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德风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
众所周知,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旧式农民战争。农民阶级是与封建的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他们左冲右撞也跳不出封建主义的藩篱,如果旧式农民战争获得成功的话,我们最终看到的是一个新的封建王朝。所谓中国近代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国的资本主义化,旧式农民战争无力承担这样的历史任务,这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2.
洪仁玕的著作《资政新篇》,学者多认为是中国近代化的最早计划,国外学者苏均炜、濮友真和邓嗣禹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对此有所论述。这段笔谈所介绍的洪仁轩的佚著,如果确实存在,很可能是《资政新篇》的姐妹篇。太平天国于1860年6月2日占领苏州后,立即从外交上、军事上为东进作准备。李秀成几次致书在上海的外国使领,洪仁玕利用与西方传教士的渊源也积极活动。7月21日,即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六月十一日,洪仁玕致书在上海的英国教士艾约瑟,邀请他到苏州会面,“以便面倾一切”,信末附言:“另附新书一本交先生一览。”同时,李秀成也致书艾约瑟和另一英国教士杨笃信,告以洪仁玕已到苏州,邀请他们来访。洪仁玕、李秀成的去信都送到了。李秀成的信现存英国。不知什么原因,洪仁玕去信的原件却仍在中国,现存广西博物馆(《太平天国革命文物图录》和《太平天国文书 相似文献
3.
沈雨梧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5)
近年来,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太平天国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太平天国到底是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还是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史学界的看法颇有分歧,笔者根据近年来在浙江发现的太平天国史料,认为在评论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关系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太平天国对统辖地区所实行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前期和后期有异,省区之间有别.本文想以浙江地区为例,论述太平天国与浙江近代化的关系。中国的近代化必须从改革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开始。太平天国时期,浙江最大的变化是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变化。江南自宋以来为全国土地最集中的地区.到太平 相似文献
4.
盛巽昌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大陆一片战火,而上海近代化工业和交通公共事业却得到飞跃的发展。太平天国运动是促进上海近代化的,但它不是直接的、正面的推动,而是一种“恶所起的历史作用”,在影响、加速上海近代化的。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封建社会开始解体的中国,一群为土地束缚、意识闭塞的农民、手工业者冲破“老死不相往来”的农村,来到了长江中下游。1860年,他们东进苏州、常州和长江三角洲时,已是失败前夕,强弩之未,使这支农民部队缺乏建立“新天新地新世界”的远大斗争目标,而因为追求权力和财产再分配丧失有严肃的纪律。当时 相似文献
5.
张锦贵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4)
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者、民主主义革命家。他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坚持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作不屈不挠的斗争,贡献了毕生的力量,留下了光照千秋的业绩。他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遗产,集中了同辈人的智慧,创立了三民主义的学说,为近代中国的思想文 相似文献
6.
湛长胜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6-18
张之洞是近代中国政坛上风云显赫的人物,是晚清一代重臣,也是洋务运动后期的重要首领之一,他对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对政治、经济、军事及教育方面的近代化的贡献,以及他间接地为近代化的实现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世纪之交,回眸百年前的戊戌变法运动,更可见其对中国历史近代化的影响至深至巨:它开启了中国近代思想启蒙与精神解放的闸门,酝酿发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全面的改革创新;作为变法运动的重中之重,政治体制改革更引人瞩目、发人深思;作为广义的社会文化变革运动,更为以后中国的一系列革命与改制拉开了帷幕。 相似文献
8.
容闳与中国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吉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在半个多世纪时间里,作为一个先进的中国人,容闳为追求国家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教育科学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有着突出的贡献。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近代化先驱者。 相似文献
9.
