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陈垣《萨都刺疑年录》说:“萨都刺为元朝著名回回诗人,有《雁门集》传世。萨都刺虽有大名,但《元史》无传,《元诗选》、《元史类编》、《元书》、《新元史》虽各为补传,而碑铭墓碣挽词之属,至今尚未发现。”然《四库全书总目》谓萨“实蒙古人”。与萨同时之孔齐《至正直记》亦言:“京口萨都刺……本朱氏子,胃为西域回回人。”柯绍惫《新元史》本传谓萨为“答失蛮氏,后徙居河间,本朱氏子。”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谓萨为“蒙古人,其祖萨拉布哈,父傲拉齐,以世勋镇云代,遂居雁门。一说本朱氏子,后阿鲁赤养为己子。”王叔磐等《元  相似文献   

2.
一《元史》卷137有《曲枢传》,传主是西域啥刺鲁族人(又有啥儿鲁、合刺鲁、匣刺鲁、罕禄鲁、哈鲁、合鲁等名称)。哈刺鲁在唐代称葛逻禄或葛禄,是突厥族的一支,和唐朝有朝贡关系。西突厥衰亡后,她据有中亚七河流域,建庭于碎叶城(今苏联中亚托克马克)。九世纪后半叶,一部分回鹘人西迁,和哈刺鲁人共建了喀喇汗王朝(在十世纪后期),并共同信奉了伊斯兰教。西辽(公元1124——1211年)盛时,她成为西辽藩属。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六年)前,其部长阿儿斯兰汗投降蒙古,并出兵帮助蒙古西征和南进。元朝建立后,哈剌鲁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的为数不少,也有  相似文献   

3.
萨都拉是元代著名的诗人。他是山西雁门(今山西省代县)人。有《雁门集》传世。共收其诗作六百首。关于他的族別问题,有人说他是蒙古人,有人说他是回纥人(即今维吾尔族人),也有人说他是汉族“冒为回回人”。据陈垣先生《元西域人华化考》一文确认是回回人,这  相似文献   

4.
雁门郡地处秦汉王朝的北部边陲,北接蒙古大草原,毗邻塞外游牧民族,是中原王朝的北方防御门户和京师屏障.雁门郡以马邑、平城为中心,形成了一个通往中原各地和塞外草原的交通网络体系.和平时期,这些道路是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交恶时期,则成为双方军事集结地、战争通道和双方争夺的战场.这些道路使用频率的增多进一步彰显了雁门郡的军事价值.  相似文献   

5.
关于三晋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构架 ,以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晋文化考古”理论为导向 ,提出“雁门文化”作为三晋地域文化形态的“亚型”地域文化之一 ,属于三晋文化研究的“中观”层次范畴 ,进而作出“雁门文化”的内涵界说 ,论述“雁门文化”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元代诗人萨都刺的生年问题,是近几年萨都剌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难点,由于《元史》未为萨立传,且后世亦未发现萨的碑志墓铭,所以萨的准确生年,至今仍无法得出.目前已出现的推算结果共五种: 一、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说.清嘉庆十二年萨龙光注《雁门集》,据集中《北人(土家)上》:“自言家在大河北,闽岭相望六十六.”,以为“所云六十六,公盖自数其年也.”自此诗作年至元三年(1337)逆推而得.此说陈坦先生曾斥附会,以为“所谓六十六者,言闽与岭相距甚远,各有三  相似文献   

7.
关于匈奴呼韩邪单于在甘露三年前往甘泉宫朝觐汉宣帝之路线问题,学界普遍认为是从五原郡向南沿着直道而来。呼韩邪单于若走直道,所经过之郡不满文献所载的途经7郡之数。直道与秦汉王朝北边国防体系之建设密切相关,从宣帝君臣谨慎的行为而言,不可能让其行走直道。呼韩邪单于朝汉之行成为汉廷处理此类外交事务所遵循的“汉家故事”,后来段会宗、班伯因匈奴单于来朝而任职雁门、定襄,所以呼韩邪单于路过之郡依次是五原、云中、定襄、雁门、太原、河东、左冯翊。  相似文献   

8.
《柏舟》为鄘人借宣姜口气刺卫宣公夺媳之作,《蝃蝀》为卫人刺宣公夺太子伋妇之作,此二诗皆当作于卫宣公元年(前718)之后;《鹑之奔奔》为卫公子职怨刺宣公之作,作于卫宣公十八年(前701);《墙有茨》为卫人刺公子顽通于君母之作,《君子偕老》为卫人刺卫夫人宣姜之作,此二诗皆当作于卫惠公即位初期,或元年(前699)顷;《桑中》为卫贵族男子抒写自己与情人幽期密约、窃色偷情之作,当为卫懿公九年(前660)狄入卫迫其南渡河之前所作,大致作于卫惠公之世(前699—前696);《载驰》为许穆夫人归唁卫侯之作,作于卫文公元年(前659)春许穆夫人由许归卫至漕之时;《相鼠》为卫大夫刺宣公、惠公、懿公诸君无礼之作,作于卫文公即位初年,或即卫文公元年(前659)顷;《干旄》为卫大夫美文公臣子多贤好善之作,作于卫文公迁于楚丘时,即卫文公二年(前658);《定之方中》为卫大夫美文公之作,当为文公季年或卫文公二十五年(前635)所作。  相似文献   

9.
元代回回民族著名诗人萨都刺的诗词选注本——(《萨都刺诗选》(以下简称(《诗选》),经刘试骏、张迎胜、丁生俊三同志选编整理,已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对发展回族文学事业,继承古典文学遗产,繁荣我国各族人民文艺的百花园,无疑是一份贡献。拜读全书,受益匪浅。当然,在选编、注释等方面也不可能尽善尽美,这是毋庸讳言的.笔者出于  相似文献   

