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关于实践合理性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合理性的实质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对实践活动的价值和意义的反思、评价和规范。实践合理性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所合乎的“理性”本身的合理性的追问、反思和评价。实践合理性研究的目的是如何实现实践的合理化,即实践合理化的条件、原则和途径问题。实践合理性追求的现实意义是为当今人类走出生存危机、摆脱发展困境寻找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中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人性的异化方面,但是,无论传统悲剧理论还是现代悲剧观念,即对“悲剧性”的认识,在表现人的本质力量与人的生存困境、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些根本问题上,却大抵是一致的;悲剧从古典戏剧文体发展到现代美学范畴,是在美学家或艺术家面临现代型社会形态的困境时对感性生存的本体论位置的忧虑、对个体生存实践的自由意义的探索中出现的;人类历史的悲剧性、人生的悲剧性是永恒的,人类的悲剧意识、悲剧精神是永存的,那么作为人类生活审美化超越的艺术就不会失落悲剧的价值理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3.
生存与发展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永恒主题,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严峻的威胁和挑战,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面临着许多困境;主要根源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不合理的实践观念和实践活动、社会发展方式的偏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分离、人的利益矛盾冲突以及人自身的内在矛盾;超越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困境,就要选择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扬弃人自身的内在矛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问题,对环境危机的解决是人类能否走出生存困境的关键。新人道主义解释原则突破了传统人道主义解释原则对人性的理解,确立了人的类意识、有限主体意识、生存意识和未来主义意识。进一步明确了人类"能够做"的不一定就是人类"应当做"的,人类"能成为"的不一定就是人类"应当成为"的事实。在伦理道德的感召下规范和约束人类的实践行为,保证人类实践行为的合法性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生存是人类生命存在、社会文明和发展的首要条件。现代性问题已经或正在从事实和价值层面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性悖论导致了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和命运问题。教育能使人的思想进入现代生存问题的底蕴之中。人必须认真反思当下生存的状态和境遇,探索超现代性困境的途径,探讨理性与价值的统一,增强责任意识,践行和谐生存。  相似文献   

6.
人的现代化的历史特征包括人的生存能力、生存观念、生存状态三个方面现代化的内容及特征。人的现代化的历史特征是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化而发展变化的。近代意义上的人的现代化是以人类对科学技术理性的崇拜、对自身主体性意识的高扬为其精神内涵的。片面地夸大技术理性的价值是导致现代人文精神总体性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技术理性的限度使人们逐渐转变传统理性观念,开始反思人类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现代西方总体性人学的自悟。回顾和总结西方近现代关于人的问题的经验教训,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实践及人的全面完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如何维系河流健康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当前人类社会需要认识、研究、反省和采取适当对策的重要问题。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既与西方近现代社会面临的社会危机和发展困境密切相关,也与近代主体性哲学自身的矛盾相关。主体中心理性高扬人的主体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改造自然的力量,忽视河流自然的整体性和价值尊严,导致对河流盲目的征服和开发,人与河流的关系遭遇空前危机。应从价值与伦理双重角度来评价河流开发行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以尊重河流健康生命为价值标准,建立广泛的河流伦理,把道德关怀对象扩展到河流生态整体,用一种基于现代理性的眼光去评价被人类忽视的河流价值。用对话、交往理性取代主体中心理性,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从实践论和生存论出发建构一种互主体性的河流伦理观,用主体—主体关系来代替主客体关系进行理性重建并审视河流环境问题。构建河流伦理理念,树立河流环境道德意识,为河流生存危机走出伦理困境提供可能性视角。  相似文献   

8.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注人类的生存境遇和未来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时代回响。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直接规定了人的共同体的生存方式,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是对人的本质认识的深化,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以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诉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21世纪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历史实践,在推动人类进步事业和引领世界文明发展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消费合理性的研究,是对发展合理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型农业文明消费观念与挥霍型工业文明消费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当今工业文明消费观念崇尚的高物质消费与高品质生活并不成正比。高品质生活由满足健康生存需要的物质消费、积极向上的精神消费和良好的环境消费三方面构成。单纯追求高物质消费不仅不会获得高品质生活,反而会扭曲和破坏构成高品质生活的其他两个方面——精神消费和环境消费,同时也减少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使人更无暇享受生活。单纯追求高物质消费,使当今人类面临生存困境,这一严峻现实迫使我们对当今工业文明消费方式——异化消费进行评价与规范。人类物种生命的延续,是消费合理性的最高评价标准。在地球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节约型消费是实现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消费,是合理的消费。  相似文献   

10.
人天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人对自然的独立性以及人对自然的自由性三个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以人的社会化了的生物性需求为基础、以人的生产实践为中介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同环境与资源的关系问题。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资源的安全利用标准以及铁的自然规律,是设定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重要依据。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困境,是由多重原因交互作用而造成的。消除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解与协调发展,需要观念的转变、制度的重新安排和实践方式的调适与创新,要实现由机械的环境观向系统的生态环境观、由片面的发展观向全面的综合的发展观、由资源无价的旧观念向资源价值观的转变;要建立合理的交往方式,实行经济和社会体制变革;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奋斗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而只有提高人的素质,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小康社会是提高人的素质的现实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12.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是一种互为前提与基础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一个历史过程。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通过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在于: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丰富了人的社会关系;促进了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更高层次地满足了人的多样性需要.所以我们要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从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到人的全面发展再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是一个逐步具体化的过程:人的解放落实到个人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需要具有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的建构功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达到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有创造性的经济模式,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有其一定的经济合理性和道德理由.但是在当前的全球化时代,由于市场经济的自律性发展,致使社会理想的乌托邦视景消失,从而现代人的交往方式趋于工具理性化,生存模式陷入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因此,人类需要考虑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对市场经济作必要的文化制约和道德规范,自觉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规定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它以"现实的个人"作为新世界观的前提,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标志着马克思"现实人"思想的成熟",现实的人"是人类历史第一个前提,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出发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旧式分工和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事实,马克思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解放,是人的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个性的发展,自由发展,和谐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消除旧的分工,大力发展教育和进行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8.
陈恭正  鹿林 《南都学坛》2004,24(2):110-114
实践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通过不断的实践 ,人改变着客观世界 ,创造着自身 ,消除着由实践偏差造成的消极影响或破坏作用 ,从而实质上已经促进着人的全面发展。所以 ,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消除实践偏差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确立实践是真理检验的标准要求我们继续深入探讨实践本身的标准问题,即实践的合理性问题.这不仅是一个认识论问题,更是一个价值观和历史观的问题.合理的实践不单是结果合于目的,还应是实践系统的整体合理.合理即要合规律、规范,合目的、需要,合功利、效率等,各要素最终统一为符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符合美的崇高尺度.衡量实践合理性的价值标准本身也不应只停留在一个层面,而应在真理发展的基础上丰富、完善,以最终实现合理与真理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素质教育思想、全民教育思想和教育创新思想。江泽民强调实施素质教育要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注重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个性发展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实现“两基”目标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把解决处境不利地区和人群的教育问题作为全民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指出教育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教育体制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关键,教师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根本。以上这些思想都是江泽民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