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女性焦虑与丑怪身体: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亚文化群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 引论:张爱玲小说与女性亚文化群体 阅读张爱玲的小说,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作家如何能够忠于她的生活、历史、文化现实以及她自身的性别特质。在这方面,张爱玲很少加以伪装或反串。此种忠于自身(女性)经验的书写模式,让张爱玲得以忠于自己的性别/经验而写作。不论是在女性压抑、焦虑或内囿问题上,我们都可以在张爱玲小说中挖掘到各种有关女性的沉默、匮乏、分裂、甚至疯狂的意涵和潜在文本。 大体上,张爱玲书写女性人物的成功之处,乃在于她写出了女性角色的内囿特质,以及她们在性别政治中所面临的复杂状况;并在这基础上揭示出这些女性人物的矛盾、压抑和自我冲突的深层面貌。事实上,在小说创作以外,她在影评中也曾经论及女性这方面的复杂心理和现实问题。例如她在《借银灯》中评电影“桃李争春”和“梅娘曲”时,便指出影片的浅薄在于:“全然  相似文献   

2.
如流星在天际推康划过.似昙花在一刹那间宣泄极致的美丽,张爱玲.这位曾被誉为文学史上的“奇迹”的女作家在四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坛上瞬息而过,用她那短暂而又炫目的创作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五彩缤纷却又凄清荒凉的传奇世界。所谓传奇.是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张爱玲的小说不同于一般传奇一她用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从全新的角度诠释、改写7传奇.给传奇小说开辟了一个令人耳目为之一新的园地。正如她在其小说集《传奇》题记中所说:“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八里寻找传奇。”张爱玲的小说一方面重…  相似文献   

3.
海上洋场繁华小说 ,指的是产生于一八四三年(清道光二十三年 )到一九四一年间 ,描写海上洋场繁华生活的小说。上海又称“海上” ,租界又称“洋场”。研究海上洋场繁华小说对我们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文学都有重要意义。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角度看 ,海上洋场繁华小说研究的意义首先取决于上海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特大城市 ,是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在经济文化方面起着比北京更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种说法称 ,就中国历史来讲 ,“两千年看西安 ,五百年看北京 ,一百年看上海。”① 另一种说法称…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在她的散文《穿》中这样说道:“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的现代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1]其实,除了图画和小说,还有一样更重要的东西正在带给张爱玲和当时的上海人以“第二轮的生活体验”,那就是电影。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与胡兰成离婚后,她找到了赖雅,一个美国剧作家。张爱玲的美国婚姻,从本质上讲,已经不是要寻找一种“爱”,而是要寻找一个“家”。在与赖雅结婚十二年里,张爱玲生活比较安定,但发表作品却不多。“弃女”“原型”导致了张爱玲对“根”的回溯和对“家园”的寻找,“恋父情结”阴影笼罩了她的两次婚姻。张爱玲的更主要的一个特点是太“重情”,其小说创作展示了睿智而诗意般的女性世界,但在对待自己的感情时,却总是活在旧式的古典时代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张爱玲的出现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照亮了整个上海文坛,她的作品以小说为主,代表作有《红玫瑰和白玫瑰》、《金锁记》、《倾城之恋》等。本文从张爱玲的女性视角入手,探寻其小说都市民俗叙事的独特性,将张爱玲的小说放置于她所生活的上海都市空间中,在分析作品都市民俗叙事的女性视角时,也指出女性群体幽闭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7.
论张爱玲小说的悖反现象及其文体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有人说,“张爱玲是属于四十年代的”,这不仅指“她的青春,她的光辉存活在四十年代的小说和散文里”,更指她的小说散文本来就是四十年代沪、港洋场社会的一部分.它们与其所致力再现的那个世界血肉相连,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因她所出名的时代背景以及她的创作风格被后人界定为“海派”这一文学“流派”。然而,张爱玲小说的鲜明个性使她即使置身于“海派”大营,也是一个始终坚持个性高于共性的作家;况且“海派”本身就是一个并没有认真界定的称谓,就连对这个名称的褒贬至今也未有定论。即使可以用“海派”来命名张爱玲,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抹煞张爱玲在其中的特异性。所以笔者认为,用“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作家”来描述张爱玲,无疑将更为准确传神的表达出张爱玲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9.
李霞 《兰州学刊》2011,(6):172-175,185
张爱玲被公认为城市文学或曰市民文学的代表,她的作品主要描写现代都市上海、香港中各类人物的生存状况,而尤以描写封建没落贵族生活的作品为最佳。小说《倾城之恋》可作为这方面的代表。从张爱玲对其主人公生活的细节描绘中,一方面可反映出她对传统文明和现代城市文明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她对启蒙话语和现代性话语的复杂而矛盾的心理。  相似文献   

10.
卢芳 《理论界》2013,(10):124-126
张爱玲是中国20世纪沦陷区文坛的代表女作家,在当时很受读者欢迎.后来,张爱玲离开了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沦陷区作家逐步进入学术界的视野,他们犹如出土文物般受到特别的重视.张爱玲的小说先在港台兴起,继而在内地火爆,她的小说重新被整理、出版,以致于产生了不少“张迷”,目前在文学界不知道张爱玲的人很少.为了探求这一文学现象,本文拟通过文化审视、女性主义批评、文艺心理分析等方法的使用来进行考察并论述.  相似文献   