10.
平虏渠为曹操所开,是一条军粮漕渠。建安初,曹操征乌桓,为了保证军粮供给,令董昭开凿了平虏、泉州二渠。泉州渠在今河北,是引泃河入潞河的。而平虏渠究竟在何处,史书记载多有不同。《后汉书·郡国志》雁门郡“卤城”条下,梁刘昭注:“魏志曰:‘建安十年凿渠,自呼(滹沱)入汾,名平虏渠。’”此引文甚谬。魏志中关于这条的记载是:“建安十一年……凿渠,自呼池(滹沱  相似文献   

11.
雍熙北伐,是宋辽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北伐之后,宋辽长期对峙。歧沟之战,是战争史上的重要战役。本文重点探讨北伐失败的原因与后果,战争的性质与必要性。所及论点,多与前人及流行看法相异,以求探索。 一 雍熙三年(986)春,宋太宗经过多年准备之后,决定倾全国之力,大规模北伐辽国。北伐之前,“初议兴兵,独与枢密院计,中书不予闻。”这样的军国大事,不与掌管国家行政的中书研究通气,怎能协调同心,一致对外?所以,战后田锡就曾上奏,批评宋太宗:“岂有议边陲、发师旅,而宰相不与闻!”所谓“独与枢密院计,”也是走过场。这样,在北伐之前,就已种下了败根。之后,宋太宗又擅自决定兵分三路:宋军大部由曹彬出雄州,取涿州,攻幽州,由潘美出雁门,取山西北部,由田重进出飞狐,为中路;三路兵马会师幽州(今北京市,辽为南京)。行前,“太宗谓曹彬曰:‘联令潘美出雁门,先取灵、应,卿以大军声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法律思想和司法实践中,始终存在着维护法制与破坏法制之争。在这一论争中,白居易(772—846年)作为地主阶级法定权利的代表者,积极为维护封建法制而立论。他不仅是唐代负有盛名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也是一个曾任州刺使和刑部尚书并且敢于直谏的政治家。为了维护封建法制,白居易勇  相似文献   

13.
有一招     
当手上不小心扎了很多小刺,可用伤湿止痛膏贴在被刺部位,按3~5下,然后将胶布揭起,刺便会粘在胶布上被带出来。若一次没去净,可再来一次。  相似文献   

14.
论元代民族诗人乃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多民族的伟大祖国,在元代有一个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大交流。乃贤(1309——?)就是这次大交流中涌现出的一个卓越诗人。他是西域葛逻禄(或译哈刺鲁)族人,居住在新疆阿尔泰山西部地区。他的民族当肘归附了蒙古族的统治,据《元书·文苑传》的记载:“元兴,西北诸部仕中朝者多散处内地,故乃贤称南阳人。”他后来又卜居明州(浙江宁波附近的鄞县),那是跟随他考上进士的哥哥塔海游宦而去的。  相似文献   

15.
近两年笔者自制祛痣膏治疗皮肤痣瘊150例,效果较好。 一般资料 15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男37例,女113例;年龄6—50岁;颜面皮肤雀斑样痣89例,毛痣5例,疣状色素痣4例,刺瘊11例,其它部位(如颈肩、四  相似文献   

16.
澶渊之盟以前,北宋在镇州、易州、沦州、代州雁门砦、定州军域寨、飞狐茭牙、火山军、久良津等地,设立了短时期的榷场贸易。澶渊之盟后,宋辽以易水、白沟河为界,互相开设了榷场。北宋在河北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设置了榷场,称河北四榷场。辽在涿州新城、朔州南也设置了榷场。  相似文献   

17.
自宋祁始,李贺便有了"鬼才"之称.这一称谓,实是对李贺的丑化与诬蔑.李贺诗歌确有少量与鬼魅有关的内容,但并非"鬼才"所致,而是其奉礼郎的职任使然.少量的"鬼诗"不能代表诗人的真正水平,其代表作<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等,俱是天才之作.视李贺为"鬼才",透视出一些诗评家们对创造意识的贬抑.  相似文献   

18.
清代称之为“厄鲁特蒙古”的,是我国古老蒙古族的一支。又称为“漠西蒙古”或简称“两蒙古”。元代称它为“斡亦刺”“或“斡亦刺惕”(蒙古语为“森林之人”或“林木中百姓”之意)明代称它为“瓦刺”。清代称它为“厄鲁特”、“额鲁特”或“卫拉特”。这些不同的称呼,都是由“Oirat”一词,在不同历史时代的史籍中汉译音转而来。明末清初(十七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厄鲁特蒙古分为四大部,他们是:游牧于  相似文献   

19.
《中州学刊》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发表了刘溶同志的《“颠不刺”试释》,提出了很有见地的解释,认为“颠”同“不刺”合成“颠不刺”一词,作“拔顶”讲,在王实甫《西厢记》杂剧里,是极口称赞莺莺之类的。这一解释接近王实甫《西厢记》的原意。 对于“颠不刺”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王伯  相似文献   

20.
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1862——1943)究竟是学者还是强盗?还是二者兼而有之?《西北史地》1986年第3期发表王冀青撰写的《斯坦因对东方学研究的贡献》一文中指出,他是世界著名的考古学家、艺术史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和探险家。但是,他在中亚探险过程中,从我国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发掘并劫走力量的珍贵文物,其最主要者如甘肃敦煌莫高画、刺绦品;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窟藏径洞中一万余卷古文书和数百幅绢的古文书;新疆和田、米院诸遗址出土的古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