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唐时期,禁军名号凡三变。庄宗时期,禁军名号繁多,其家属亦分驻三处,禁军统帅称蕃汉总管。明宗时期,锐意整顿,创置侍卫马军,以捧圣为其军号,侍卫步军以严卫为其军号;禁军家属,全部集中到开封;侍卫马、步车之外,另有控鹤军,拱卫宫阙。禁军统帅有:判六军诸卫事、六军诸卫副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末帝时,改捧圣为彰圣,严卫为宁卫。判六军诸卫事、六军诸卫副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均不除授,侍卫马军和侍卫步军各置都指挥使。  相似文献   

2.
太平天国两司马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职官有两司马。据《天朝田亩制度》载,两司马是最基层的官。在军中统率二十五个兵;在城镇乡村管辖二十五家。本世纪史家治太平天国史者,都依据《天朝田亩制度》确认有“两司马”,即认定此为太平天国所设官职专称。我以为不确,“两司马”应该指包括正、副的两个司马的统称。理由如下:(一)见太平天国兵册。据张德坚《贼情汇纂》所录《前十三军前营前前一东两司马吉添顺统下兵册》就有“前前一东正司马”吉添顺和封为“前前一东副司马”的汪万菁;此乃缴获档案,可推论其余兵册也必有正、副两司马者。(二)太平军中有“副司马…  相似文献   

3.
北周行军统帅考宁志新北周承袭西魏旧制,厉行府兵制,其情况一如《玉海》卷138兵制三》引《邺侯家传》所云;初置府不满百,每府有郎将主之,而分属二十四军,每府一人将焉。每二开府属一大将军,二大将军属一柱国大将军,仍加号持节大都督以统之。可见北周军队的基本...  相似文献   

4.
生券军、熟券军都是活跃于宋末及元代的军事组织。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形成于南宋,是以会子支付军饷、从外地抽调兵士镇戍边境的军事组织,属于镇戍部队,后者则定居于当地;前者多承担战斗任务而后者主要负责屯田。元代,生券军有征伐、镇戍、屯田和侍卫职能,熟券军的职能同生券军接近;二者都属于新附军,政府对其秉持着非兵即农、不为兵则屯田的管理原则。  相似文献   

5.
北魏人对军镇长官有多种官称,如镇都大将、镇大将、镇将、都将,对副长官也有副将、都副将两种称号。考察当时语境,不见这些官称之间有品级划分,相反,当时人们往往将之通称。结合北魏前期以都将、军将、统、幢将为主体的军官制度加以考察,前期军镇官制与军官制度同源。北魏前期,军镇长官的正式职称为镇都大将,镇大将、镇将、都将为其简称。同样,都副将、副将也为同职异称。孝文帝太和年间官制改革,北魏后期军官制度以别将、统军、军主、幢主为主体,相应地,镇将代替镇都大将成为后期军镇长官的正式官职。  相似文献   

6.
侍卫亲军是北方草原统治者的具有私人武装性质的军队,它的存在促进了草原贵族的产生。然而,当北方草原民族建立政权后,侍卫亲军又具备了国家常备军的性质,成为统治者必须倚重的"居重驭轻"的常备精锐部队。数千年间,侍卫亲军始终护卫在北方草原各族统治者身边,或冲锋陷阵,或执掌宫廷要务,成为北方草原民族军制的重要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7.
<正> 两宋时期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域是路,每路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军区.本文试图结合两宋全国军事形势,广南东路的地理特点及其与各邻路的军事联系,初步说明此时期广南东路军队的兵种、编制、兵力及某些军事特点.一宋代广南东路(以下简称广东)的军队,和全国一样,有禁兵、厢兵、士兵和民兵.(一)禁兵 宋代禁军是中央正规军.北宋前期,由以两广人为主以及湖南等路的人所组成并常驻广东的禁兵,只有“雄略”和“有马雄略”这两个番号的军队.前者隶中央侍卫步军司,后者隶中央侍卫马军司  相似文献   

