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邦彦是北宋著名词人,其词在清代为诸多词论家关注.他们在接受清真词的过程中,着眼点主要在于其词史地位和艺术特点.但由于时代的原因和词学观念的不同,接受效果也有很大区别,分别呈现为排斥、赞扬以及极力推崇三种形态.由此也说明了清真词本身就具备极大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2.
杜甫创制了“同谷七歌体”“曲江三章章五句体”“存殁口号体”等特殊诗体。其体制特征如下:“同谷七歌体”,由7首诗组成,每首8句,每句基本为七言,无平仄声调限定,其韵律安排非一韵到底,而是分为前后两节,前节6句押一个韵,后节2句转换韵部,且采用句句押韵的做法;“曲江三章章五句体”,由3首诗组成,每首5句,每句为七言,无平仄声调限定,在韵律安排上打破了传统诗歌偶数句押韵模式,将韵脚放在1、2、3、5句上,打破了人们对诗韵节奏的固有预期;“存殁口号体”,由2首诗组成,皆为声韵严整的七言绝句,每首诗前2句各举一存者一死者,且言其艺术擅长,后2句对其境遇发表感慨。后世诗论家肯定了这些诗体为杜甫首创。后世诗人多有仿制,情况不一:或对某些诗体体制逐渐认识,最终吻合;或守中有变,对某些成分做出变革。  相似文献   

3.
论姜白石对周邦彦苏轼词的继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姜白石词清空高雅风格的形成,当今论者以为主要是由于白石运用了江西诗派笔法入词,同时又受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的影响,而不论及姜词对周邦彦、苏轼词的重要继承关系.本文以为这种看法存在着严重片面性。  相似文献   

4.
周邦彦的词艺术上别具特色。本文试图运用美学和历史的观点,重新审视周词,探讨周词的艺术审美价值,以期对周词艺术成就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5.
周邦彦的词具有鲜明的叙事特征.从叙事视角来看,周词以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为主,以零聚焦和外聚焦叙事为辅.从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来看,周词通过跳跃、留白扩展了文本的故事时间和故事空间.从意象叙事来看,檃括和用典增强了叙事的抒情性与诗意性.  相似文献   

6.
仇兆鳌《杜诗详注》熔铸前人杜诗学研究成果于一炉,是集大成之作,同时也鲜明地体现了仇氏的杜诗学观点.在创作论方面,《详注》认为杜诗和它的写作对象保持一致;在杜诗评价方面,《详注》认为对杜诗不能用诗歌创作的一般规律来要求它;《详注》在考察杜诗问题时,广泛地使用了联系的方法.这三点对今天的杜诗学研究者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邦彦“清真雅词”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邦彦《清真集》是唐宋词史上雅词的一座高标。由宋而清,历代对周邦彦的“清真雅词”多有评论。导致“清真雅词”产生的原因,与周邦彦苦学博览、精通音乐的学者身份,以及北宋中后期诗词争相雅化的文化格局等密切相关。“清真雅词”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沉郁顿挫,工于体物,富艳精工,音律精严等方面。“清真雅词”对南宋“骚雅词派”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杜诗精于炼字,被历代诗论家奉为典范。其艺术经验主要有三点:其一,锤炼浅易之字,于浅易中蕴深意;其二,锤炼活字,使笔下物象具有蓬勃生机;其三,锤炼虚字,虚中蕴实,使诗句劲健有力。炼字之工,导致杜诗无论叙事写人、描景状物、抒情写意,均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地。  相似文献   

9.
周邦彦的词 ,在词的发展史上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是北宋词风向南宋词风转变的枢纽。在慢词长调中 ,以赋的手法入词 ,一改柳永词的平铺直叙 ,多为转折、跌宕回环 ,结构之法丰富多彩 ;在秦观词情深词雅的基础上 ,更重言情体物 ,向思力精工、缜密典丽发展 ;大量融化唐人诗辞入词 ,使词更加雅化 ,善造深融和雅之境 ,影响波及南宋、明、清 ,成为婉约之大宗  相似文献   

10.
清代杜诗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有几对矛盾可以说贯穿了整个清代杜诗学史,如对集大成的追求与简明通达之间的辨证,繁琐考证与诗意阐释的此消彼涨,穿凿与反穿凿的矛盾等。清人对这些问题的处理,给我们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而清人由于思想保守僵化导致的杜诗阐释的偏颇,也值得当代的杜诗研究者借鉴思考。  相似文献   

