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我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具体来说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遵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实事求是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路线、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世界的基本武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本文对这四个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旨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宋一 《天府新论》2009,(3):25-28
从要素方面看,中国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要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介要素,中国具体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体.这三个方面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过程.从系统与要素关系看,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推进中国具体实践改革与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意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理论前提.面向现实问题,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思维路径.遵循这一思维路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路径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构成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客观上提出了马克主义整体性研究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整体性要求.在一个规范的范式内展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整体性的重要表现.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体系,可以确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四条路径: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起点的研究路径;二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为起点的研究路径;三是以中国现实国情为起点的研究路径;四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途径和方法为起点的研究路径.四条研究路径之间并不是彼此独立、相互割裂的,不同的研究路径对研究者有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点主要在实践观、社会理想观、人本观等方面,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决条件.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农民、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道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来源,这是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立场与中国学术的马克思主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一脉相承的这三大理论成果,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怎样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这些问题有待于人们去探索和研究。文章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条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朱立元在文章中提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建构的核心主题便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问题,即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当代文艺实践相结合的问题。王振复则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指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是与“非中国化”、“反中国化”同时发生、同时进行、同时完成的,应当重视与研究这一过程中的当下问题。汪涌豪认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经过甄别与梳理,完全可以为当代文艺学建构提供丰富的养料,这一工作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指导下,将取得有益与有效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存在一些模糊的命题,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等命题带有普遍性,应对它们进行辩证分析,厘清其异同。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发挥巨大的威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各有侧重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与实践反复结合的结果,这都已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得到反复证明。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中国政治理论的热点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提升对这一问题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四大基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其哲学基础;事物普遍存在的共性和个性关系的辩证法是其方法论基础;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必然结合是其逻辑基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现实奋斗的统一是其政治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催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促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由此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走向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1.
李玄 《学术探索》2012,(3):53-55
受激于西方法律与文学运动的影响使得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将"法律与文学"研究纳入关注的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特殊的国情现状使得中国语境下的法律与文学研究具有独特的发展形态和理论特色,也决定了"法律与文学"研究在中国具有与西方"法律与文学"研究截然不同的发展元动力。精英理论的本土化与精英理论的世俗化,是中国语境下法律与文学理论系谱研究的元问题,它牵扯到当今中国语境下对法律与文学的基本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反射出中国法律与文学对现代法治向何处去的揭秘与探索。  相似文献   

12.
董丽敏 《河北学刊》2004,24(5):134-138
作为新兴学科 ,“中国女性文学”的非学理性症结相当突出。它主要表现在 ,以女性主义的价值规范与概念体系作为女性文学研究的主要核心 ,取消了女性文学独立的审美诉求与研究意义 ;以割裂女性文学与主流文学的应有关系为基本研究格局 ,使女性文学的研究空间日益狭窄 ,其存在价值并未得到真正显现。因此 ,重新确立中国女性文学与中国女性主义、中国女性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的边界 ,成为当前女性文学学科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女性文学只有从女性主义的过紧束缚中突围出来 ,同时还要加强与主流文学之间的相互渗透 ,其独立存在价值才能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3.
韩清玉 《齐鲁学刊》2012,(3):156-160
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反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人学论"、艺术生产论等理论形态的形成与论争,体现出审美特性的凸显和人文精神的复归两大特征。这些特征为当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参照;所留存的理论缺口和对时代吁求的体认偏差,成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14.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至今已走过了30年的辉煌历程。反思、研究、总结这30年的文艺创作、文艺理论建树和文艺工作实践,是当前加强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研究,推动我国先进文艺建设和文艺事业发展具有鲜明时代意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诉求的重大课题。由"五四"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开启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走过的90年,也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成和不断丰富发展的90年。以改革开放的30年为研究中心点,切入主题,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运用实践的历史时代特点,把这90年划分为具有各自不同历史内涵又有内在联系的3个30年的历史阶段,可以通过对90年的历史回顾与反思,在历史演进的承续与发展中认识与把握改革开放30年文艺创作、文艺工作和文艺理论研究实践的理论建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  相似文献   

15.
龚鹏程的《文学散步》,现在仍可给文学概论的重写热提供诸多启示:一、必须明确文学概论的基本问题,去掉伪问题和多余问题;二、文学概论的撰写应具有问题意识、价值取向和生命关怀;三、文学概论的撰写应融合中西,但立足点和旨归应是中国文学传统和美学传统。  相似文献   

16.
庄伟杰 《云梦学刊》2014,(3):99-104
何谓“域外汉字文化圈”,它与海外华文文学有何关联?进一步说,既然是域外,那么其圈内汉语文学是否属于华文文学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有何异同?把域外汉字文化圈与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链接互动,我们能获得什么资源和启示?另外,在通常情况下,一提起“海外华文文学”,人们一听就明白这是指在中国以外的用汉语书写的文学(作品).既如是,为何学术界还有“世界华文文学”、“域外文学”、“华语语系文学”、“全球华文文学”、“海外华人文学”等一系列相关的概念出现呢?这又是一个令人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戴晓华 《云梦学刊》2007,28(2):14-18
20世纪初,桐城派晚期代表人物姚永朴在北京大学开设了“文学研究法”这一课程,并将讲稿刊行出版,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课程最早的雏形。这门课程起自张之洞《奏定学堂章程》中的相关规定,经过姚永朴的实践,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但随着现代学术的发展渐渐被新型的“文学概论”课程所代替。作为过渡性文本的《文学研究法》体现了当时古代文论在大学教育体制中向现代文论转换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方法论是指导主体进行理论创新的思想方法和具体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代中国理论创新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其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方法论的根本意义在于推进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突出问题而丰富自身理论体系,其根本价值取向始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满足人们的理论需要和现实利益诉求。方法论科学性集中体现在与时俱进。在当代中国,“结合”前提下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整体性研究和创新方法,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文本文献研究而提炼的经典方法等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方法的主体框架。党和学界,对理论创新方法论基本内涵、根本特征、实践意义、价值诉求、历史经验以及体系建构和经典理论家理论创新方法论思想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当前,理论创新方法论建构仍然需要更加开阔的视野、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支撑、中国特色的思维话语权威支持,其中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主要有:一是方法论主体的层级界定和分类培养:二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和经典理论中的经典方法论学习和研究;三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历史经验总结和当代方法论建构;四是理论创新主体的方法论自觉性和自信心培养和树立;五是方法论主体的责任意识养成;六是方法论知识构成和实践逻辑的大众化推进;最后是方法论体系建构以及推进方法论实际效果检验和自身体系拓展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9.
汪信砚 《江海学刊》2012,(2):37-44,238
探索"中国的出路"、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大问题是李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目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联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李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路径,坚持普遍与特殊相结合是李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根本方法,而由这三者构成的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在今天,要破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面临的迷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继续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潮,我们就应该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复归于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家陈柱,一生著述甚丰。他的散文研究述及中国散文史、散文分类、散文创作论等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散文理论体系。出于矫治时弊的意图,陈柱以“学术”内质和“文学”外式的体用关系构建了散文理论的基石;以此为基础,他尝试以“文言”和“质言”划分散文体类,探索归纳出中国散文的内部类型;与他的散文理论相呼应,陈柱将六经视为后世文学的源头,提出“体尊质衰”的散文史观。他将后世散文之弊归因于“尊体”的结果,主张以先秦文学为散文范本。陈柱以融汇经史子集的广阔视野来审视中国散文的历史发展规律,推动了后来的中国散文研究和散文史书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