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殷周之际,在今晋南,有个唐国.周成王时,唐作乱,成王灭唐,而封其弟叔虞于唐,这就是传说“桐叶封弟”的故事所指的封地,后称叔虞为唐叔虞.传至叔虞子燮,因为都城南有晋水,改国号唐为晋.晋国至晋文公时,成为春秋大国之一。关于唐叔虞的封地问题,以前有一种历代相承的说法,认为叔虞封地晋阳,在现在太原市南五十里之晋源镇.自班固、杜预、郑玄、郦道元至顾  相似文献   

2.
晋商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商探源邱文选自公元前11世纪初叶,周成王封叔虞为唐侯起,到公元前678年晋武公以旁支取代晋国国君之前的近三百年间,晋国基本上处于“百里偏候”的闭塞时期。《左传》说:“今晋国之方,偏候也,其土又小,大国在侧”。在此将近三个世纪长的时间中,虽然叔虞初封...  相似文献   

3.
古籍中多谓尧都平阳,如《帝王世纪》说:尧“都平阳.”《汉书·地理志》云:“河东本唐尧所居.”应劭云:“平阳,尧都也,在平河之阳.”《魏土地记》云:“平城城东十里,汾水东原有小台,台上有尧神屋石碑.”故郑康成《诗谱》也谓:“唐者帝尧旧都,今日太原晋阳,是尧始居此,后乃迁河东平阳.”认为今山西太原乃尧初都之平阳.那么是否即死后而葬于山东定陶的那个尧.据以上情况分析,陶唐氏迁于平阳是确有其事的.因居定陶的陶唐氏,作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被东夷  相似文献   

4.
综观一部晋国史,历代晋卿的政治、军事等作用始终直接关系到晋国的兴衰存亡。本文拟就晋卿在这方面的有关问题作一些探讨。一、晋卿之特点晋国是周初的封国,依周制,晋国的卿是和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同时产生的。“天子有公,请候有卿”。①“国卿,君之贰也,民之主也”。②至对叔虞时期及以后几代晋侯的卿为谁所任,无考。从一些资料看,晋国初期卿位多以文职担任。如孙伯(?)本晋中掌典籍之官,但为正卿。之后,随着兵事的增多,卿位又逐渐由武职兼领。如太子申生将下军,“而位以卿”。③特别到晋文公时期,武职将  相似文献   

5.
从大汶口到龙山:少昊氏迁移与发展的考古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青 《东岳论丛》2006,27(3):46-52
少昊氏是史前东夷人的重要支系,考古发现的陶文和大墓证明,少昊氏不仅存在于大汶口文化时期,而且还延续到龙山文化时期,期间经历了不断迁移和发展的过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莒县陵阳河一带为中心,到大汶口末期迁到五莲丹土一带,龙山早中期又迁到日照尧王城、两城等地,在滨海地带形成超大规模的中心,龙山中期之末迁到了临朐西朱封一带,到龙山晚期又迁到曲阜一带。少昊氏的迁移过程是不断发展壮大和文明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经历了从古国到方国的社会转变。到龙山文化末期,少昊氏走向衰亡,被东夷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权实体取代。  相似文献   

6.
邶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武王灭商之后,曾将商王畿进行分区统治,邶国始出现于史籍。然而,其始封者是谁?一说是王子禄父、霍叔,一说是商人同姓戎人,因与其始封者的分歧相关,邶国族姓又有子姓说、姬姓说。至于其封地,学者或认为在河南汤阴县,或认为在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一带,王国维在《邶伯鼎跋》中提出邶国在今河北省中部涞水县一带,现代学者多从其说。然细读王文,仍有使人不解之处。有感于邶国几个主要史实认识的诸多歧异,本文欲对邶国史的基本脉络作一探讨,以求正前辈方家。  相似文献   