11.
历代论者对宋玉评价的高低相当程度上与批评者对于屈原的评价有关,而不仅是宋玉本人的作品,杜甫却认为屈宋并称,表现其对于宋玉的文学才能和个性人品都很崇敬.对于宋玉的微言曲谏,历代论者多持反对意见,杜甫却显示出难得的宽容,因为在他看来只要有利于社稷民生,无论直谏、曲谏都是可以的.杜甫对宋玉的接受,深刻体现了他的政治、文化心态和个人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12.
杜诗中的议论是一种抒情手段,具有韵味深长的基本特征。诗人一方面保留议论的普遍特征如意见的外指性、判断的鲜明性以及推理的层深性和曲折性,一方面又通过对日常逻辑的变形使其成为诗的议论。其特殊表现功能,在于由此派生的互相对立的表现效果之融合。杜诗中的议论还具有积极的结构功能:或是对形象和抒情加以点化以升华主题,或是在诗中起组织的作用而兼得气势与骨力之美。  相似文献   

13.
名词缩略语是杜诗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别具匠心的言说形式,是对散文句式的一种诗化变异。本文探讨了这一形式的特点及其产生发展过程,对共在杜诗中的表现作了具体研究,指出诗人之所以经常使用这一形式,除了抒情言志的需要外,在艺术上还追求意象的直观和丰美,增大诗句的容量,获得多义模糊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杜甫的三首“望岳诗” ,是杜诗登览诗作的精品。其中 ,东岳诗偏于表现青年杜甫的豪情志向 ,西岳诗则偏于表现中年杜甫忧谗畏讥 ,遭贬以后重新济身朝班参与政治的希望 ,而南岳诗则偏于表现老年杜甫冀望统治者修明政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亲情是杜甫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类题材。棣萼相连的手足之情、伉俪情深的夫妻之情、长慈幼孝的父子之情,诗人通过多种艺术手法把亲情表现得真挚动人。基于独特的生活经历、儒家思想和落叶归根思想的影响,杜甫将亲情抒发得感人肺腑。  相似文献   

16.
杜甫七律技法纯熟,足为后世垂范,其结篇之法尤为后人称道,古人对此已论之颇备。但出于写作需要,各结构形式在具体实现方式上必定有所变化,从而衍生出更多的次级结构类型,对此问题的探讨却仍付之阙如,实有详加梳理之必要。在此即以整理杜甫七律诗各结构形式的次级结构类型为切入点,细致分析各类型的具体结篇方式及其特性,从而全面深入地解析杜甫七律的结构方式和技巧。不仅如此,通过对杜甫七律结构方式的梳理,还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古人所谓起承转合、前后解等结构理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杜甫在夔州的时间将近两年,这是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也是其诗歌创作特别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杜甫为国家的动荡不安而忧、为百姓酸辛沉重的生活而痛,也为自己漂流衰颓而悲,其诗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溢着浓厚的悲情.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伴随着人类思维而产生的一种认知模式。利用意象图式和概念整合理论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意象,解析杜甫诗歌的认知模式,有助于从隐喻的角度厘清杜甫诗歌中意象和隐喻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为理解杜甫诗歌提供一个合理的解读模式。  相似文献   

19.
清代前期钱谦益的<钱注杜诗>和浦起龙的<读杜心解>运用传统阐释观念对杜诗进行阐释.前者力图考辨史实,批驳旧注,后者力图阐发杜甫的"蔼然忠厚之本心";前者侧重"知人论世",后者侧重"以意逆志".两者各有特色而又互补,共同丰富和发展了杜诗学.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对杜诗有很高评价,杜诗对其诗歌创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王安石诗歌关心国事民生,并化用了许多杜诗。他的集句诗直接使用了很多杜诗。王安石使用了很多杜诗典故,注意诗句锤炼,也学习了杜诗句法。但是,王安石诗好发议论,以秽恶入诗,多应酬之作,又用典太多,有以文为诗之病,表现出与杜诗的很大差异性。他成就最高的晚年绝句也与杜诗无涉。总体上,王安石诗与杜诗有较大差异,艺术上也相差很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