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茶道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们每每谈及“茶道”,自觉会联想到樱花之国——日本,似乎“茶道”的故乡在日本。其实,早在唐代我国便形成了饮茶之道。唐代茶道,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茶道”包括茶树的种植、茶叶的采制、分类、煮茶技艺、饮茶用水和茶具的选择等;狭义的“茶道”,仅指在茶屋饮用过程中一整套严格的规范。本文将给唐代茶道以广义性地赘述。一、唐代饮茶的普及茶从被发现到成为日常饮料,大致经历了祭品、药用、菜食和饮料四个阶段,距今至少也有四千年的历史。相传“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本草》)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日本铁壶成了茶友圈的新晋"网红",拥有一把品质上乘、工艺精湛的日本铁壶,已经列入了很多茶友的心愿单。在日本,铁壶不仅是日常用品,也升级为艺术品、收藏品,进入很多茶道发烧友的收藏名单。随着日本铁壶在中国的普及,一些日本知名堂口的收藏级铁壶也渐渐出现在国内的拍卖市场上。日本铁壶最早可追溯至江户时期,作为日本  相似文献   

3.
茶道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道思想的根源论及茶道的思想,首先不容忽视的是茶本身具有的药用价值,特别是提神效果。茶道之所以是以饮茶这一嗜好为核心,其必要条件就是上述的药用价值。果汁或可乐是不会具有这种成为“茶道”的要素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如果去掉茶本身所具有的效用和由此而产生的生物反应,那么就谈不上茶道和茶道的思想了。此后的梦窗周师提出,茶乃“散蒙醒眠,道行之资”(《梦中问答》),这种认识是完全正确的。所谓茶道,只能是基于茶本身的性质所产生的实用性,升华到茶礼,由此而创造的世界。与茶的这种药用性相关,有必要涉及中国宋代饮茶的风俗。曾将抹茶法传到我国的荣西大师亲身体验过这种风俗。田中美佐氏曾以荣西在《吃茶养生法》下卷中提到桑(汤),论及了吃茶法为理由,指出这种吃茶法与宋代向客人献茶和汤(药)有关(《宋代的吃茶·吃汤》,载《淡交》1986年3月)。就是说,客人来了,先上茶,在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茶道     
茶道的礼仪 茶道,是日本人喜爱的一种传统文化习俗,也有人称它为“传统的综合性艺术”,在日本流传甚广。茶道由宾主、茶室、茶具和茶四个要素组成。正统的茶会分为三个部分:(1)“怀石料理席”,吃简单而讲究的饭食;(2)“下火”,即捅火放炭准备烧水;(3)“本席”,通常分为淡茶席和浓茶席。主办茶会的人一般用请柬邀请客人,应邀者要在茶会的前一天答复主人,向主人致谢并说明能否应邀,这叫做“前礼”;茶会  相似文献   

5.
崔燕 《青岛画报》2011,(4):92-93
品茗/沉香/家具/紫砂/丹青/器物/佛具/古琴/锦鲤/赏花古人说"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茶具是中国茶道美学的气质注脚。茶道美学包含六个要素:茶美、水美、器美、境美、人美、艺美,其中的"器美"就是指泡茶的工具要让人赏心悦目。茶器和茶的关系,跟水和茶的关系一样,非常密切。中国古人讲究茶道,对于沏茶之水也极为讲究。先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智取好水的方法——以铁壶煮水。但铁壶虽诞于中国,却在以精致文化取胜的日本发扬光大。三生缘藏壶已久,既有目前国内一线的朱可心、何道洪、范洪泉、周桂珍、鲍志强、毛国强、鲍利安、任倍安等做紫砂壶,又在前日藏得日本老铁壶及银壶近百余件。老铁壶中有几款龟文堂、龙文堂、晴寿堂所制,壶钮别致,壶身嵌金嵌银,或塑桃李之  相似文献   

