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0年代初看《参考消息》的人,都会记得“赵浩生”这个名字。虽然那个时候的我,还热衷焚膏继晷地偷偷研读基辛格《均势战略》、小山内宏《第三次世界大战》一类书,贼心不死地抱着有朝一日擘画大局的痴妄,仍不免被赵先生那把自己署名文章发在重要媒体引人注目的风光,弄得有点心旌摇荡。 我实在没有想到,20年后,竟和一度隔着大洋景慕的老人作了忘年的“文友”,泯灭了政治野心,把写堪读耐嚼的署名文章,作为人生的一大乐事。我们干吗要瞧这个老头? 相似文献
2.
人类为爱情写下了无数的诗篇。它们记下了世代人对爱的渴望与寻求、欢乐与痛苦,同时也记下了人类情感与文化的变迁史。这些诗中最精粹和最优美的部分超越了时代、国家、种族、宗教的界限而感动着异时鼻地的全世界的读者。人们常常谈论“永恒”和“不朽”,但真的永恒和不朽并不容易。在历史上留下个名字或留下些业迹并不难,但活在人们心中, 相似文献
3.
4.
陈谊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19(5):86-88,92
王运是晚清较有影响的诗人 ,其《八代诗选》代表着他对汉魏六朝诗的诗学倾向 ;夏敬观《八代诗评》在《八代诗选》的基础上对王氏评语进行阐发与辨证 ,且更多的从诗歌史的角度讨论八代诗史 ,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两代学人的学术传承 相似文献
5.
为了宣传延安精神,迎接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党的七大胜利 召开60周年,笔者专程拜访了贺敬之同志。 1940年5月,贺敬之到达延安,考入了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 鲁艺是一所红色的学府,是革命艺术家的摇篮。它造就了我国许 相似文献
6.
吴中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Z1)
戴厚英的长篇小说《人啊,人!》在一九八○年十一月出版以来,评论文章接连不断,至今已有六、七十篇之多,有些报纸还专门组织讨论,甚为热闹。总的看来,是肯定性的评论少,否定性的评论多,有的文章,还写得相当尖刻,说得非常严重,把它作为一种错误思潮的代表来批判。但读者却有自己的看法,他们争相传阅,颇为赞赏,并为作者鸣不平。这本书一再重印,发行量已近四十万册之多,香港还有翻版书,外国已有几种语种的译本。这种情况,恐怕不是以“哗众取宠”一语所能抹煞的。当然,“暂时能取悦观众,赢得一片掌声的表演,未必就是成功的艺术”,但五年多来,《人啊,人!》在国内外影响愈来愈大,喜爱它的 相似文献
7.
武小林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3):22-24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于其时代久远 ,对诗歌内容的诠释 ,分歧很大。而“美刺”说与“淫诗”说是传统的对《诗经》认识的两大误区 ,用历史的民俗的方法 ,辩驳了“美刺”与“淫诗”说。指出《诗经》中许多婚姻诗情诗 ,反映的是当时原始乱婚遗俗的孑遗。而儒家的礼教 ,就是对乱婚现象的纠正 相似文献
8.
游泽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4)
一、“君子好逑” “君子好逑”的“好”字,毛传以来都训为“美好”,是形容词,似无歧义。但细味整首《关雎》所表现的主题,是描述一个男青年爱慕、追求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好”字,在这里应训为动词才是。 “好”字,甲骨文中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从女从子,一种是从母从子。“女”字“母”字在左或在右,都是面向“子”的,表示妇女抱着孩子非常喜爱的意思,是个会意字。甲骨文中,女、母两字常通用,如母庚,又写作女庚。“好”字从母,可见其本义是母亲喜爱孩 相似文献
9.
夏宗禹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秦风《黄鸟》诗三章,章十二句《黄鸟》诗的辨正交交(咬)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以下二章,仲行鍼虎,略。) 统观全诗,描写了三个奴隶给予秦穆公殉葬的惨景,辞意悲切,读之令人鼻酸。可是历史学家把三个奴隶作为“良臣”“三善人”或“皆秦之良也”去看待,就是把奴隶阶级变为“统治阶级”一员看待。事之颠倒悖理,孰甚于此?是不可以不辨。中国奴隶社会,盛行着奴隶殉葬之风,这是“买卖屠杀”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必须对《黄鸟》诗排脱旧说,另行做出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0.
何剑熏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4)
王事教我(《坤凤·北门》) 王力《古代汉语》(以下省作《汉语》):“敦我和适我同义。”“适我,投给我。”按:《汉语》不用毛传训敦为厚,是对的。但从郑《笺》释为投掷,依然不对。据《经典释文》韩婴是训敦为迫的。又《常武》“铺敦淮濆”,韩亦云:“敦,迫。”敦训迫,义顺。《后汉书·韦虔传》:“以礼敦劝。”李贤《注》:“敦犹逼。”逼与迫 相似文献
11.
