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泽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1):72-75
濮阳《唐兀公碑》、浚县《魏郡伯墓碑》是我们研究中原地区西夏党项遗裔的重要史料。从《唐兀公碑》和《魏郡伯墓碑》所记载的内容来看,西夏党项遗裔进入中原地区的时间既非"元朝灭掉南宋,混一宇内"之后,也非襄樊战役中的1273年,而是在蒙哥汗时期,这成为以后中原地区民族融合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鹿采市保存有一通元代"重修鹿泉神应庙碑".此碑之碑阴题记从未见于著录,本文即主要对此碑碑阴题记进行考释,并依据其"口书省委官口本县驿唐兀氏文舜卿"一语.对西夏遗民在河北的活动踪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河南濮阳新发现的元末西夏遗民乡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南濮阳县新发现的西夏遗民文献《述善集》中收有唐兀忠显、唐兀崇喜等于至正元年 (公元 1 34 1年 )七月共同议定的《龙祠乡约》。全约共 1 5款、1 0 72个字 ,是我们目前所知最古老的一份由古代少数民族制定的乡规民约 ,弥足珍贵。乡约开篇概述了修约背景及其过程 ,言简意赅 ,除“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个大的方面外 ,还明确提出立学校、建讲室、请儒师、建夫子庙堂、严禁赌博等多方面的内容 ,完善公允 ,成为当时人们观摩、仿效的对象。乡约以北宋吕大钧的《蓝田吕氏乡约》为蓝本 ,但多有变更 ,更注重于社会实践 ,从中不难看出程朱理学及元代许衡理学思想对西夏后裔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澍发现西夏碑相关问题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澍发现了西夏碑,但其《书西夏天祜民安碑后》一文和《偕同游至清应寺观西夏碑》诗序对发现西夏碑的时间记载互异。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书西夏天祜民安碑后》一文作于嘉庆十五年(1810),离他发现西夏碑的时间仅相隔六年,故其时他对西夏碑发现的时间记得非常清楚,而《偕同游至清应寺观西夏碑》诗及《诗序》并非作于嘉庆十五年,而是作于他晚年编辑《养素堂诗集》之时,由于事隔太久,故对发现西夏碑的时间记忆模糊,以致二者对西夏碑发现的时间记载出现了矛盾。张澍发现西夏碑是对西夏学的重大贡献.同时也激起了他对西夏历史和文化探索和研究的热情,对西夏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刊期西夏辞书《同音研究》提要国外近年来的西夏学研究略谈河南省的西夏遗民从出土西夏窑藏钱币看西夏货币经济罗兀筑城考西夏京徽的皇家林苑-一贺兰山西夏文{乡法研究初探继捧入朝原因之管见兀刺海(斡罗孩)和西夏黑水镇燕军司作者李范文房建昌任崇岳牛达生自矛:许成尸i桐}司群华(美)R·穆朝庆汪一鸣邓尼尔著罗矛昆译(1)(1)(2)(2)(3)(3)(4)(6)(6)浅谈对回回民族的再认识三十年来回族史研究的回顾和当前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湖北回族源流初探第二次全国《回族简史》座谈会在昆明市举行云南傣族、藏族、白族和小凉111彝族地区的回族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6.
元代西夏遗民婚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的军队攻灭了西夏。西夏境内的人民,或留居故土,或迁徙内地,逐渐融合到其他民族中去了。明清以后,做为西夏主体民族的党项族,极少见著于史篇的记载。关于蒙元时代西夏遗民的活动情况,国内已有专文论及,但对于元代西夏遗民与其他民族的融合问题,似嫌薄弱。本文拟就元代西夏遗民的婚姻情况进行研究,详细考察西夏遗民在婚姻上与其他民族的融合。不妥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王静如在《西夏国名考》中对西夏国名称和“于弥、嵬名兀祖、庞泥定”等问题进行了考证,引起苏联学者聂历山的质疑,他在本文中指出,王静如所译“白弥大夏国”的“弥”字,实为“河之上游”的意思,并依据大量翔实可靠的西夏文及汉文材料,特别是西夏宫廷颂歌,对于弥、白河、黑水及西夏国南北疆域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后来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西夏国名、嵬名兀祖”及西夏地理等基本问题,盖源出此两篇文章。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全面搜罗《中国藏黑水域汉文文献》中西夏姓氏的基础上,对其中元代黑水城地区的西夏姓氏进行了梳理,考证出嵬名、也火、小李、吾即、吾七、罗即、普珠、叶玉、兀南、兀那等蕃姓在西夏时期的西夏文、汉文写法,追溯了梁、李、苏、贺、杨等汉姓在西夏时期的使用情况,并对西夏姓氏在蒙元时期发生的变化作了简略论述。  相似文献   