7.
邓国产生于黄帝时代,历夏商周三代,先后为黄帝族登姓、夏族姒姓、东夷族子姓、北狄族隗姓和苗蛮族曼姓所取代.其迁徙过程是由山东转入河南,最后立国于湖北襄阳县西北廿里的邓城,春秋初为楚国所灭. 曼国是留居中原的一支苗蛮部落,商代成国,东周时被郑所并.其中一支族人则迁于临汝县东南的蛮子城,与戎人融和,建戎子国,春秋末年为楚所灭.曼人的一支西周中期取代隗姓邓国,转为曼姓邓国.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期,楚国的庶人有国人与野人之分:国人中既有庶人,也有君子,野人则全是庶人,国人主要是楚族人,野人则通常是异族人。这样以族的同异来区别人的国野,与诸夏的情况是相似的。楚人灭国之多,拓土之广,远在诸夏之上。从“若敖、蚡冒至于武、文”的“土不过同”,到成王时的“地千里”和平王时的“土数圻”(《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史记·楚世家》),疆域扩展的速度异乎寻常。楚王常以所灭之国为县,而以公子王孙为县公。楚人所灭之国的公室,大抵被迁至楚国的后院,如“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 (《左传·昭公十三年》);其余的贵族,也或多或少失去了往昔的势位;至于庶人,则一般不离其故土。由此,楚国庶人所占的人口比例无疑大于同时的诸夏之国庶人所占的人口比例,而楚国庶人中野人所占的人口  相似文献   

9.
古文献中记载的西周时期晋侯与周王世次对应关系存在明显错误,晋靖侯至晋穆侯的系年有讹脱。根据古文献、金文、考古资料可以对《史记.晋世家》进行订正。自周成王至周幽王十世,犹自唐叔虞至晋文侯十世,世次基本对应。进一步,还可考证出晋靖侯以降西周时期晋侯系年。  相似文献   

10.
古罗子国     
罗子国是商代中叶羋部落的一个分支,和荆楚同祖。大约在殷高宗武丁时,羋族系诸部落遭到殷的征伐,罗便随楚由罗山(河南罗山县)迁避到甘肃正宁县。以后又受周王朝的压迫,随楚国迁到湖北房县和宣城。春秋初期,为楚所灭,将其遗民迁于枝江,后又被迁至湖南汨罗。一、罗子国的起源和立国罗是祝融氏吴回之后,可能是荆楚的一个先祖芈姓首领穴熊的支裔,所以也姓熊,与楚国属于同姓、同祖。  相似文献   

11.
笔者认为屈原是故楚郢都,即今湖北省江陵县人.说如下:首先我们看看楚国屈氏族人的行踪.史载屈氏之先为屈瑕,系楚武王之子,因封于屈,遂以邑为氏.屈在何处?可以肯定不在秭归,因为直到楚成王晚年灭夔,归州方才属楚.屈瑕职为莫敖,为楚王近臣,其封邑必  相似文献   

12.
越国的自然环境变迁与人文事物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中国江南滨海地区一个小国———越国 ,从立国之前的扑朔迷离到立国 ,从初霸、兴起到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春秋五霸之一 ,从被楚国所大败而衰落到最终被秦所灭亡 ,其间曲折而丰富多彩的历史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为珍贵的范本。这个范本的演绎 ,不仅仅只是人文环境的发展变化 ,而且也是自然环境的变迁 ,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交互影响 ,共同谱写着浙江地区先秦时期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丹阳为楚之始都,楚人最早在这里立国,由此开创了长达八百年的宏伟基业,一部气势磅礴的楚国史,只有从丹阳写起。关于楚都丹阳的地望,是史家争颂颇多而又未能彻底解决的一个问题。有人将它列入楚国历史文化“十谜”之一,认为若不下大力气解决,将使半部楚国历史了无归处。因而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索,已经迫在眉睫,成了刻不容缓之事。 在丹阳地望问题上,学术界的意见分歧很大,归纳起来,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如下诸说: 一曰当涂说。《汉书·地理志》:丹扬郡丹阳县下班固原注:“楚之先熊绎所封,十八世,文王徙郢。”今人谭戒甫亦云:“楚到山东后,由于周族的发展,楚又被迫迁徙到今江苏丹阳。”此“江苏丹阳”所指实即安徽当涂之丹阳。王玉哲认为,楚族系由河南东部徙居于苏、皖境,到熊渠时始沿江西上,因而“楚之先王熊绎所居之丹阳,当以此地最近情理”,极力推崇当涂说。  相似文献   

