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现代化意义的城市化其实是大城市化,而非小城镇化。大城市化既是市场化条件下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化路径的一种政策选择。我国长期以来的现代化实践则是工业化与城市化脱节,市场化与城市化不相匹配。长期抑制大城市发展,小城镇虽然得到鼓励发展,但不过是乡村的延伸。而今,工业化、市场化与城市化三者真正融合的大城市化时机已经到来。启动大城市化进程,应是中国现代化的理性抉择与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试论大城市郊区城市化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城市郊区农业的现代化、城镇体系的形成、有利的政策环境等构成大城市郊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条件。然而,大城市规模的过度膨胀、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的不协调、小城镇规模的过小、环境污染等又抑制了乡村城市化的进程。因此,决定了大城市郊区城市化发展的走向,必然是城镇体系的不断完善,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市化的协调发展,“三集中”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宏观调控的城市化进程,会使大城市郊区城市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区域性差距大,各地方政府推动城市化发展的能力又不一样,所以各地城市化发展水平和所处的阶段不一样。相对而言,东部城市化发展水平比中西部高,大城市比中小城市高。立足点不一样,对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判断也不一样。总体看,中国目前还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但由于政府介入等原因,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非转农"存在"名义上"和"事实上"两种含义,判断非转农是城市化还是逆城市化要依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大城市病也愈益严重。集聚经济的作用,使大城市化成为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大城市未必一定会产生大城市病。在一定意义上,大城市病只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发展中阶段的产物。空间规划的不合理、短期市场的影响、政府失灵以及垄断集权的体制环境等,都是造成大城市病的重要原因。大城市病目前已成为我国大城市发展及其带动区域发展的主要障碍,治理大城市病必须从体制改革入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跨越 3 0 %的“门槛” ,2 1世纪将成为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世纪。在此背景下 ,中心城市的经济集聚职能、吸引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如何继续提升中心城市的地位、发挥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其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成为我国新时期城市化面临的新问题。大城市都市圈建设和郊区城市化是这个过程中的两种有效途径 ,本文以南京江宁为例 ,经过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 ,认为 :大城市都市圈建设必然给郊区城市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带来新的城市化动因 ,促进大城市的全面繁荣 ;并着重探讨了这种新的郊区城市化动力机制何在  相似文献   

6.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重点发展小城镇,以小城镇为中心来实现我国的城市化。这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研究中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观点。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认为,我国特大城市、大城市数量已太多,规模已太大,城市病严重,必须严格控制;中小城市规模比较适当,但人口不能增加过快,否则又会变成大城市,失去  相似文献   

7.
城市发展质量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我国的城市规模不断壮大,由此导致的诸如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城市犯罪等城市问题频繁发生,引起各级政府官员的深刻反思和广大城市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对城市发展质量的研究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文章试图从城市发展质量的内涵、城市发展质量的评价和提高大城市发展质量的途径三个方面对城市发展质量研究进行梳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化道路如何选择,理论界一直有两种观点争论激烈、相持不下.一种观点主张发展大城市,认为这是城市化道路的必经之路;另一种观点则强调发展小城镇,让小城镇"遍地开花",并认为这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我认为,我国的人口城市化道路选择的均衡点应当放在中小城市.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此展开系统的分析和论证.一、农村劳动力溢出与大城市人口有限容量的均衡点农村人口城市化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向,无论人们对城市化概念内涵的理解有什么差别,但都无法回避这样一个基本内核,即城市化主要是人口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集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表现为中心城市本身发展的同时对周围区域进行的辐射和同化。当前,中国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攻坚时期,需要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根据区域发展条件,构建多元化健康持续的区域城市化发展模式。区域城市化发展模式,是指不同区域的各具特色、充分发挥优势、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未来中国四大区域城市化将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格局,东部和东北地区已进入减速期,而中西部地区仍处于加速期,故应将研究重点放在东部地区的网络城市化、中部地区的多元城市化、西部地区的大城市与小城镇结合的城市化和东北地区的品质立市的创新驱动型城市化发展上。  相似文献   

