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旭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552-555
在当下和平年代,以英雄主义著称的军事文学面临挑战与改变。《我的军营我的梦》以一个高度近视的高中生的视角,通过一场超离现实的梦,创新着军营里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科技,以技能延续英雄主义,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科技英雄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文化语境、性别语境和家庭语境的框架下,结合史蒂文森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经历,挖掘《化身博士》这部小说是如何隐晦地表现女性元素,进而对作品进行一个两性视角的文本解读。指出这部小说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女性、男性和人性问题的维多利亚全景。 相似文献
3.
马凤春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
戴维·洛奇是学院派作家之一.校园小说特别关注的人物就是知识分子.<小世界>中洛奇通过对知识分子这一群体人物的形象刻画,嘲讽了西方学术界,甚至是整个西方社会. 相似文献
4.
沐永华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72-75,79
比较华裔美国新作家翟梅莉的《我的幸运脸蛋》(1997)和华裔美国知名作家谭恩美的《灶神之妻》(1991)可以看出:翟梅莉颠覆了谭恩美东方主义式的中国书写模式,力图解构刻板化的中国他者形象,建构与西方平等的积极的中国形象。谭恩美采用异国情调式的叙事方式在小说中一味描写静止落后的旧中国,刻画令人同情的中国女性和邪恶的中国男性形象。而翟梅莉则采用存在主义式的叙事方式尽力向读者展现蓬勃发展、充满活力的当代中国,塑造正面的中国女性形象和非刻板化的男性形象。 相似文献
5.
王子淳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4):28-32
著名文学传记《我的母亲》 ,记载传主一家的生活状况 ,表现了晚清知识分子的追求和当时的社会风气 ,为研究科举制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坟墓的闯入者》对种族刻板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其中包括种族刻板印象的形成和强化过程、种族刻板印象的危害性以及反抗种族刻板印象的积极意义这几方面。小说体现出作者进步的种族观。 相似文献
7.
杨晓燕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1):23-25
美国影片《塞尔玛和路易斯》大胆颠覆了传统好莱坞以男性为中心的叙事模式,对两性的平等再现做出了积极探索。文章分析了该影片在塑造正面的女性形象方面的重大突破,并指出了这些正面形象对于改善女性对自我形象的认知,以及其他群体对妇女的看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于秀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0(6):857-861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塑造的第二代华裔女儿身上,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因为将刻板印象内化而形成的自卑。自卑只是这些华裔女性在种族歧视下产生的表面失衡,而究其深处则是族裔身分的迷失。处于夹缝状态的华裔女儿们最终在母亲的鼓励下建立自信,走出自卑。这几位华裔女儿形象尽管有落入刻板印象窠臼之处,却是作者基于真实生活所独创的新华人形象,而且面对美国主流文化庞大的霸权话语,这种独创本身就是一种"反话语"。 相似文献
9.
10.
11.
杨韩钰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55-58
从女性主义角度,探讨维拉·凯瑟是如何诠释拓荒女性在拓荒中追寻、发展和完善自我的。追溯维拉·凯瑟两部小说《拓荒者》和《我的安东尼娅》中的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描述拓荒女性在荒野中追寻自我,创建生活的经历。探讨拓荒女性发展自我、追寻自由精神的历程,并分析了拓荒女性完善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13.
《我的军营我的梦》以梦的形式,想象主人公崔光明在2022年来到部队,在军营里学会了多种军事技能,并且能够熟练地使用多种军事装备。在作品中,主人公对各种武器装备的参数十分熟悉,如数家珍,深刻地展现了作者的军旅梦想和军人情怀。 相似文献
14.
李立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2):65-66
歌剧《原野》已上演了二十年,这部作品以大胆的探索创新、精巧的整体构思、鲜明的音乐形象引起人们的关注,赢得了广泛的赞许。作曲家金湘也由此被外国媒体称为“中国的普契尼”;同时被国内称赞为“举起中华民族乐派大旗的音乐家”。时至今日,歌剧《原野》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越来越受到听众的喜爱。《啊,我的虎子哥》是《原野》女主人公的最具表现力的,也是演唱技巧较难的一个唱段,对整部歌剧也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本文对主人公金子的主要唱段《啊,我的虎子哥》演唱特点进行探究,并在演唱实践过程中对金子这一人物的形象塑造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李力扬的诗集《玫瑰花》(Rose,1986)、《在我爱你的那座城市》(The City in Which I Love You,1990)及《我的夜晚篇》(Book of My Nights,2001)堪称抒情三部曲。爱与死亡是他诗歌创作的主题。而爱与死亡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爱与死亡主要体现在李力扬对家人的回忆中,可以说他所有的作品都在回忆他的家人。李力扬以西方文化为主体,通过对家族的回忆,吸收中西文化来表达对现实的超越,实现灵魂精神的归家。 相似文献
16.
刘江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1):35-39
鲁迅的《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中知识分子的总体形象,是“破落户子弟”,而衰弱和痛苦则是他们的性格特征。这一性格的形成,既与大变动的时代有关,也与儒家思想有关。鲁迅写出知识分子的衰弱和痛苦,同写出农民的质朴和愚昧一样,都是对“国民的魂灵”的深刻揭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于我国的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叶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560-563
《我的军营我的梦》的作者邰若鹏年轻而富有理想,他通过书写崔光明梦境中的军营生活,展现了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和军事梦想。作品依据现代科学技术构建了自己的军事理想,是21世纪所倡导的“中国梦”的理想形态,也可以说这是新一代年轻人共同的梦想。作品通过主人公崔光明所展现出来的军人的信念,更是所有军人共同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8.
张丽波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21-123
《我的安东妮亚》是薇拉·凯瑟的佳作之一。本文拟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通过文本细读,分析《我的安东妮亚》男性视角与女性视角的巧妙转换,实现女性由"被看"到"看"的自我意识的转变,展示作品独特的女性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9.
蒋道文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24):93-95
鲁迅诗歌《我的失恋》有着鲜明生动的形象色彩和丰富深邃的艺术内蕴。分析认为,作品塑造了一个执着追求、用心真诚、非情所困又胸怀宽广的形象,在此基础上,从内在气质的对比突现、个性精神的大胆彰显、社会现象的深刻批评和人生观念的诗意表达等方面,探究了作品的艺术内蕴。 相似文献
20.
刘喜波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2-123
薇拉·凯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潜心描述美国拓荒运动的伟大女作家。她以内布拉斯加为背景创作的小说中,尤以《我的安东妮亚》最为出色。主人公安东妮亚的一生不断地追寻自我,并在努力拼搏后,在大草原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本论文通过对安东妮亚的童年,青年和中年生活经历的分析。展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讴歌早期移民自强不息的拓荒精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