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上海投资、到上海发展、在上海安家”已成为当今台湾人的热门话题和一种潮流。十多年来,奔赴上海的台湾人像滚雪球似的不断壮大。由于有了众多台湾女性的不断加入,这个奇妙的“雪球”变得色彩靓丽。据估计,目前常住上海的台湾女性多达八九万人。这些进入大上海的台湾女性,几乎每个人都有动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台湾寻根文学分别于1940年代、1950-60年代、1960-70年代三度勃兴,因历史激发力的不同在文化心灵诉求上各有侧重。从文化心理层面整体审视,上述台湾寻根文学的三度勃兴与台湾人内在主体的二元分裂密切相关:首度勃兴源自台湾人与日本人之间的主体分裂,再度勃兴源自台湾人与大陆人之间的主体分裂,三度勃兴源自台湾人与西方人之间的主体分裂。三度勃兴的二元分裂虽各有不同但皆导致台湾人无根的失落,这正是寻根的前提。三度勃兴显示出台湾人对于母体文化身份认同的强烈渴求,对于走向现代而不自我迷失的精神寻寄。  相似文献   

3.
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吞并了中国台湾。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日本从台湾征兵共20万人。由于日本人将台湾原住民称为高砂族,便将从台湾原住民中8次征兵所有的2万多人称为“高砂义勇军”,这2万多人被派往马尼拉、新几内亚、拉哇鲁。高砂义勇军上了战场后在日军中地位极低,给日军打杂挑担,被日本人称为“苦力者”,没有地位,也没有军阶,最后能活着回来的,只有三分之一。就在这三分之一中,多数还是伤残。日本战败后,少数别有用心的日本人将在战争中战死的高砂义勇军的灵位放在靖国神社中,还宣称“台湾人是爱日本的”、“台湾人愿意做日本人”。而事实上在日治时期的台湾原住民,是被日军或胁迫或利用下被迫或少部分自愿成为“高砂义勇军”的。本文从原住民祖灵信仰的角度,研究高砂义勇军,探讨他们悲剧性命运的一个成因。  相似文献   

4.
饮食文化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是地域文化体系的生动表达。台湾菜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台湾人社会生活必不可缺的基本要素,且是台湾历史变迁与文化展演的见证,蕴含着超越物质性本身的丰富意涵。这一有效讯息需要通过历史文献学视角下的纵向考察及文化人类学层面下的横向研究得到。虽然台湾先住民确立了台湾人饮食的最初基调,但台湾菜的框架与主体乃由明清时期迁居台湾的闽南人与客家人所奠定,不断发展融合并延续至今,构成完整的饮食文化体系。虽然日据时期台湾菜一度奢靡之风盛行,但光复后很快“由奢入俭”,并经由与内地多种菜系的互动融合,呈现以融合为基础的创新性和“高档餐饮与夜市小吃并存”的层次感。台湾菜不仅是台湾风物地产的直观展现,且将台湾的文化展演过程以一种微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可谓是台湾社会发展转型的见证者。  相似文献   

5.
自唐朝起,就有汉人往来大陆和台湾进行贸易活动,历经明郑、清朝、日据时代和二战后四个时期,台湾的汉人数量不断增长。在一个以汉人为人口主体成分的台湾发生"去中国化"现象,这需要从文化类属的变化着手探讨。日据时代的"皇民化运动"第一次改变了台湾社会的文化类属,形成了"台湾人"是日本人的群体认知氛围;民进党为"台独"而推行"去中国化"第二次改变了台湾社会的文化类属,形成了"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群体认知氛围。由此造成两岸文化认知裂痕,成为实现两岸统一的巨大障碍。  相似文献   

