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什么是实践标准?实践标准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简称。所谓“检验真理”又是“检验我们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否达到真理(或是否达到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的略语。这样看来,检验真理的直接标准并非实践本身,而应是客观事物本性,实践只是检验的手段。 所谓检验的标准应当是客观事物本性的说法,抽象地说来是对的。但现实地说,客观事物的本质,总是隐藏在现象的背后,不会现成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离开了实践它只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虽然存在,但是我们捕捉不到它,就无法用以作标准。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进行剖析,使其本质暴露在我们面前,从而捉住其本质,才能为检验真理提供客观标准。所谓认识论中实践标准的确切含义,我以为即指由实践提供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2.
资料与信息     
市场经济既不姓“社” 也不姓“资”,为什么还要 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既不姓“社”也不姓“资”,是针对一种传统的观念而言的,即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把计划经济成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实际上,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前,通过对林彪、“四人帮”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的批判,通过对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深入讨论,对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已经没有人公开表示异议了。但是人们的认识是否真的没有什么分歧了呢?我们觉得,还不能作这样的估计。实际上,在许多同志的观念中,实践只不过是检验真理的最高标准或最终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在我们看来,在公开的理论讨论以至私下议论中,有这样三个问题值得商榷:第一、理论能否成为实践检验的“辅助标准”;第二、实践是否能仅仅归结为现实的即当下的、眼前的实践;第三、理论本身是否能够直接地起到识别或鉴别是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生产力标准,是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工的根本标准”。在这里,首先就遇到什么是生产力?怎样做才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标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为了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生产力标准,本文仅就这三个问题作一些探讨。一、生产力的含义再认识这里讲的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是人们利用  相似文献   

5.
(一) 什么是平等?恩格斯在批判当时德国柏林大学讲师杜林把“平等”说成是超阶级的“终极真理”、“永恒的道德”的谬论时,曾作了科学的回答:“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关系,而这种历史关系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所以这样的平等观念什么都是,就不是永恒的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47页)这就是说,平等的观念并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  相似文献   

6.
一、“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定位  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仔细分析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因为,在小平同志1992年的谈话全文中,“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容前后都紧联着…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和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这里,提出了“出发点”和“根本标准”问题。那么,生产力标准与改革有什么关系?它与实践标准是否矛盾?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谈谈我们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8.
一、思想要有大解放 解放思想,是全党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而宣传部门的任务更大、更艰巨。如果我们思想不解放,舆论导向就会僵化。因此,我们今后工作的第一道工序就是转换脑筋,解放思想。就宣传思想工作本身来说,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思想要有大的解放:一是转变对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先问姓“社”姓“资”的观念,确立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就大胆宣传,大胆  相似文献   

9.
我们现在正在努力实行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首先应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实现“人”的观念的现代化,需要对于传统思想中的“人”的观念进行反思。中国传统哲学中有没有“人”的观念呢?如有,传统哲学中“人”的观念的内容如何呢?这些都是首要研究的问题。多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古典哲学以“人”为中心问题。既然以“人”为研究的中心,应该是具有“人”的观念的。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人”的观念,与西方近代哲学中的“人”的观念,必有显著的不同,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是在关键时刻针对近两年改革开放步子迈得不大,经济发展速度不快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就如何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而进行的一次谈话,内容丰富。以经济领域来说,重申生产力标准,克服姓“社”和姓“资”的“新凡是”思维观念;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强调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等都是事关“一个中心”能不能落到实处的大问题。而我认为,最能促使全党“换脑子”的重大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1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往往简称为真理的“实践标准”。但是,由于实践过程是一个含有多种因素的动态系统,所以对“实践标准”也就有着不同的理解。这需要我们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研究“实践标准”的本来意义。本文试图做点这方面的工作,期望得到同志们的指教。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文选》特别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凝聚了邓小平同志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的富有独创性的主要成果。在这些著作中,邓小平同志立足于现实,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对长期被严重扭曲的社会主义观念进行了一系列的拨乱反正,简明而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了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从而在根本上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教条主义、现代空想主义的界限,为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开辟了现实的道路。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宝贵文献,并且也为我们用新的思想、新的观点研究社会主义问题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正在不断发展之中,以邓小平同志为榜样,拓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是社会科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3.
当前,“文化自觉”成为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其实,“文化自觉”作为一个概念是久已存在的,但把文化自觉作为一种文化观念与理论,并将之推进为一种学理、学术和文化思潮,应当归功于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他对“文化自觉”的提出,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各民族开始要求自己认识自己的文化,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这样生活有什么意义?怎样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4.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邓小平同志不愧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 当真理标准讨论处于十分困难的时候,邓小平 同志说:“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因为有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引发的。“两个凡是”这种观点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判断一切理论上、方针政策上的是非标准究竟是什么?也就是说,什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两个凡是”的观点把领袖的决策和指示,当成判断一切理论是非、方针政策是非的标准,即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一种明显的唯心主义观点,它理  相似文献   

