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汉王朝在武帝刘彻时,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鼎盛。善于用人、纳谏、容直言,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原因之一。司马光在评价这一历史时期时指出:“汉以之兴者,……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武帝能容忍臣下直言,有一定气量,在封建帝王中是较为突出的;而在当时质直敢言的群臣中,最突出的又首推汲黯。  相似文献   

2.
北宋三馆秘阁馆职及两制词臣频繁参与宫廷及馆阁宴赏诗会 ,构成北宋诗歌发展的重要文化背景。赏花钓鱼是宴赏诗会的重要内容。群臣唱和以颂扬盛世、粉饰太平为务。君王对和诗往往品题并致赏黜 ,因此对诗风有影响。群臣对应制诗表现出求免和汲汲参与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3.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现采撷一些与端午(端阳)有关的佳联妙对,与读者共赏。明太祖朱元璋擅长对联,一年端午节,他赐宴群臣,席间出一上联,联云:"端门北,午门南,朝廷赐宴于端午。"上联中的"端门北"中的"端"和"午门南"中的"午"合在一起,恰巧为"朝廷赐宴于端午"中的"端午",要续下联有一定难度。此时,群臣中的沈应思索片刻,对道:"春榜先,秋榜后,科场取士在春秋。"明代时,春榜,也叫甲榜,甲榜取进士;秋榜,亦称乙榜,乙榜取举人。下联以春秋两榜对上联端午两门,同时"春"、"秋"合成"春秋",与上联"端"、"午"合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品评诗歌,主张"先钻进去",然后"再爬出来",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将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结合起来;他认为"诗有达诂",赏诗者应"以意为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赏诗过程,也是一个诗境与赏诗者心情相统一的过程,即寻觅知音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僖公二十五年:秦晋战于韩、晋惠公战败被俘。史载: “晋侯使邰乞告瑕吕饴生,且召之。子金教之言日:‘朝国人而以君命赏’。且告之曰:‘孤虽归,辱社稷矣,其卜贰圉也’。众皆哭。晋于是乎作爰田。吕甥曰:‘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将若君何?’众曰:‘何为而可?’对曰:‘征缮以辅孺子。诸侯闻之,丧君有君,群臣辑  相似文献   

6.
"孤"和"寡人"二词历来被释为王侯自称的谦词,但学术界对此争论不断。文章结合二词的本义,对《左传》中二词的全部102条用例进行了穷尽性的分析、比较,认为春秋时期诸侯有凶事时自称曰"孤",其余一般情况下自称为"寡人",即"有凶称孤,无凶则称寡人"。  相似文献   

7.
〔原文〕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相似文献   

8.
商代晚期金文始借"商"为"赏",西周早期始多用"赏";殷墟甲骨文已借"易"为"赐",周金文沿用,东周金文始偶见"赐"字.殷商晚期和西周早期"赏"的出现频率较高,西周中期以后则多用"赐"少见"赏".句法形式上,殷周金文中"赏"、"赐"二词均以带宾语为主(双宾语尤多),但"赏"所带宾语多为单项,且集中于"贝";"赐"的宾语早期多为单项,后期多为多项,早期多为"贝",后期多为物饰类.先秦传世文献<诗经><今文尚书><论语><孟子><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国语><战国策><左传>中共有"赏"566例,"赐"250例.诸子书中"赏"远高于"赐",史传书中<国语>、<战国策>中"赏"、"赐"持平,<左传>中"赐"远多于"赏".句法形式上,"赏"以不带宾语为主,"赐"以带宾语为主;带宾语时,"赏"多带由指人名词充当的单宾语,"赐"带双宾语和单宾语的比例相差不多,其宾语则以指物名词居多.具体词义上."赏"较"赐"抽象.形式上,"赏"有明显特点,主要表现为反义对用形式的多见和"赏罚"的运用;但"赏赐"连用和对用还很少见.  相似文献   

9.
文章考察了梁陈文人江总与佛教的密切关系,列述了他一生中交往的高僧和所经历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江家祖上崇佛,相交文人也多有好佛者。江总从惠布为师,二受菩萨戒。又咨问智文、慧乘,为惠勇、法朗、琼法师作碑志,又代群臣作忏文为梁武帝赎身。  相似文献   

10.
《一知半解集》是古丁写于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的一本杂文集,这本集子是评价古丁文学成就的重要依凭。在伪满14年的创作历程中,古丁先后操持过小说、诗歌、电影脚本等文体。文学成就殆无超过杂文者,包括他的获得"盛京文艺赏"的短篇小说集《奋飞》和"大东亚文学赏"的长篇小说《新生》。  相似文献   

11.
议者或以军吏虽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②郡国③之选,所谓“可与适道④,未可与权”。管仲⑤曰:“使贤者食于能则上尊⑥,斗士食于功则卒轻于死,二者设于国则天下治。”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⑦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故明君不官⑧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⑨德行,有事⑩赏功能。论者之言,一似管窥虎欤!  相似文献   