6.
去台湾之前,跟台湾朋友接触,印象最深的是台湾人的礼貌与热情,还有台湾女生的柔声细语……伴随着吾谷网台湾特色农业考察团的成行,有幸和台湾有了7天的亲密接触。也许是工作关系,此行对我这个第一次走进台湾的人来说,没有美景美食的太多感触,而感触最深的是接触到的每个人,我想唯有用”震撼”一词才足以表达我对他们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台湾作家赵淑敏女士的短篇小说集《惊梦》,以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社会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从这些女性形象的分析中可以探求台湾女性生存的现实和情感心理的轨迹。 一、自尊自立的新女性 现代女性解放的含义有二,首先是“人”,具有独立价值的人;其次是“女人”,与丈夫有同样尊严又有性别差异、需求的“女人”。台湾的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妇女的个性独立成为可能。而台湾社会男女思想解放的不同步,又使女性的独立生存面临困境。妇女经济上的独立和地位的提高,是女性的初步解放;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才能实现真正的妇女解放。 赵淑敏《惊梦》中自尊自立的新女性,正是受过高等教育、经济独立而又有自尊自立意识,敢与传统世俗抗争的女性形象。 《港》中的陈奇芳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女性经济上的自立,人格上的自尊,精神上的自强,在她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32岁的陈奇芳,既漂亮,又有才学,是大学里的副教授,可至今仍为“老小姐”。她曾有过志趣相近的朋友,然二人同考研究所,男友名落孙山。当陈奇芳以优异成绩获硕士学位时,两人的情也走到终点,现代科技虽在发展,但思想观念却呈滞后,男尊女卑、女性依附于男性的传统观念令她的男友退缩。小说给我们揭示了经济独立、事业成功的女性生存  相似文献   

8.
笑蜀 《可乐》2010,(11):67-67
马英九专程拜会陈树菊,从她手上一口气买了价值两万元新台币的青菜,成为她最大的客户。他盛赞她是台湾的“爱心大使”,展现了台湾人的善良,展现了台湾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9.
熊向晖 《今日南国》2013,(10):34-34
1972年,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成功当选为台湾国民党政府的“行政院长”。新官上任三把火,蒋经国迫切地想干出一番成就来当时,台湾社会奢靡之风盛行,造成了大量“舌尖上的浪费”。于是,蒋经国决定从台湾人铺张餐饮的陋习开刀,想狠狠地刹一刹社会上的奢侈之风。他颁布政令,一面严禁公私餐饮浪费,一面在公私宴请中大力提倡“梅花餐”,即五菜一汤,一桌十人的就餐标准..  相似文献   

10.
伊乐 《21世纪》2010,(11):59-60
充满田园风情的乡村小镇作为台湾人赖以生存的美丽乡土,承载了台湾人浓浓的眷恋与乡愁。台湾导演侯孝贤在其影片《悲情城市》中,以其标志性的长镜头让人体味到了九份山城的苍凉与怀旧,随着影片的热映,台湾的特色小镇便以其东方古典的怀旧风情吸引了全球游客的目光。  相似文献   

11.
徐百柯 《今日南国》2008,(16):68-69
在台北这座城市里,几乎所有重要的公共场所,像国父纪念馆前、捷运站口,都有慈善组织的人。他们三五一组,胸前举着募捐箱;市民放入善款,他们鞠躬,道声“谢谢”。建筑评论家史建在四川地震后不久来到台湾,看到的便是这番场景。9年前,经历过一场大地震的台湾人,如今面对海峡对岸的灾难,倾注了更多的关切。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日文史料,介绍了目前鲜有人论及的本世纪上半叶日本及台湾总督府在潮汕地区的活动情况,集中考察了日本及日系朝鲜人和台湾人在汕头成立的日本人协会及其日本人居留民会。也讨论了朝鲜人和台湾人在潮汕地区的活动及人口和职业状况,同时叙述了伪汕头市政府的主要人员及他们附逆成立的东亚联盟汕头支会的有关情况,这对于了解和认识潮汕地区近代化过程问题,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黄春明是台湾当代乡土文学中最早成名的一位。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社会内容,在他的小说中,由于大多是对台湾普通人特别是“小人物”命运的关心,使他的作品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唤醒了许多沉睡的台湾人,赢得了“小人物的代言人”的称呼,被认为是具有“悲天悯人的胸怀”的作家,始终洋溢着迷人的  相似文献   