王锡九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1)
一《豳风·东山》一诗,描写久戍的士卒在还家途中思念家室的感情,读来感人至深。仔细体会,原因就在于诗人采用悬想和回忆的手法,不烦琐屑地具体地描写了他久别家园以后,既思念亲人又忧虑家庭变故的畏惧怆恨之情。诗人着重通过征人假想住宅的荒凉冷落、妻子居家的思念之情以及三年前幸福快乐的新婚情景等几个场面的描写,虚实结合,对照强烈,刻划了征人思乡的急切心情。虽然,作者掇拾到诗中的材料,都是日常的平凡小事,但具体生动,富有生活的真实感。 相似文献
12.
吴宗海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
钱钟书先生的力作之一《宋诗选注》,1989年9月出第二版,就重印而言为第六次。钱先生在《第六次重印附记》中写道:“—九八五年重印后,我又有些增改,主要在注释里。这书又将重印,而纸版损旧,得全部重排;出版社容许我有机会,把修订各处都收入书里,我很欣幸。”对于钱先生的修订工作,王水照先生有一段话说得很好:“钱先生的所有著作,从《谈艺录》、《旧文四篇》、《也是集》(两书又合编为《七缀集》)到《管锥编》,都有反反复复的‘增补’、‘补订’、‘补遗’,而且都是‘明码标价’,而不是暗中‘改头换面’‘自我整容’。……这些修改,除少数属于订正外,绝大多数是增补例证,发展和完善论 相似文献
13.
铁依甫江是最受维吾尔人民爱戴和尊敬的诗人之一,他的创作,既继承了维吾尔诗歌的优秀传统,又为当代维吾尔诗歌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本文结合其创作的爱情和爱国两方面内容,分析其二爱合一的思想;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其诗歌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色;从而体味其浓重的爱国主义感情。 相似文献
14.
陈元垲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
一个热血青年,在漫漫长夜中呼喊时代的最强音,“清澈昭明,不同凡响”.二十世纪初,鲁迅身在异邦,心潮逐浪,遥望隔岸的祖国,写下了一篇长文——《摩罗诗力说》.这篇论文以作者敏锐的眼光、透辟的论析,与恣肆汪洋的气势,激动爱国青年的心.从此鲁迅开始了自己的文学活动,数十年来他一直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既定的目标走去. 相似文献
15.
赵润民同志与我结交半世纪,相知甚深。他长期从事党务工作,“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后来爱上了写诗,随感而作,成篇颇多。他将诗稿送给我看,触发了我许多感想,我鼓励他集印成册。现在,他准备付印,要我写几句话,我欣然应允。像我们这样七八十岁的老同志,大都参加工作颇早,而文化素养偏低。进入和平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时期之后,不少同志补习文化课,学书画,学写诗,学文学,其热情高且弥笃。学写诗,走的是一条思想艰苦却又充满情趣之路。涉足此途,心驰神往;进入角色,思想集中;吟哦推敲,断须几茎;名利荣辱,全都忘光;… 相似文献
16.
读雪莱《诗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朝宗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
一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理论著作《诗辩》,是文学批评史上一篇奇怪的文献。学者们一方面对它采取菲薄的态度,认为它缺乏系统性、逻辑性,作为诗歌理论价值不大;另一方面却又深深地被它散发出来的魅力所吸引,对它发生浓厚的兴趣,终于不得不承认它具有一种不可磨灭的思想光辉。这种感受上的矛盾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打个不很确切的比喻,这篇东西颇有点像屈原的《离骚》,既大气磅礴,震撼人心,又杂乱无章,令 相似文献
17.
姚效先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5)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理解这一句话时,不能用今人的眼光,把诗和歌分开来,从而认为《诗经》里面有一部分是诗,有一部分是歌;应该说,《诗经》里面的诗,都是歌,或者说,都是歌词。《史记·孔子世家》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这里的“三百五篇”,就是《诗经》,孔子既然能配着乐把它从头至尾地唱出来,可见它是有歌谱的。在古代,歌与舞又往往联系在一起。故本文根据《诗经》所提供的丰富史料,来探讨一下周代音乐舞蹈方面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8.
《诗·邶风·静女》是一首脍炙人口、千古争唱的优美情诗。诗虽三章、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先说第一章,“静女其姝”句,便诸说有异。“静”应是“竫”的假意。但《说文》又云:“静,采也。从青争声。”段注引《考工记》云:“言画绘之事”;“分布五色,疏密有章,则虽绚烂之极而无淟涊不鲜,是曰静。”又《说文》云:青,东方色也。”所以“静“在此专指姑娘的容色,而非指气度。至于“姝”,《说文》云:“姝, 相似文献
19.
20.
余冠英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4)
张表方(澜)先生的遗诗选本编成,即将付印。先生的长子、我的老学长乔啬同志让我读了此书的稿本,因得先睹之快。这个选本很有特色,很有份量。我读后总的印象是作者走着一条现实主义的道路。《乡居杂感》这一组诗的小引说:“天灾沓至,人事多非,耕凿不得相安,呻吟曷能自巳。乡居见闻,敷陈其实。词多近俗,有类乎竹枝。世有采风,当念其憔悴。”在《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