,必须认真学习属列主义关于历史遗产批判继承的学说。拒绝和轻视这种学习,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方向。所以,欢迎一切在这方面有学习心得的同志发表意见。同时,认真分析我们研究历史遗产的实际,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重新评价我国的历史遗产,也是必要的。有关以上这些,本刊欢迎学术界同志,根据在马列主义思想指导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踊跃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9.
矛盾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毛泽东同志根据列宁的论述,在《矛盾论》中进一步阐发了这一原理。怎样理解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理论界众说不一,有的同志坚持这一论点,但却把相对和绝对的关系,说成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有的同志则根本否定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相对、绝对关系。这些同志的失误都在于没有从事物矛盾运动过程中去考察,研究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一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一文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事物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原理。他指出:“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毛泽东同志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把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看作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从事物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过程来考察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对和绝对的关系。认为对立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关于工作方法的思想李保法毛泽东同志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实践中,创立的关于工作方法的思想,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的重大贡献。毛泽东同志关于工作方法的思想极其丰富。写了许多论著,提出了一整套具有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1.
马清健和吕英寰同志的《论绝对和相对》一文(以下简称《马文》。见《哲学研究》1981年第9期),从绝对和相对的分析中,论证了“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观点。笔者有不同的看法,谨提出商量请教。  相似文献   

12.
在一九五五年三月一日换发新币前后,各地的报章杂志曾一度发表过许多论述有关人民币性质和职能的论文,但以后就几乎看不见这类的文章了。最近读到“学术月刊”所登载的虚钝根同志“关于人民币的性质和职能的问题”一文非常高兴。虚纯根同志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但我认为他所阐述的论点,基本上与以前所发表的文章所持的观点大致相同。虚钝根同志认为人民币是纸币,是黄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六二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黄文清同志调查研究了我省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写了《关于包产到户问题》一文。这篇文章曾被当作“修正主义的大毒草”予以批判,作者也因此遭受到政治迫害。今天看来,这篇文章的基本精神是对的,它对我们目前认识生产责任制的形式问题很有参考价值。现征得作者同意,在本刊予以发表。  相似文献   

14.
《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第5期发表的袁亚愚同志《“社会主义不能单独在一国获胜”并非马恩的观点》一文,指出马、恩正是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出发,论证并提出了关于欧美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首先(但非同时)发生和取得胜利的理论。这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但文章说,“同时发生”的思想,只是在恩格斯草拟的《共产主义原理》中有过的思想,从《共产党宣言》起,就被其它相关的观点和表述代替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5期刊登卿希泰同志《<太平经>中反映农民愿望的思想不容抹杀》一文,对拙文《论<太平经>的政治倾向》提出不同看法。读了之后,有一些意见,写出来与卿希泰同志再商讨,并向学者、读者求教。我在上篇文章中曾指出,研究《太平经》的政治思想,必须“抓住它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和总的倾向,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我认为研究历史上的任何一种思想都应当如此。卿希泰同志一再强调,《太平经》这部书内容庞杂,“许多观点自相矛盾”,不是一人一时一地之作,并批评我没有从这一特点出发来考虑问题,“把全书的思想似乎看成是很单纯的”。他的意思是说,《太平经》根本没有一个思想体系,也没有一个总的政治倾向,因此就只能满足于指出它“既有”某种思想,“又有”某种思想。  相似文献   

16.
1958年8月出版的《戏剧论丛》第三辑,载一篇公开信,《关于古典文学作品出版工作问题》。作者是康生。该文写道:“资产阶级的大学教授写过许多文章,校勘过许多版本,出版过许多本子,其实他们不仅不知道什么是王西厢的精华和糟粕,甚至几百年来王西厢文字上长期存在的笑话,直到现在也还看不出。譬如说《草桥惊梦》一折,这是几百年来被人津津乐道的文字,可是就在这一折[雁儿落]曲词中,有这样的句子:‘绿依依墙高柳半遮,静悄悄门掩清秋夜,疏剌剌林梢落叶风……。’试想:在一种刮着‘疏剌剌林梢落叶风’的清秋夜里,竟有‘绿依依’的柳树半遮高墙,这不是大笑话吗?”  相似文献   

17.
关于农民起义领袖天命思想问题,学术界存在种种不同看法。沈定平同志在《学术研究》先后发表过两篇有关农民起义领袖天命思想问题的著述①,其中就有不少论点很值得进一步讨论。这种讨论是会有益处的。因此,我们提出几个问题,就教于沈定平同志和学术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8.
项裕太同志在《江汉论坛》一九七九年第3期发表的《企业的自主权益及其客观依据》一文,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企业自主权益问题,就其重要性和实质,作了理论上的探讨,这是很有意义的。作者试图从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和所有制关系,来论证企业自主权益的必要和实质,这个基本思想我们是同意的;同时,作者从企业自主权益问题出发,提出在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必须重视对企业理论的研究,这  相似文献   

19.
<正> 前一段时间,在理论界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马克思讲的'异化',是现实的人的异化,主要是劳动的异化.关于'劳动异化'的思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一哲学手稿》中有详细的论述.后来,他把这个思想发展为剩余价值学说.这在《资本论》中说得很清楚.那种认为马克思在后期抛弃了'异化'概念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很显然,作者认为:(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从异化、特别是劳动异化思想"发展"而来的;(二)马克思后期没抛弃异化概念的事实可以证明他这种看法.马克思是怎样创立了他的剩余价值学说呢?能否说这一学说是从劳动异化思想"发展"而来?马克思后期没抛弃异化概念,这能够证明剩余价值学说是从异化"发展"来的吗?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在我国哲学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有的文章和哲学教科书还认为,把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提到矛盾问题精髓的高度,是“创造性的新概括”,它“进一步深化了对立统一的学说,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有的文章甚至认为它是整个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同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虽然是互相联系的,有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