6.
日本茶道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立 《日本学刊》2004,(5):91-103
古语云 :“橘生淮南则为橘 ,橘生淮北则为枳。”日本茶道虽源于中国茶文化 ,但它并非中国茶文化的简单翻版。日本茶道集固本之食道、长智之书画道、积勇之武道、增美之花道和清神之香道、乐道为一体 ,是日本独特的生活文化。自古以来 ,日本茶道人口分属的社会阶层就很广泛 ,既有皇室贵族政客大贾 ,更不乏地位低微的普通民众。众多的日本茶道修习者 ,或将茶道视为其不为无益事且度有生闲暇的娱乐手段 ,或将茶道视为创造交友之缘的工具 ,或将茶道视为修行得道的指月之指。总之 ,日本茶道一直在方方面面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从茶道的角度研究日本文化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滕军 《日本学刊》2001,(1):140-150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代表与结晶。在日本,有关茶道的研究已十分深入。但不能否认,其中就茶道而论茶道的偏主观性的研究居多。如对日本茶道中的美意识——“わび”(可译为闲静)的研究,大都在日本茶道的道具中去取证,最多也不过追溯至中世的文学。1本文力图放开视野,用客观的眼光从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即从中国文物的东渡及其对日本茶道的影响中来取证,以探讨“わび”美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中国与日本有两千年的交流历史。在这两千年中,中国文物的东渡始终不断。随着日本社会文化的繁荣发达,日本人对中国文物的认识愈加深入,其喜爱程度也愈加执着…  相似文献   

8.
王盛,一个年轻有为的茶学博士,把茶文化做出了名堂,他通过媒体、公众场所、公益传播和专项展会等渠道,做响了万里飘香的茶品牌,更打出了一面以其姓名王盛为标签的茶文化旗帜.王盛对茶文化的潜心钻研,不仅让他的茶叶生意越做越好,知名度美誉度越来越高,也让越来越多与之交往的人对他的茶道功力交口称赞.茶如其人,万里飘香的茶业品质,恰如王盛的茶道造诣,美名远播.  相似文献   

9.
“和敬清寂”与“禅茶一味”辽宁大学窦重山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夺葩。其产生、发展、定型的全过程,处处折射出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印痕,并与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最能体现茶道思想及审美意识的是"茶圣"千利体(1522-1591)提炼出的四...  相似文献   

10.
论小林一茶诗歌产生的思想基础及其艺术创作观四川联合大学中文系李寅生小林一茶(1763—1827)是日本封建社会末期著名的俳句诗人,在当时的日本诗坛上,他与松尾芭蕉、与谢芜村齐名。在小林一茶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诗歌及其它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以朴素的语...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来,中国的日本学界对日本文化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在总体文化的研究方面,抑或是在文化专题史研究方面,陆续出现了一批令人瞩目的论著。其中滕军女士(北京大学日本学系副教授、日本神户大学博士)撰著的《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东方出版社),可以说是,我国学者、也是世界日本学界关于日本“茶文化”的第一部系统的概论性论著。它标志着在表现日本民族精神形态的“茶文化”领域中,我国学者的研究已经站在了国际日本学界的前沿了。《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全书227万字,图片431张,由东方…  相似文献   

12.
晋末宋初东晋宗室政治活动略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兴成 《浙江学刊》2001,(5):130-131
通过考察晋末宋初东晋宗室政治活动的各种形式可以看出当时宗室成员之间、宗室与忠于皇权的政治力量、宗室与北方统治政权的一定联合使得宗室的政治势力增强、政治影响扩大,有效延缓了晋宋禅代的进程.结合整个东晋时期宗室的政治活动来看,宗室政治势力对于当时各种政治力量的发展起到了平衡作用,对东晋皇权政治的运转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军 《唐都学刊》2014,(3):76-81
北魏宗室阶层是政权的柱石、统治集团的核心,在政治和社会领域里享受充分的特权,北魏时期的法律反映了宗室特权的主要方面.由于拓跋鲜卑历经由游牧部落向文明国家阶段的跃进,宗室成员在身份角色的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国家法制和名教礼法发生冲突,表现为具体的犯罪行为.北魏宗室非违主要有政治犯罪、职务犯罪、刑事犯罪和悖逆纲常伦理四类.各类罪行的时间分布特点和惩治力度集中反映出宗室生存境遇的改变和王朝政局的走势.  相似文献   