15.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改革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涉及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的一场革命,其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其挑战之严峻也是空前的。从企业角度来看,姓外、姓内,姓公、姓私,其享受的政策待遇是不同的,而这种厚此薄彼、有亲有疏的现象就要“违规了”。如何消除各种各样的歧视,使不同所有制、不同性质的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地竞争,也就成了当务之急。但是从何入手呢?笔者认为:应“三管齐下”,即实现“三个统一”:税率统一、税收优惠政策统一、费用扣除标准统一。其中税前抵扣充分是基础,只有在内资企业税前抵扣充分的基础上,实行内外资企业费用扣除标准的统…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第一次是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二次是破除姓“社”姓“资”的教条,用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第三次是摆脱姓“公”姓“私”的羁绊,确立新的所有制理论。这三次思想解放中,真正以群众运动形式发生的,只有第一次。为什么第一次思想解放会以群众运动的形式发生,而后两次却没有呢?未来中国是否还会发生群众运动式的思想解放?从理论上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总结过去,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现实、探索未来。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  相似文献   

17.
千百年来,多少哲学家、逻辑学家都是以真假来论观念的,认为观念的标准问题就是观念的真假问题.然而,观念的标准是否就只有一种呢?在真假之外是否就不能有其他情况存在呢?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很有探讨的必要.一、有没有另一种观念标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得分析一下什么是认识,确定它的范围与限度.所谓认识,就是对既存对象的一种揭  相似文献   

18.
以往我们在论证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一些政策、措施是姓“社”还是姓“资”问题的时候,往往侧重于从所有制角度去辨别和判断,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是社会主义,很少从生产力角度去判断。开放地区公有化程度相对低一些,办了一些“三资企业”,虽然生产力发展很快,但人们总是带着“异样”的眼光看待它,不时提出“这是社会主义吗?”的疑问。  相似文献   

19.
“多元化”是中国当代批评领域中的常用词。在今天,“多元化”不仅引领着批评的话语时尚,还形成了能激发批评创造力的“话语场”。应该说,多元化观念的流行给中国当代批评的思想及其解析问题的方法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有效促进了中国当代批评的蓬勃发展。然而,在多元化观念的流行中,一些与批评相关的词语概念,如“立场”、“原则”、“观念”,如“阵营”、“研究”、“论辩”,如“问题”、“本质”、“现象”,如“内容”、“形式”、“标准”,如“艺术”、“理念”、“批评”等等,正在多元化的“话语场”中逐渐分化、模糊。它们的原有内涵因“多元化”而被扩充甚至置换,它们的原定外延因“多元化”而被扩张、变形以至无界。而多元化中许多批评用之以陈述、论说、阐释的词语的降解,许多批评曾以之为灵魂、为筋骨、为血肉的概念的消解,多元化中批评的词语能指那更趋向偶然、可能、变化个性与其固有所指间关系的松懈,都常常迫使批评的命题无奈地演绎成伪命题。而批评“失语”的结果,是批评话语的瘫痪。于是,在众多概念遭遇消解的多元化语境中,批评将何以立言?何以立“身”?何以立名?批评在丧失以往直面艺术的从容与自信,正逐渐陷入某种危机之中。这一切在提醒人们,在今天,批评的问题似乎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被归结为语言的问题、词语概念的问题。那么,今天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批评呢?这恐怕需要今天的批评者真正地去关注和更为深入地去研究。  相似文献   

20.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①“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不仅直接引发了中国历史上意义深远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而且丰富和深化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巩固了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