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学创作的心境大致可以分成虚静和怨愤两大类。虚静是一种摒除一切外界干扰和内心骚乱后的清明、宁静的心境。虚静能使作家的审美心理活动进入完全自由的状态,将兴奋点专注于一点。虚静者摆脱物累,超脱尘世,自然地把自然界的山水风光、田园景色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在虚静的心境下,容易创造一种“无我之境”,呈现阴柔之美。怨愤则是因国政腐败、时世混浊等社会现象引发的一种忧患、哀怨、愤怒心境。怨愤者往往积极入世,与政治、社会的功利联系在一起。怨愤者需要渲泄,抒发胸中不平之气,直接反映社会现实。怨愤的心境所创造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有我之境”,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呈现阳刚之美。表面看来,这两类创作心境互不相通,水火不容。实际上二者却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甚至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2.
"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和思想,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对其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形成中国古代哲学中独特的"虚静"理论.儒家对"虚静"的阐述只注重一般的哲学层面,而道家则从一般宇宙观的角度阐述"虚静",认为"虚静"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的哲学方法.中古文学的虚静理论就是在这一哲学层面上引入了哲学上的"虚静"理论,把"虚静"看做是文学创作的方法论.陆机的"虚静"理论与具体的文学创作过程相联系,并用形象的描述,阐述了文学"虚静"的特点和实际运用的情形.刘勰则从理论的高度,将"虚静"与艺术构思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了他完整、系统的文学虚静理论.  相似文献   

3.
文学创作的前题和关键是构思。构思就是作家在孕育作品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包括选取、提炼题材,酝酿确立主题,探寻适当的表现形式和结构方式。这是文学创作的基础。《文心雕龙·神思》是全书的第二十六篇,主要探索艺术构思问题,是创作论的总纲。有不少学者认为本篇与《原道》是《文心雕龙》一书中最难理解的两篇。这不仅因  相似文献   

4.
文学鉴赏审美虚静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近年来,对这一命题的研究已有较深入的进展。但在其审美系统内某些专门领域的研究尚较为粗略,有的甚至近乎空白。本文试图专从文学鉴赏或曰文学接受的角度来探讨鉴赏虚静说的内蕴:“虚静”,不仅在文学鉴赏活动中显示其重要价值,而且也以它具有独特个性的“砖块”充实和加强了整个审美虚静说的大厦。从另一角度看,鉴赏虚静远不止方法论的意义,在这一命题中还更多地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精神,蕴涵着人生与宇宙的大本大宗的意旨,从而显示了主体与客体融合为一、方法与本体融合为一、文学鉴赏与社会人生融合为一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古代诗学“虚静”论发韧于老庄哲学,滋润于佛学.它以技艺创造心理为契合点.虚静就是在博大富实的心灵中虚化静化掉阻碍自由创造的杂念和俗念.艺术创造需要心灵虚静,虚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实现心灵自由,启发引爆主体心理潜能,从而使主体更好地“以天合天”,物我一体。  相似文献   

6.
虚静在具体的审美创造活动中 ,主要表现为一种特定的审美心境 ,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既能为艺术创作的积极开展提供前提 ,又能为艺术鉴赏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还有可能在艺术创作中有意或无意地被溶入到作品中 ,成为作品中的一种情调  相似文献   

7.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中虚静的内在活动机制对创作的重要作用,认为虚静中有深层心理活动,而且这种“动”是在无意识层面进行的,外“静”(理性抑制)为内“动”(无意识兴奋)提供了心理空间,并导致“动”的产生。人的生理、心理活动引起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活跃,为构思创作既带上个人风格又具有共性奠定基础。通过虚静与醉、梦的比较,进一步论证虚静的动态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虚静”心态是中国古代审美创造最重要的心理状态。“虚静”心态是虚与实、静与动两组矛盾范畴的组合,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在创作发生、审美体验、构思想象、艺术法度、技巧运用等审美创造的各个环节,“虚静”心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今天的审美创造,“虚静”心态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虚静与狂热──中西创作前心理准备理论的比较张家梅作家是怎样进行创作的?柏拉图的回答是因为神助和凭借记忆。中国古代文论则把各人所秉赋的天地之气作为根源,有所谓“气之清浊”“浩然之气”等而导致作家创作个性的说法。因而,作文便是养气和运气相生相成的过程,富...  相似文献   