14.
台湾社会的认同问题一直是两岸所关注的核心议题。近年来,台湾社会对日本的好感度不断上升,而对祖国的认同度却越来越低。建构主义认为,自我的身份是在与他者的互动过程中得以建构的,当一个群体受到某种观念的灌输,从而接受了某种思维定式,身份认同是可以改变的。特别是现今两岸政治互信不足,有益于"日本情结"在岛内的发展,加上台湾社会一直存有日本统治残留的影响,日本统治台湾的历史变成"台独"势力强化日台共同历史记忆来改变台湾人身份认同的工具,减弱了台湾人对国家的归属感。可以说,台湾社会浓厚的"日本情结"是由于历史与政治因素人为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冰心的散文对台湾当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台湾女性散文家,这种影响至为明显。其“爱的哲学”是50年代以降台湾众多女作家创作的共同主题;其典雅清丽、委婉温柔的艺术风格,台湾女作家也多有继承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30多年前,在纽约华埠,如果不会讲广东话,尤其是不懂台山话,会被人嘲笑说:“唐人不会讲唐话。”甚至找工作,上馆子,买东西,都要受到几分冷遇。 可是,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大量新移民涌入美国,这些新移民除了广东人以外,还有大量讲普通话及其他方言的台湾人、福州人、温州人、上海人、北京人……致使纽约华埠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讲普通话自然成  相似文献   

17.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是唐代林杰写的七夕风情诗《乞巧》。乞巧节俗反映了劳动人民向勤劳手巧的织女学习劳动技能的强烈愿望。但在闽南、台湾和广东的大部分地区民间,七夕独特的节俗却是有趣的保健习俗,而乞巧反不热闹。这是为何?《台湾风物志》载:“中原妇女有乞巧之习。但台湾不产棉,妇女少问红事,且此月恰为全年农事最忙时,故台湾人不重七夕。”但是,台湾民间却是传承了台胞重点祖居地的闽南地区的习俗,每年七夕尤重食疗保健。  相似文献   

18.
“台独史观”在“民族叙事”上的显著特点,就是围绕着“压迫与抗争”这一主题,将台湾历史歪曲为所谓“中国人”对“台湾人”的“民族压迫史”。而在“台独史观”对明郑台湾史的论述中,该主题则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到弱化再到强化的过程。从早期将郑成功和明郑政权污蔑为与荷兰、日本一样的“外来殖民政权”,到民进党初次执政时期转而鼓吹明郑政权在台湾“独立建国”的“东宁建国论”,再到如今大肆攻击郑成功和汉族移民“压迫屠杀台湾‘原住民’”的“原民史观”——这种转变,揭示了“台独史观”的“民族叙事”本质,就是“反中国化”和“反中华民族化”,只是迫于台湾人民的强烈中国认同,才一度对其进行弱化。如今,随着“台独”势力的得势和“台独”思想在台湾民众中的传播,“台独史观”也逐步撕去其伪装,开始朝着更加极端的方向迈进。我们必须对“台独史观”的这一动向保持高度警惕,并与其进行坚决的斗争。  相似文献   

19.
昆茨信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学生想上一个好的学校,毕业了想找一份好的工作,内地的同胞想到沿海扎根,近来又耳闻不少台湾同胞愿把自己称为“来自台湾的上海人”。而上海的年轻一代呢,有不少更想去海外工作。不同于上一代的“洋插队”,他们的愿望,是去加拿大,去英国,是学以致用,在新世纪里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人。但我们发现,许多想去这些地区工作、读书的中国人老是找不到比较准确  相似文献   

20.
台湾作家施叔青于2010年完成她的“台湾三部曲”,引起两岸文坛的关注.“台湾三部曲”以女性书写重新探索了台湾的历史,为历史中无名、无声的边缘女性、边缘群体发声,试图展现不同的历史景观.这种书写在虚构与现实之间,以情欲对抗历史,以边缘反思为中心,为思考台湾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