李建刚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鸦片战争宣告了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失败.此后,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趋频繁,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逐步加深.继林则徐、魏源开展“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夷务活动之后,以李鸿章为首的一批地主阶级政治家搞了一场轰轰烈烈有声有色的自强求富运动,力图使中国合上资本主义的节拍,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完成中国近代化之伟业.然而,由于李鸿章镇压了农民起义,签订了卖国条约,被人们视之为刽子手、卖国贼,因而对他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讳莫如深,语焉不详.因此,本人试图就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略陈管见,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卢伯炜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102-107
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阶段。在 19世纪特定的外部冲击和内在需求拉动作用下 ,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近代工业化的启动与第一波推进 ,产生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突破性发展 ,新兴的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形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系列深刻变动 相似文献
11.
王涛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2)
教会学校的存在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国家地位在教育上的反映,同时在客观上成为西学东渐的桥梁和媒介,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渡的促进因素.它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注入了新鲜的文化因子,将西方先进的办学模式带到中国,从课程、方法、规章制度到教材的编写,对中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中国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女子教育的发展,传播西学和西艺,培养具有科学知识和新思想的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董贵胜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67-70
张之洞不仅是中国近代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而且一生十分重视办教育。他创办和改造书院、兴办各类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开近代教育之先河。张之洞办学堂的数量和类型之多,范围之大,以及在废科举、建立系统教育制度等方面,在当时没有人能同他相比。他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家和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 相似文献
13.
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红霞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7(4):46-49
随着洋务运动的全面展开,变革中国的传统教育,学习和引入西方式教育已经成为当时中国有识之士的共识.新式学堂的创办、西学书籍的翻译、留学生的派遣、科举制度的改革,对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产生了巨大冲击,并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但由于洋务派人物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因此这些教育改革是不彻底的,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左宗棠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芳林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3):132-135
作为中兴名臣,左宗棠虽不是职业教育家,但为了挽救清王朝,在其社会活动中,尤其是创办福州船政局的过程中,体现了他超前的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开创了多个领域的先河,为中国教育近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5.
薛学共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0)
刘坤一任封疆大吏几达四十年之久 ,与中国近代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晚清社会多变的特点也深刻反映在他身上。洋务运动的头十五年内 ,他倾向于保守 ,自光绪初年开始逐渐热衷洋务。他于戊戌政变之后 ,以疆臣上疏 ,力保维新以来成就。晚年倡导新政 ,使近代化的发展轨迹继洋务、维新之后的断点上再次向前延伸。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其不无功劳。然而刘坤一虽逐渐与传统有所离异 ,但其程度又极为有限。他一生以稳健自居 ,守成甚于创新。重义轻利的特点 ,限定了他只能成为一名开明官僚而不是投身实业的资本家。 相似文献
16.
17.
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步入近代社会。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方向是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是时代的中心。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近代化就是资本主义的近代化,其主要内容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以及社会心理、价值观念、文化结构的更新等等。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化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戊戌变法是首次全面推进中国近代化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康有为提出的变法方案,是首次全面推进中国近代化的纲领。因此,康有为在中华民族图谋实现近代化的历史长河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的近代化意识,具有承先启后的历史地位。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开始了近代化的艰难历程。五四时期,五四人物基于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深沉反思,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把中国近代化运动推向了最高峰。但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并没有取得最后成功。中国近代化的出路在哪里?五四人物把这一巨大历史课题留给了后人。 相似文献
19.
在爱国主义思想和“兴学育才”、“求才治国”的近代教育观的指导下 ,张之洞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了改革并展开实践活动 :创办新式学堂、推进留学教育、废除科举制、创立近代教育行政机构、制订新学制等 ,不仅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近代知识的人才 ,而且使中国近代系统教育制度得以形成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张守常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1988年6月,在我院召开的《太平天国大词典》第二次编委会暨太平天国史学术研讨会上,有同志提出“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的论题,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年11月,在南京召开的全国太平天国史学者代表会议上,决定将这个论题作为拟于1989年4、5月间在南京举行的太平天国学术讨论会的主题。为促进和推动这次会议的圆满成功.为开拓和深化太平天国史研究,本刊特辟此笔谈专栏。专家、学者们的来稿,从本期起将陆续刊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