10.
创造心境是思维中的斯芬克斯之迷 ,历来众说纷纭。从先秦老庄的“虚静”说到清末王国维的“出入”说 ,人们对创作过程诸阶段 ,即审美认识、艺术构思、物化表现中创作心境的认识 ,逐渐趋于辩证 ,从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审美关系 ,开始注意到主体自身也有一种对立统一关系 ,这是对创造心境认识的一个深入。“虚静”是老子关于认识状态的基本观点。老子主张以无为本 ,认为没有“无”就没有“有” ,有无相生 ,无可以化生万物 ,作用无穷(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义 )。老子这种含有对立统一因素的宇宙观表现在他的思想的各个方面 ,而在认识状态上则…  相似文献   

11.
三、“冬宫的暴君”尼古拉一世时代 尼古拉一世(1796~1855),保罗一世的第三个儿子,亚历山大一世的第二个兄弟,1826至1855年在位。普希金见到的第三位沙皇。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反恐战争期间进行战略沟通是美国政府各部门的紧迫任务。向世人解释我国政府的行动和政策必须成为头等大事。——美国国务院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虚静”说最本质地表现出了哲学境界与美学境界、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的内在统一性。其美学的内在精神联系表现为:虚静的实现——超越的审美追求,以自由的心灵去观照宇宙自然,万物人生;虚静以体道——审美的直觉体验,以自由的心灵对天地万物作整体的审美直观;虚静以凝神——走向艺术的自由妙境,把它与技艺等活动的自由境界联系起来,使“虚静”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态度。  相似文献   

14.
道家的“虚静”说与审美创造自由心态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静”说源出于道家哲学,老庄认为道的基本特征就在于“虚”和“静”。其时,“虚静”属于人生哲学范畴。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虚静”哲学范畴被进行了美学改造,从而使得“虚静”具有了艺术创作论和审美态度论的双重内蕴。西方的“静观”说作为一种重要的审美态度理论,它与中国古典关学的“虚静”说在审美创造的自由心态的论述层面上是基本一致的。在对苏轼论“空”、“静”的个案研究中进一步揭示和论证了虚静(静空)与审美创造自由心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浣纱记》结构论(下)──传奇结构研究之三许建中二《浣纱记》以西施、范蠡爱情的悲欢离合作为贯串线索,敷演了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这一惊心动魄且极富戏剧性的斗争。这个故事既见于正史,如《左传》、《国语》、《史记》,也见于“稗官杂记之体”①,如《吴越春秋》、《...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古代作家论(下)樊德三学识论“学识”,与“德才”一样,也是作家创作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方面的条件。“学”,主要指阅读、练习,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积学”。“识”,主要指观察外物,即陆机在《文赋》中所说的“玄览”。“学识”论,历来为古代文论家...  相似文献   

18.
保守与激进──柏克的法国革命观(下)彭刚四、对自然权利论的反驳启蒙运动政治理论的主要形式是契约论,其主旨是自然权利(又译“天赋人权”)的学说。洛克在为光荣革命辩护时强调,人的自然权利先于一切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而存在,因此国家真正的功能和目的在于把这些...  相似文献   

19.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庄首倡"虚静".这一学说对中国文学艺术有着重要意义.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哲学思想与审美意识结合的理论学说--虚静说,其形成之后便浓缩并积淀在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后经历代文人雅士的生发、阐释、改造、与完善,形成了对中国哲学思想、艺术创作、美学意识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理论观念.  相似文献   

20.
阮籍将汉魏之际流行的思想模式潜移内转,内化为自身的精神素质和修养,然后再通过个人的文学创作使之外化为文学艺术样式。在这个转化过程中,阮籍担当了由社会流行的玄学和理性思潮到文学艺术创作结构和内质的中介。通过阮籍的主动创作,这个转化得以顺利完成,哲理顺利进入文学创作。这不仅是对文学主题和艺术容量的发展,也使一个时代的思潮与文学创作顺利地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