8.
<正> 周代的“赋”,在西周指的只是兵役。车马兵甲等军实的费用,只是与祭祀、庶事等费用同出于籍田之中,尚未形成一种专供军实费用的征收制度。从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籍田制废止,助法变为彻法后,在兵役、田租之外,车马兵甲等军实费用,才开始成为国家经常的税收。军赋已包括兵役和车马兵甲等费用,并且逐渐成为征收军实之费的专称。到战国以后,兵役、田租与车马兵甲等费用的征收,更成为三种截然不同的剥削制度。兵役与一般徭役的征发,被统称为“力役之征”;祭祀、禄食、庶事等费用的征收,被统称为“粟米之征”或“田野之征”;车马兵甲等费用的征收,被统称为“布缕之征”  相似文献   

9.
北朝的军事监察官主要有监军和军司,其次是军副和催军使者。监军的职责主要是催督地方军事,参与主将的军事谋划和为军人录勋。军司的职责是为军人录勋、节度诸军、统兵作战和参与军政谋议。  相似文献   

10.
晚唐五代都指挥使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唐五代都指挥使考杜文玉新版《辞海》载:“都指挥使:官名。五代始用作统兵将领之称。”然都指挥使晚唐时已为较常见的武职,如《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条载:“汝郑把截制置都指挥使齐克让奏黄巢自称天补大将军。”这是笔者所见最...  相似文献   

11.
论北宋三衙管军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学辉 《东岳论丛》2006,27(5):120-127
三衙管军制度,与募兵制取代征兵制相适应,肇始于唐末五代,以后唐侍卫亲军司的出现为开端,经过了后周殿前、侍卫二司并立,在北宋继续沿着三衙管军长官的级别呈递减之势和三衙鼎峙、互不统属两个基本趋势,至宋仁宗朝方定型为“管军八位”的三衙四厢制。三衙管军制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成熟的职业军队的管理体制,发挥了强化皇权和保障北宋政局稳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周书》卷二《文帝纪》下云: 魏恭帝元年……魏氏之初,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绝灭。至是,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 一般据此认为,赐姓与魏周府兵组织系统密切相关。而魏周府兵组织系统,据《周书》卷一六传论: (柱国大将军)自大统十六年以前,任者凡有八人。太祖位总百揆,督中外军。魏广陵王欣,元氏懿戚,从容禁闱而已。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将军,……十二大将军又各统开府二人,每一开府领一军兵,是为二十四军。 分六军——十二军——二十四军三级序列,那么,“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的规定,是以哪一级作为军人姓氏的依据呢?陈寅恪先生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六《兵制》说: 西魏废帝元年即李虎卒后之次年,达奚武以攻取汉中之功应继虎之后任为柱国,而 武让于元子孝也。……元子孝为虚位柱国,既不统军,而实领李虎旧部者当为宇文泰亲信之人。《周书》二○《阎庆传》(《北史》六一《阎庆传》同)云:“赐姓大野氏。晋公护母,庆之姑也”。依西魏赐姓之制,统军之将帅与所统军人同受一姓。庆与李虎同姓大野氏,虎之年位俱高于庆,则庆当是虎之部下,庆与宇文氏又有戚谊,或者虎卒之后,黑獭即以柱国虚位畀元子孝,而以己之亲信资位较卑若阎庆者代领其军欤?此无确  相似文献   

13.
东路蒙古侍卫亲军百户印 此印是1982年10月在新巴尔虎右旗阿拉坦额莫勒正南200米距克尔伦河北岸约1公里,距地表1米左右处,牧民挖沙时发现。印面呈方形,长方形印纽。边长6.5厘米,厚1厘米,通高6厘米,印文为八思巴文篆体,共11个字,由左向右4行,竖读,除第3行为2个字外,其余各行为3个字。汉音对译为“东路蒙古侍卫亲军百户印”,印背右侧竖刻两行汉字。第1行为“中书礼部造”,第2行为“至元五年  相似文献   