12.
在中古诗坛上,陶渊明的诗歌十分光彩夺目,陶诗中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孤独意识.而以"饮酒"为题的组诗,更将这种孤独意识强化,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不愿随波逐流的精神目标:做一个不愿苟合的独游者、一个追求独立的孤赏者,孤独带给诗人的并不是消极情绪,因为其在思想上可以被消释,获得截然相反的高洁品格与怡然自得的人生态度,精神上具有...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中有这样一种句式: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②天之于民厚矣。(列子·说符) 我们把这种句式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天之于民”这种格式称为“名词 之 介词结构”。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把“寡人之于国”、“天之于民”这种格式看成一个结构体。 有人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这样的句子中的介词结构看成是它后面谓词的状语。他们认为,“于”这个介词,介所向之对象“国”于述语“尽心”,则“于国”就成了  相似文献   

14.
孤、寡人、不谷浅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渌先生在《中国语文》八三年第四期撰文,题为《孤、寡人、不谷新诠》,对《辞源》、《辞海》等辞书和一些教科书注释“孤”、“寡人”,“不谷”为“王候自谦之词”,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夏文认为:“孤、寡、寡人,本当解释为‘独一无二’也就是‘天无二日,人无二王’的意思”,“不谷,实际是‘不谷食’。‘不谷’作为王侯的自称,并不是什么谦虚,和孤、寡人一样,同样是表示自己与众不同,至高无上。”(按夏文述及,“不谷食”有“不吃带糠壳的粗粮”之意。)为此,笔者想谈一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中古时代所称赏的作品,有许多《文选》未录,此处选取《文心雕龙》、《世说新语》、《诗品》所提名所称赏而《文选》未录者,以及曹丕、傅玄、挚虞《文章流别论》、诸史书、《文镜秘府论》所提名所称赏而《文选》未录者,进行分析,并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16.
再论“击匈奴降者赏令”及其颁布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在敦煌酥油土汉代烽隧遗址出土的木简,内容主要有诏书、律令、檄书、日常屯戍簿册、字书、兵书、历书、私人书启以及其他杂简。其中发现的"击匈奴降者赏令"数简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关注。笔者参照"赏格"的定义,结合历史文献和当时时代背景考察"击匈奴降者赏令",认为实质上可以认定"击匈奴降者赏令"是一则具有早期形态的招降赏格。此外,在日本学者大庭脩"击匈奴降者赏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他的观点中有一些根本用史实无法解释的疑点,再结合汉初刘邦颁布的特殊政策,可以推证"击匈奴降者赏令"应是刘邦在白登山之围后所颁布的招降匈奴的律令,而不是普遍所认为的该律令是产生在汉武帝时期。  相似文献   

17.
在对网友个人发言和跟帖等虚拟资料、现实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归类、编码的基础上,可归纳出河南人受地域歧视困扰时所采取的六种维护自尊的补救性行动策略。(1)"叛徒":掩饰自己的群体身份;(2)"爱国主义者":时刻注意维护群体形象,并把公开自己的群体身份、反击外界歧视看成维护群体声誉的一种英雄举动;(3)"自我表扬者":用群体的优点来掩盖外界污蔑的"缺点";(4)"自我反省者":直面歧视,自我反省,以求改进;(5)"内讧者":将群体受歧视的原因推到群体内部更加弱势的一些亚群体身上;(6)"国际主义者":通过强调歧视者与被歧视者所共同具有的东西来拉近二者的距离,以弱化社会歧视。显然,"自我反省者"和"国际主义者"策略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18.
万焕生 《老友》2009,(11):14-14
1929年,红四军到湖南桑植一带开展武装斗争。湘西军阀陈渠珍,看到贺龙所部在桑植等地打土豪、扩红军,闹得热火朝天,声势越来越大,极为恐慌。于是,他一面贴出"杀死贺龙者赏  相似文献   

19.
秦王朝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的建立,也标志着“游说者之秋”的结束,中国古代演说由全社会活动,转入了宫廷议对以及知识界的讲学、议政。“古者国有大事,必聚群臣而廷议之,交口往复,务尽其情”(徐世增:《文体明辨序说》)。这话虽有些夸张,或者说以偏概全,但还是描绘出了我国古代政治民主传统的一个侧面。所谓“议者,谊也;谊者,人所宜也。言得其宜之谓议”(《说文》)。古代一些开明  相似文献   

20.
"输作"在简文中亦被称为"输"或"论输某处作",是秦王朝通常配合"完城旦舂"等刑罚所使用的一种处罚方式。其惩罚特征有二:其一是远距离调动,异地服刑;其二是到达目的地后的"苦作",且不得赦免。"输作"主要针对那些对秦王朝统治秩序构成潜在威胁的人,如主张合纵反秦者、反秦活动的参加者以及挑战统治秩序的"悍"者。据现有资料已知的"输"目的地有巴蜀以及设置在洞庭"难亡"之处的一些"恒迁所"。管理方面,在连坐的基础上实行购赏制度,鼓励互相监视与告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