11.
都说张爱玲是一位海外华文作家。其实,张爱玲的主要作品,都创作于50年代之前,而且大多写中国大陆的社会生活,理当归人“中国作家”之列。可是,“张爱玲在一般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列名的”。这也实在太过冷淡了这位颇有才华的女作家。台港及旅美作家倒是挺看重张爱玲,不但出版了她的主要作品,而且把她的创作成就摆在与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现代著名作家“等高”的位置上。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甚至称张爱玲为“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①;“中国当代文坛上独一无二的人物”o。他还认为,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  相似文献   

12.
除了婚姻问题以外,教育问题与个人的趣致、志向和事业,无疑是女性一生重大的挑战,直接指向人格独立和自我认知的层面。在现实生活中,张爱玲的成长经验相信提供给她不少反省认知的机会,以及促使她获得经济能力和精神人格上的独立。在这方面,《童言无忌》和《私语》等文,一直是研究张爱玲早年生活体验的重要传记。张爱玲从香港大学回到上海后,成为自食其力的作家。她曾借用了苏青的话暗示出一个职业女性内心的感受:“我(苏青)自己看看,房间里每一样东西,连一粒钉,也是我自己买的。可是,这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回味几遍后,张…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是一位固守传统的人,簪缨世家的出身教养和封建没落贵族家庭的生活背景,使得她过早地浸淫于传统文化的风习。尽管她生活的时代已经是民国时期,她进过民国的教会学校,读过西式学堂,但是仍旧改变不了传统文化对她的熏陶和她对旧时代的独钟之情。在张爱玲童年的记忆中最深刻的一幕是摇摇摆摆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用充满童稚的声音朗读,“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看着他的眼泪滚滚下采”。尽管家道中落,毕竟是世代书香。据《天才梦》记:“三岁时能背唐诗,八岁时读过如同《西游记》这般的章回小说。上中学后开始…  相似文献   

14.
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月亮是一个常常与主角相伴的重要角色。它是一个蕴含极为丰富的象征,女性体认是它的一项重要功能。张爱玲接过女人是月亮的传统象征,不是继续称颂女人作为月亮多么美丽,而是揭示女人作为折光、陪衬、从属物的月亮是多么苍白、多么空虚,她描写了一个又一个月亮的悲剧或喜剧,意在给女性一个警示。从这一意义上说,张爱玲颠覆了这一传统象征。张爱玲从千疮百孔的没落世家走出,赶上血火交迸的乱世,从人性解剖到人生感悟,从语义到语象,从氛围到细节,楔而不会品味着苍凉。苍凉是张爱玲小说的审美基调。  相似文献   

15.
论张爱玲的时间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张爱玲的小说与散文中,虽没有专门论述其时间意识的篇章,但张爱玲作为一个有着强烈个体生命意识的作家,对时间问题不会不加以关注,它们散落在其作品及后人的纪念性文字中,这是本文着重分析的对象。 潘柳黛作为四十年代与张爱玲一起成名的女作家,在她的一篇回忆文章里说,张爱玲同朋友约会极守时间,简直有着外国人的习惯。这说明张爱玲作为处在“机器商业文明”时代的人,在时间意识上自觉地遵守钟表所代表的近代时间观念。但是对这种绝对的、机械的时间观念,张爱玲在情感上并不完全认同,在《我看苏青》中,她写道:“文明的日子…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婚恋叙事中的男性形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世界,从整体上看是一种“缺席”状态,他们成为小说中展示女性命运的映衬之物。张爱玲婚恋叙事中的“不完全”父权家庭和“象征性”消失的夫权家庭中的男性形象,凸现出她对女性生存处境和历史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闫秀平 《东岳论丛》2000,21(4):125-127
张爱玲的小说人物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因为她的写作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生活中没有彻底的人物,所以她的小说中也不会编造出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纸人”。她之所以特别重视小说人物的真实性,是由于她看重读者的想法和阅读兴趣。她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以提高人物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8.
老舍与张爱玲是 2 0世纪中国为数不多的与其所在的城市结下魂体相依关系的作家。把两位作家关于京海两城的文学想象摆在一起作对照比较 ,便可见出两种不同的叙事图式 :同样关注市民人生 ,老舍选择了文化的视角 ,张爱玲则选择了人性的视角。“文化”的选择使老舍的小说从观念、选材到语言呈根性的、自重的、集体化、客观化的叙事格式 ,这种叙事从正面对应京城的精神品格。“人性”的选择使张爱玲小说侧重于虚构 :对人物境遇作想象性摆置 ,并在这种摆置中突出人物的本能性行为感受。她通过恍惚迷离、似是而非的叙事营构 ,折射出光怪陆离的沪上景观 ,从另一个角度对应了海城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9.
李新 《东岳论丛》2003,24(6):102-105
张爱玲和王安忆都写了世俗的上海。世俗的日常生活在张爱玲小说里是享乐主义的,在王安忆小说里是有历史感的。张爱玲和王安忆都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张爱玲直指人生的虚无,是反英雄的,王安忆则写出人性的温暖和人性的希望,小人物也有英雄性格。她们的小说的人物命运都以悲剧结束,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感来自乱世以及由此产生的她对人性及人生的虚无绝望,王安忆小说的悲剧感来自她以积极的理性对耽于日常生活的人物命运进行关照,更多的是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不谐调,她的作品,尤其是小说备受关注.对这些小说的看法也是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张爱玲的小说一直到今天还在流行,肯定有它独特的、吸引读者的地方.而我认为,这一独特之处就在于她的作品把“俗“和“雅“这两个不同的层次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