14.
相传,在遥远的年代里,黄河流域有两个著名的部落.一个部落是姜姓,它的首领是炎帝;一个部落是姬姓,它的首领是黄帝.这是两个近亲部落,它们结成了部落联盟.活动的地区,其初是在渭河流域,后来沿着黄河两岸向东发展,达到今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一带.炎、黄两个部落是联盟,但后来又发生矛盾,斗争的结果,是黄帝部落得到胜利.古书里有关黄帝的神话和传说特别多.黄帝被说成是一个既能发明创造,又能打仗的神.历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如房屋、蚕丝、衣服、舟车、文字等等,都写在  相似文献   

15.
濮族是我国古老的部族,他是黄帝族系中的一个分支,在古代时,人数众多,分布很广,被称为“百濮”。濮族和他的亲族夏族,都起源于甘川交界的岷山山地,为了寻找物质丰富的肥沃平原,和夏族同时逐渐东迁。当夏、商时代,已分布于河南郑州至山东曹县一带的古濮水流域。因遭东夷族所建立的商朝的压迫,又往西退避,后来加入亲族周国的联盟,参加了灭商的战争。西周以后,由于濮人强悍,过着游牧渔猎生活,尚未形成巩固的国家,因而被黄河中游请侯所排挤,向南迁到汉水中游,又被楚国所并。但大部分濮族又南迁到长江以南,再逐渐向西南迁徙,广泛分布于川东、黔、滇等地。  相似文献   

16.
在湖北省云梦出土的秦代竹简里,有一部分是《编年记》,其中有秦始皇十九年“南郡备敬”一条。诸家考释都把“敬”作为“警”的假借,此条就成了“南郡备警”。于是,不少研究者就说“南郡备警”反映了楚国奴隶主势力蠢动而秦在南郡准备迎击云云。我认为,此说是可商榷的。史载秦昭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史记·秦本纪》)。南郡在今湖北省江陵、安陆、云梦一带。从前278年南郡设立时起,到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已历时五十余年,这期间并没有发生过楚国进袭南郡的事件。秦始皇十七年秦灭韩,十八年兵分两路攻赵,第二年灭赵,秦集中兵力南征北战取得了赫赫战功。这  相似文献   

17.
春秋初期,秦还是一个落后弱小的诸候国,当时各诸候国相互吞并,争夺天下,迫使落后弱小的秦国,不得不考虑自已的生死存亡。就在齐桓公、晋文公相继称霸中原的时候,秦国也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国君——秦穆公(公元前659年—621年),他也雄心勃勃地想从狭窄的关中地区走出来,称霸中原。 在秦穆公创立霸业的活动中,他的招纳人才是很有名的。百里奚,原是虞国人,家境很贫苦,中年外出谋事。到齐国常常困苦到靠讨饭为生,到东周京城也只是帮王子颓养牛。后来又回到虞国当了大夫,结果晋灭虞又当了俘虏,沦为家奴,晋献公的大女儿嫁给秦国时,把他作为陪嫁的奴隶,途中逃到楚国的宛地,被抓给楚国人养牛马。就是这样一个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8.
张怀通 《齐鲁学刊》2004,(4):150-152
李家窑西周44号墓出土铜器之铭文显示的信息是:墓主名叫"追夷",以"宫"为氏,子男一级贵族。结合其他铜器铭文可知,宫氏为姬姓,是西虢小宗。追夷大约在西周末年随其宗子由西虢迁居今三门峡一带。平王东迁,西虢随之东来,便以"宫"氏居地为基础建立了虢国。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当那块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大河光石",被当地农民刨出地面时,一个湮没在历史烟云中的古老王国—中山国被惊醒了。公元前414年,活动在今石家庄、保定一带的鲜虞人创建中山国于顾(今河北定州),公元前381年复国并迁都灵寿(今河北平山三汲),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中山国历代国君贵儒学,尊贤重士,在思想文化上与汉文化融合;开疆拓土,以致疆域"方五百里",百座城池,是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中山国是嵌在燕赵之内的一个小蛮夷之国,历经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被  相似文献   

20.
在楚国由"辟在荆山"的弱小之邦发展成为"带甲百万"的泱泱大国这一历史进程中,楚人整军经武的立国方针及其军事上的卓著战功,是其强大的重要因素.古今学者有识于斯,对楚国军事的研究甚为重视,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对某些具体战例的分析等方面,而对楚国军事诸多要素所具有的特点却缺乏探讨.本文搜求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军事特点,通述简论,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