14.
宋代政治以重文学为主要特征 ,重用文臣 ,大力加强监察部门的设置及职权 ,造成有宋一代台谏官名高望重 ,盛行对包括皇帝在内的掌权者直言极谏的清议风气。考察探讨作为社会政治文化现象的宋代清议状况 ,对于总结历史经验应该是有意义的。一所谓清议 ,是指与当事者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众人之议 ,也可称作公论或时议。它不同于魏晋时“崇饰华竞 ,祖述虚玄”① 的清谈 ,清议是社会公众对某具体的人及其行事所做的是非善恶评价 ,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舆论倾向 ,代表了一定的世情民心 ,具有影响、引导政治方向的作用。历史上的各朝代在其开基时期 ,都是…  相似文献   

15.
西汉初期,统治者为安定社会,采取了“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但诸侯国的叛乱此起彼伏,战争连绵不断。汉武帝即位后,实行开边政策,匈奴也不断南侵,战争的乌云也长期笼罩西北边境。司马迁洞察历史,精通兵学,在《史记》一书中常常描述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刻画丰富多采的将军形象。太史公的良将观,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严明军纪战争是残酷的。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云,“兵,死地也。”{左传》亦云,“提甲执兵,固即死也。”(成公2年)加上“兵以诈立”以孙子兵法·军争篇》),军情瞬息万变,要是没有严明的纪律,就绝不可能…  相似文献   

16.
此文是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马自树硕土学位论文。文章主要研讨明代兵制问题,专家王毓铨同志给予充分肯定。他的评语是:“分析细致,依据的实,发前人所未见堪称一篇具有相当功力、富有见识的著作。如叙述兵之来源三类,并区别其不同处,很得要领。分析明代兵制中贯串着‘相维相制’的控制策略尤其糈辟……凡此都是皇帝防止武将专兵,颇寓分而制之之意。宋太祖‘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建军政策至明而极。第四部分虽非如前项之独出心裁,描述却淋漓尽致。文中亦有个别处论说照顾不尽周到,但无伤大体。”本文虽长一些,但值得一读。本刊这期登载前两部分,明年第一期刊载后两部分。  相似文献   

17.
《文史哲》2019,(6)
游牧经济形态孕育出来的政治制度强调军事首领的地位,亲兵制度及其背后的主从(主奴)关系是重要的表现形式。随着游牧文明全面深入中原地带,怯薛及侍卫亲军制度成为元朝政治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很大程度上被后世继承,演化为明代军事体系中独特的亲军卫制度。明代的亲军卫不仅继承了中军功能,且在护卫皇室、培养后备力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在其中的锦衣卫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两宋(公元960~1279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长河中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的时代。反映在上层建筑,宋代中央机构的设置,一个显著特点是增设了“于天下财计无所不统”、权重事专的三司,号称“计省”。宋代赋役之苛可谓登峰造  相似文献   

19.
说“军吏”——从长沙走马楼吴简谈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黎虎 《文史哲》2005,(2):98-104
“军吏”涵义在先秦时指军队中除士兵之外的各级军官,战国时期层级有所下移,指将军以下的中下级军官。汉代以校尉为将军与军吏的分界线,此外幕府中的各色吏员亦属“军吏”范畴。魏晋南北朝沿袭汉制,也以将领所辖中下级军官和军府属吏为“军吏”,不过,“军吏”与将军并非截然划分,而具有一定的相对性。由于“军吏”范围宽泛,其上下层之地位亦相去悬远。吴简中的“军吏”属于军中下层吏员。他们与其他“吏民”一样被编入基层户籍,在经济上与其他编户齐民一样都有“名田”的权利和赋徭的义务,在政治上同样都有赐爵的权利。“军吏”在吴简中的六种“吏民”中,其待遇、地位等同或略高于普通农民和“卒”,而低于“士”、“复民”和“吏”。吴简中的“军吏”与刘宋时期始兴郡“大田武吏”无必然联系,后者是地方武装性质的“兵”而非“吏”。  相似文献   

20.
明代募兵制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募兵制是明代的重要军制。但多年来,在明史研究中,对这一问题未能予以应有的重视。本文对此问题试作初步探讨。一、卫所军的衰朽和世军制度的崩溃明帝国建立伊始,创设了卫所制度。《明史·兵志》序云:“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而上十二卫为天子亲军者不与为。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将上所佩印,官军各回卫所。盖得唐府兵遗意。”此为卫所制度之大纲。卫所军的编制是:一郡者设所,连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