14.
宗室群体性事件是明代类型众多的群体性事件当中的一种,和其他群体性事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宗室成员是事件的行为主体,王府校尉、仆从只是受命鼓噪而已,没有其他阶层民众的卷入.明代宗室群体性事件大致可划分出权利争取型、发泄愤恨型、骄横暴戾型三种不同的类型,具有非和平性与非政治性、权利正当性与行为非理性、宗室群体性事件的行为主体多为宗室中下层等显著特点.明政府对宗室群体性事件处理的重要方式即是革禄、夺禄、停禄,皆为治标之策,非为治本之良药.这不仅于消弭宗室社会矛盾、挽回宗室人心毫无助益,而且只能进一步加剧矛盾和对立.而重惩事件拨置者及王府仆从、军校虽能对其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但他们对身份特殊的宗室并不能起到多少制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日本文化往往要涉及神道、花道、茶道、香道、书道、武士道等等,研究“道文化”现象,对于日本文化研究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拟通过考察“道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内涵,构筑“道文化”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6.
两晋宗室赠官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兴成 《浙江学刊》2002,(3):121-124
深入探讨两晋宗室赠官对于理解此一时期职官制度的许多重要变化大有助益 ,同时可加深对于两晋宗室政策的认识。两晋宗室赠官品阶一般略高于其卒前所任官职 ,二者之间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赠官方式除直接加赠本官外 ,优宠者另外赠予加官和给予其他优待。由于两晋政治格局不同 ,两晋宗室赠官呈现许多差异。西晋宗室赠官官品在整体上高于东晋 ;西晋宗室赠官类型大都为武官 ,东晋则随其卒前所任官职类型而定  相似文献   

17.
张兴成 《阅江学刊》2012,4(5):107-116
两晋宗室承封王深刻影响了两晋政治发展。两晋宗室封爵主要以嫡子、嫡孙承封,辅之以庶子、庶孙承封,嗣王承封时间以逾年承封为准。两晋宗室承封王的封国等第和封户数额随世数而有变动,但未形成定制。由西晋而东晋,宗室封爵承封由庶子、庶孙承封者人数有所增加,承封亲属范围扩大,但两晋宗室封爵承封仍然严格限制在五服之内。两晋宗室封爵并不严格贯彻长子承袭原则,长子出继现象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8.
认为清代近支宗室赐名制度经历了由前期向后期的发展、完善与常规化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嘉庆朝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一时期所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颁布的诸多谕旨,均体现了嘉庆帝意在加强对宗室管控、凸显皇权威严、区别宗室亲疏,从而实现近支宗室赐名常规化的用意.至道光、咸丰朝后,近支宗室赐名进一步规范化,康乾时期诸多赐名"不规律"问题得以纠正.与之同时,近支宗室范围也逐渐从清前期的圣祖系和高宗系向清后期仁宗系转移,并沿用至清朝覆亡.  相似文献   

19.
两晋宗室司衮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兴成 《阅江学刊》2011,3(1):52-58
两晋宗室任诸公者均爵为诸王,高官、高爵形成对应,且宗室担任诸公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西晋宗室任职八公者多为勋旧贤能、望实俱显者,东晋宗室任职诸公者多因地近属尊,以亲亲司衮。西晋宗室任职八公者大都兼领实职,尤其永熙后多以衮职或参与中央决策、或出任要州都督,且屡有以诸公专断朝政者。相较西晋,东晋宗室任职诸公者人数锐减,任职时间缩短。西晋时期,宗室诸王、宣帝旁系诸王担任八公者人数、任职时间均多于武帝嫡系诸王,东晋时期则是元帝系诸王担任八公者人数、任职时间皆占多数。凡此种种,对两晋政治格局变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刘军 《阅江学刊》2015,(1):73-80
1920年洛阳邙山出土的北魏元珍墓志乃魏碑精品,具有极高的文物、艺术和史料价值。元珍生活在北魏平城与洛阳时代的交汇点,正值中古北方制度承转、文化凝聚、民族融合的高潮期,其人生际遇折射出拓跋族宗室政策的嬗变及北魏政权的发展轨迹。元珍在孝文朝毫无优势,真正飞黄腾达是在宣武朝,突出表现在禁卫和侍从领域。孝文帝推进宗室家族化改革后,近属势力急剧膨胀。宣武帝即位,皇权受到严重威胁,于是刻意挑动宗室疏族制衡近属,元珍的扶摇直上正是宣武帝有计划、有预谋、系统地清洗禁省,排抑近属的结果。当局势尘埃落定,国家回归正轨后,宗室疏族侥幸取得的优势顷刻化为乌有。元珍及其子元孟辉的生平履历说明贵族化与家族化是影响宗室前程命运的二维主线,基于官爵权势的家格门第是支配因素,但皇族内部服纪位差更具制约效能。元珍的境遇预示着宗室族群的分化瓦解与广大宗室疏族的宿命,此乃该墓志的史料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