9.
西田龙雄(1928—),日本著名汉藏语言学家,大阪人,1951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文学科,1956年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修业期满,同年任京都大学文学部助教,1955—58年参加《世界大百科事典》(33卷本,平凡社刊)中有关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史及民族语言条目的撰写,1958年升任付教授,1962年以《西夏文字的分析及西夏语文法的研究》获文学博士,并扩充成专著《西夏语的研究》(上下册)于1964—66年在东京出版,1968年以该书获日本学士院恩赐赏,1970—74年参加《大现代百科事典》(20卷本,学习研究社刊)中有关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条目的撰写,自72年至今一直任京都大学文学部教授。其有关藏语的论文主要有:《唐蕃会盟碑的研究》,《藏语动词构造研究》(58年),《16世纪西康省藏语天全方言》(63年),《西藏语言学的二三个问题》(64年)及《汉藏语比较研究略史》(64年)等。  相似文献   

10.
张澍《观西夏碑》诗虽然存在诸多失误、缺点和不足,但由于它作于张澍晚年学问成熟时期,其内容涉及西夏文字的创造、西夏历史的编纂以及西夏的历史和文化,体现出张澍对西夏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深度,为后人提供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和线索。  相似文献   

11.
兀剌海城地望和成吉思汗征西夏军事地理析鲍桐蒙古族于13世纪初从漠北兴起后,曾先后5次征伐西夏,《元史》、《史集》、《蒙古秘史》、《亲征录》、《西夏书事》等书均有记载,但都较简略,月互有龃龉之处,屠寄《蒙兀儿史记》参考诸书,融汇贯通,考之较详,但可商榷...  相似文献   

12.
武周时期壮族文人留下的《大宅颂》与《智城碑》,是大唐文化与岭南文化之结晶。本文从两碑及六合坚固大宅遗址看武周时期大唐文化对南方文化之渗透与施及,以窥视唐王朝羁縻制度、儒家思想、建筑艺术及文体风格等对于岭南文化的影响,从而了解唐王朝之盛大及文化发展之规律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 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和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发现的古突厥文《厥特勤碑》上的记载,藏族与蒙古高原的联系,可追溯到吐蕃王朝初期。但是藏蒙两个民族之间比较经常的文化联系,也许得从蒙古汗国征伐西夏时算起。1227年,蒙古军征服西夏。二  相似文献   

14.
苏轼《富郑公神道碑》的西夏译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西夏文《德行集》中迄今未获解读的一段文字实际上节译自苏轼的《富郑公神道碑》 ,是现存最早的用少数民族文字翻译的苏轼作品 ,它表明东坡诗文在西夏如同在辽金一样产生过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陇右金石录》的作者张维在考释《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时说:“……碑文一再斥言西羌,而元昊上仁宗疏,自称:‘改大汉衣冠,制小蕃文字。’①碑中书西夏文者,即题为书番碑。是羌、番必各自为族类,而西夏不自承为羌也。至夏之称蕃,盖以唐时吐蕃据有涼、陇,自号大蕃,其余威或犹存于诸部族间,故因而仍之,以畏诸戎欤!”②这里提到的“羌”与“蕃”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唯“小蕃”一词的出现及其含义,应予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藏、汉、英三个方面介绍了《唐蕃会盟碑》西面碑文的情况,并进行注释。  相似文献   

17.
略谈河南省的西夏遗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元1227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率的蒙古铁骑,以摧枯拉朽之势灭亡了立国近二百年之久的西夏,把这片广袤的领土置于自己控制之下。经过七百余年的陵谷变迁,西夏遗民已与其他民族融为一体,不复作为单一的民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即使被国内外学者考察确认为西夏遗民的四川康定地区“木雅人”,他们也否认自己是党项羌的后裔,而以藏族自居。因此,一些研究西夏史的同志便认为:“散居在河南、河北、山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藏、汉、英三个方面介绍了《唐蕃会盟碑》北、南面碑文的情况,并进行注释。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藏、汉、英三个方面介绍了《唐蕃会盟碑》东面碑文的情况,并进行注释.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夏汉字典》、《俄藏黑水城文献》所公布的《同音》甲乙丙丁四个版本、《番汉合时掌中珠》、《三才杂字》等西夏时期的字书,以及《西夏语形态学》、《西夏文字解读》等西夏语言文字学专著进行了研究考证,针对一些普遍容易出现西夏文字书写错误和笔误的问题,着重从文字形体结构对比分析入手,阐述了西夏文字规范写法的有关问题,对准确认识、书写西夏文字和研究考证西夏文献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