10.
《重庆社科文汇》2001,(11):39-39
龙绍双认为,城市化和少数城市大型化是工业和市场经济推动的必然结果,为了避免重蹈其他国家一些大城市曾经一度陷入困境的覆辙,需要加强对我国大城市发展的研究,以下几个基本问题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分县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地形条件是影响区域人口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子之一。中国的县域地形起伏度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且以低值为主,50%以上的县域单元地形起伏度在1以下(绝对起伏不超过1 000m),较好地表达了我国地形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空间特征。2005年全国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地形起伏度小于1的县域,经济发展向低起伏度地区明显集中,地形起伏度在1以下县域的GDP占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5.41%,相对于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向低起伏度地区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
从建筑史的角度来看,建筑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不可分,或者可以这样说,建筑作为一种人类的意识形式,一定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另外,虽然建筑的实用性(主要指居住功能)是其实质,但其所显示出的审美意义对于人居环境来说,已愈发重要,所以对建筑的哲学及美学思考也就成为了必须。文章拟从哲学及其美学的角度来说明建筑及其风格所承载的丰富内涵,并试图以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意义论证中国城市建设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蒋连华 《社会科学》2006,46(9):100-104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自发性转移和我国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政策引导下的人口流迁,城市房屋租赁买卖市场房源的分布格局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方向以及这一群体在城市的社会归属需求,是形成城市流动少数民族聚落的客观前提、外在条件和内在机制,而亲缘、地缘和族缘为构建社会归属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只要我国的城乡差别、地区差距和民族差异存在,城市流动少数民族聚落也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4.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包容性改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事业单位由于形成时期和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存在着职能定位模糊、结构混乱、缺乏竞争机制、资源利用率低等非包容性发展问题。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环节,关乎公平和效率。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包容性改革就是要在事业单位内、外部环境和谐的基础上,缩小收入差距,实现人的平等发展。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包容性改革还需要政府合理定位、转变职能和事业单位结构调整、收入分配方式转变等,将事业单位人才"洼地"变为人才"高地",激活事业单位竞争机制,既能确保事业单位本身的包容性发展,也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15.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治成果。中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离不开国家审计治理现代化。实现中国国家审计治理现代化需要吸取发达国家审计发展经验。本文考察了国家审计立法型模式、司法型模式和独立型模式的代表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等三国国家审计发展过程及其政治意义、国家审计的制度环境与运作机制,从发达国家审计发展经验总结其对中国国家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作为中国政府财政责任控制工具的国家审计,应当适应中国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与中国制度环境协调,形成审计协同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传统哲学的所在,也是马克思思考相关问题的规则、途径和方法之所在。而哲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人与周围世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我们在现实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现实情况,提出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理念,从而对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约束条件与机制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显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产业主导、以城市化为空间载体、以市场化为体制基础以及以国际化为战略支撑的发展模式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是,资源环境、市场条件、资金资本、人才资本和体制机制五个方面所存在的困境与不足也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突破这些约束,宜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和资本市场、实施有效的人才计划以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生产要素是可以自由流动的,现在我国的硬环境、硬条件与"亚洲四龙"甚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是我国软环境、软条件方面的差距却较大,海南软环境方面的差距就更大了。为此海南应大力加强软环境建设,提高海南软环境的吸引力与竞争力。如果海南软环境的实力增强了,再加上海南良好的硬环境,那么无论是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还是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就指日可待了。  相似文献   

19.
黄忠怀 《河北学刊》2005,25(1):199-206
明清时期,华北平原的新兴村落呈现出一种由零星聚落到独立成村的发展过程。村落形成的初期,基本上是由一家一户构成,这些零星聚落多与移民活动有关;在村落发展的后期,则与村落人口向外移居而形成的"卫星聚落"有关。人口的自然增殖与流动,使得零星聚落规模不断扩大,当达到一定规模时,在地缘、血缘等因素影响下,最终独立成村。独立的标志是土地庙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2 1世纪是优化人类居住环境的时代 ,世界各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营造最佳人居环境。社会主义中国如何营造最佳人居环境 ?本文提出应用“山水城市”的理论 ,指导城市设计。以国际花园城市杭州为例 ,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历史条件 ,可以营造最佳人居“新天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