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但究其主观原因还在于:由宗派性、保守性、安乐性而引起的腐败。腐败延滞了太平天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大好时机;腐败使太平天国内部充满了矛盾、争权夺利、互相残杀;腐败使其乱封“王”,引起派别斗争.严重削弱了太平军的军事力量;腐败在太平天国的高层领导中表现为生活奢侈、追求享乐、严重脱离群众,使之失去革命斗志,这些是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太平天国建都天京 ,是它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进入“小天堂”的天国领袖们 ,日渐醉心于个人的权势和生活享受 ,集中表现为政治腐败、思想蜕化和生活腐化等方面。腐败之风的恶性蔓延和疯狂滋长 ,涣散了军心 ,冷淡了民心 ,这些无法解决的内部矛盾加速了太平天国灭亡的进程 ,成为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太平军足迹遍布淮盐销售引地,从而对淮盐运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淮盐的运销才又渐渐复苏。  相似文献   

4.
论拜上帝教的二元化领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8 4 8年杨秀清取得代天父传言权 ,拜上帝教因此形成杨秀清、洪秀全两个教主。宗教的二元化领导酿致的最终天京事变发生。天京事变不仅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而且加速了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向封建专制政权的转化。洪秀全因此失去军心和和民心 ,而遭失败。太平天国的失败是由自身的腐败和专制而导致。  相似文献   

5.
高官腐败是清代吏治中的突出问题,大量而隐蔽的巨贪硕蠹在帝国的行政机体内无孔不入,蚕食鲸吞,给王朝政治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严下吏须问上官".为整饬吏治,清除官场的普遍腐败,清统治者采取严厉措施打击高官贪黩:最高权力直接过问,不避权贵,从重从快.这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腐败的蔓延,清代在康乾年间一度呈现吏治清明的盛世之象.但是,专制制度决定了清代反腐行动的根本局限--反贪政治化、非法制化、形式化,这是清代反贪不力,高官贪腐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干王的反腐治吏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在<资政新篇>、<立法制喧谕>等著作中提出了一整套整顿吏治、反对官员腐败的措施,形成了对官员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和事后惩治的全程式监督和控制.洪仁玕的整顿吏治、反对官员腐败的思想虽未能挽救太平天国的衰亡之运,但如果我们剔除其封建主义的成分,却能为我们今天的反腐败工作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被称为镇压太平天国“元凶”的曾国藩却非常重视转移世风的工作,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及成因有深切的认识,认为吏治的腐败、缺乏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人心塌陷等因素是造成世风极度败坏的根本原因,并对转移风气的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深入扎实的探索和实践,从崇尚礼治、重视人才、号召全社会负有一定社会责任的人都担负起转移风气的责任等方面入手,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军容风纪建设、整饬吏风、诱导士林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经其管理过的部门和治理过的地方,社会风气均有一定的好转.  相似文献   

8.
吏治的好坏影响着民心的向背,民心的向背决定着王朝之兴亡、国运之盛衰。乾隆中后期以来,清王朝吏治败坏,腐败丛生,整饬吏治势在必行;咸丰帝即位,肃顺秉政,接连兴起几个大狱,意在抑制腐败;肃顺对吏治的整顿,为清室的"中兴"扫清了道路,提供了条件;肃顺整顿吏治的成效虽然是明显的,但他对官吏的惩处既没有超越法律的规定,与前期同类案的处治相比较也没有从严;吏治腐败已成为王朝的痼疾,肃顺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澄清晚清吏治。  相似文献   

9.
一八五三年三月,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等指挥太平军一举攻克东南重镇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首都,建立了与清朝相对峙的太平天国政权,打破了清封建王朝的一统江山。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袖们从军事、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企图改变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朝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状,为建立一个新天、新地、新世界而斗争。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广东民风强悍,偷盗、械斗盛行。地方吏治腐败,官员勇弁无视法纪。同治初年清军与太平军余部作战不断,加之当时自然灾害频发最终导致多匪成患。郭嵩焘抚粤时采取一系列治理匪患的措施,通过整顿吏治,严肃纲纪杜绝乱源;采用重典,严厉捕杀重兵进剿多年积匪;竭力筹饷,保障剿匪军需;并且通过疏通民气,整顿民风来改变社会风貌,最终取得了较大成果。  相似文献   

11.
太平天国运动进入尾声之际,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杀死了向他投降的太平天国将领及其部众,并将苏州城洗劫一空,这次屠杀行为史称"苏州杀降事件"。此次杀降事件对太平天国、清王朝以及英国侵略者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对这些影响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天国运动进入尾声之际,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杀死了向他投降的太平天国将领及其部众,并将苏州城洗劫一空,这次屠杀行为史称“苏州杀降事件”。此次杀降事件对太平天国、清王朝以及英国侵略者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对这些影响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相似文献   

13.
太平天国时期,在清廷积极倡办下徽州团练应时而兴。徽州团练的兴办得到了宗族和绅商在组织与经费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形成了"城乡设局"、"绅士统领"、"设防预警"、"相互协助"、"经费自筹"等地方办团特点。徽州团练在守卫乡闾中积极协助官军,甚至独当一面,钳制了太平军在徽州地区的活动,实现了清廷倡办团练之目的。太平军与徽州宗族之间的关系异常紧张和敌对,无疑是导致其在徽州战局不顺且受到致命钳制的一个重要缘故。毋容忽视的是,徽州团练的兴办给徽州地方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的平等思想主要体现在敬奉上帝、领导人之间、组织安排、官员选拔、政务决策、司法制度、科举制度和妇女地位等方面 ,这既是对历代农民起义平等理想的继承和发展 ,更是清政府黑暗统治下的现实反映。同时 ,基督教、白莲教和天地会等教义中的某些平等思想也是其重要来源。由于农民意识的封建性 ,其平等思想不可避免地又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反封建运动,它给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它引进了西方的“上帝”来组织下层群众,这种“崭新”的仪式戒律对于太平天国力量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为了加强这种宗教宣传,它与清廷进行了一次舆论战。  相似文献   

16.
太平天国两次攻下嘉应州,对青年黄遵宪及其家庭造成了灾难性打击,但他对太平天国革命却没有太多的仇恨;相反他在感情上同情太平天国,而对清军则给予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表现出极度的憎恨和厌恶。这种现象意味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隐情:太平天国民族革命的思想和嘉应州人民与太平天国将士特殊的感情,曾一度动摇了清政府在粤东的政治权威和思想统治。  相似文献   

17.
祁门县沙堤叶氏宗族个案说明:太平天国时期,徽州宗族遭到太平军沉重打击,由此倒向清廷一边,不遗余力地捐资助饷、举办团练以抵御太平军。与徽州宗族以及各个阶层之间关系的异常紧张,是导致太平军受到极大钳制从而错失徽州战局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战争对浙江人口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平军和清军在浙江长达六年的战争给浙江人口带来巨大影响。在重建战前人口的基础上 ,本文通过对文献记载中的人口死亡比例及战后人口数据的分析 ,以府为单位 ,估算出战争中的人口死亡数。在此基础上 ,本文对太平天国战争的性质及传统的历史观进行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使清王朝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统治危机。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地方督抚势力迅速崛起,权力不断扩大。清王朝的政权结构发生变化,中央权力严重削弱,地方权力增强。它是影响清末政局嬗变的主要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20.
所谓"清官",即清廉自律、秉公为政之官。雷州半岛在清代涌现出大批清官,他们重操守,绝苞苴,洁身自爱。痛民痛,急民急,爱民若赤。建学校,育士子,着眼长远。这些清官产生的原因在于科举制度的遴选和清初的几代皇帝在吏治上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