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武陵山片区开发是扶贫攻坚的必然趋势,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依存,且我国现行统一立法体制难以满足跨行政区域环境保护的需要。对此应借鉴国内外区域生态立法经验,在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中构建区域生态立法机制。依据"授权模式"由全国人大或常委会予以特别授权,由武陵山片区三省一市人大或常委会组建"武陵山片区生态立法委员会",针对武陵山片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进行联合立法,制定《武陵山片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建立生态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及生态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2.
当代世界,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的共识、人类发展的主流和大趋势,世界各国普遍以生态经济为其发展的根本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也逐步确立了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模式和战略选择。从实际情况看,武陵山区必然要以生态经济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选择。因为武陵山区是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屏障;客观现实需要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必然会牵动发展全局。因此,武陵山区必须迅速制定《武陵山区“生态—经济—社会”综合发展规划》,全面构建“武陵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全面修复、保护和建设武陵山区的生态环境;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制定考评、生态补偿、金融、信贷、税收等特殊政策;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生态经济的坚实依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南盘江流域成为了我国重要的"西电东送"基地和旅游开发新生带。然而,流域的各县基本是贫困县,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如何打嬴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人民一道奔小康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带着问题深入调查研究认为:要抢抓机遇,扶贫开路,掀起携手打造南盘江流域产业扶贫开发新浪潮;要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合理布局,造就扶贫开发新基地;要以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为支点,加强扶贫开发的基础设施新建设;要以改革创新精神为动力,激发贫困农民活力,构建产业扶贫新模式;要以"点—线—圈"融合,打造南盘江流域旅游扶贫新一级;要以大开放促进大联合,构建联姻合作扶贫大开发新机制;要以金融扶持为支撑,增强扶贫攻坚新活力;要以绿色发展为根本,造就产业扶贫大开发新生态的"八项"产业扶贫举措,才能实现扶贫开发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武陵山区典型的文化遗产型特色民族村寨彭家寨的实地调研及其发展模式的分析,提出特色民族村寨发展应以生态为本、文化为魂、产业支撑、社区参与,认为以追求村寨整体协同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家园"模式是文化遗产型特色民族村寨发展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5.
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武陵山区生态条件相同,产业发展水平相近,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任务紧迫而艰巨。以恩施州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为案例,提出武陵山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政策建议:坚持生态优先,突出绿色发展;立足本地实际,切实因地制宜;培育主导产业,促进效益提升;突出农民主体,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倾斜扶持,改善生产条件。  相似文献   

6.
喀斯特地区兼具生态脆弱与经济贫困的特征,在中国各省区均有分布,是政府扶贫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其经济发展是学界研究的焦点。从政府、市场和企业三个维度建构喀斯特地区生态型小微企业发展模型:外在推力——政府的"生态导向"激励、外在压力——满足市场上消费者的"生态偏好"以及内在动力——小微企业自身的"生态生存"与"生态发展",促使三种力量形成最大合力,构成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从而推动喀斯特地区生态型小微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试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绿色经济和建设生态文明,是保证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统筹协调与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就农业领域而言,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农业,进而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文章初步阐述了生态文明与绿色农业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分析了推进绿色农业与生态文明的融合"要做什么",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绿色农业发展"怎样才能做得到"。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的振兴,而山区乡村振兴则需依靠产业与生态协同振兴才得以实现.鉴于山区乡村肩负生态环境与(民族)传统文化"双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特殊使命,以及按现阶段山区乡村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多功能发展、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为理论视角,以乡村产业与生态振兴为山区乡村振兴的"两大抓手",稳步推动山区乡村振兴的进程.为此,应以村民全面发展及生活富裕为山区乡村产业与生态协同振兴的目标导向;聚焦推进协同振兴的产业、生态、文化、人才和组织等关键领域;以乡村基层党组织嵌入为引领、以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为立足点、以合理适度利用乡村资源为必要原则、以"生态+"为特色发展模式,推进山区乡村产业与生态的协同振兴.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视域下,湖南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特点表现为:水情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山区地形为主,产业结构固化,第一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二元结构明显,城市管理规章制度缺位;民族文化纷杂,特色不鲜明。鉴于此,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应该选择如下战略: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人性化"管理战略,文化立城战略,多元推进战略,产业带动战略。  相似文献   

10.
武陵山区是国家扶贫攻坚先行先试示范区,区域内产业发展构成了这一重大战略实施的核心内容,而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部门,其地位和功能不容小觑。武陵山区农业发展饱受自然灾害的困扰,以致综合收益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由于致灾因子、基础设施、资源禀赋和经营主体等因素的制约,武陵山区减灾农业发展深陷多重困境。现有发展模式的改良无法有效解决这一历史难题,因而需要转换思路,在立足于地域资源禀赋基础上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着力点就在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进而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为实现武陵山区减灾与减贫战略的双赢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1.
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十一五”时期开始实施的文化发展战略。八年来,我国已批复设立了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其中武陵山片区批复设立了三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但都各自独立于省级行政区内,使相同或相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行政区域切割,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流动性。因此,对区域内批复设立的文化生态保护区进行整合,构建更加开放、一体化的“武陵民族走廊文化生态保护区”,更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内在规定性。这一构想首先基于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条件良好,但由于行政区划的割裂,要实现这一构想又存在诸多现实困难,其出路就是打破行政疆界,整合资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传承为核心,把整个区域建成“中国武陵文化公园”。  相似文献   

12.
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在构建"武陵山旅游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家族饮食习俗世代相传,饮食遗风犹存,它所蕴含的原生态、养生、保健、淳朴豪爽以及丰厚的传统文化信息等特征与各种人文景观、文化现象、特殊的历史事件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多元化饮食文化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魅力,成为武陵山区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和物质基础,是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文化符号和引擎,是武陵山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宝库。如何有序的把土家饮食文化融入到旅游经济中需更深入的探讨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设立广东省少数民族科学发展试验区(简称试验区)是推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探索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探索扶贫开发和农民增收之路,是探索民族区域自治之路。分析设立试验区背景和制约发展相关原因,阐述设立试验区发展的实质,提出设立少数民族科学发展试验区政策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综合性产业,具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功能。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较多民族地区摆脱贫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首选举措。文章以旅游产业为引领,以生态、旅游、民族文化和特色农业"四链"特色产业群为精准扶贫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提出产业政府主导化、产业精英引领化、产业生产组织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产业民众参与化等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安徽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发现:安徽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灰色关联度较高,与旅游产业的关联度一般;安徽省体育文化信息传输、体育新闻出版及发行等产业发展乏善可陈;安徽省近几年体育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需改善;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体育文化市场,带动体育旅游发展.并给出了设立安徽电视台体育休闲频道、大力发展"互联网+"体育、完善体育产业结构布局、塑造安徽体育旅游大品牌、进一步支持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建议,旨在对政府或企业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兴业指产业与就业的持续兴盛发展,众多研究表明偏远民族地区扶贫开发面临"兴业难"的问题,原因为何?已有研究较少从政府扶贫角色视角思考。本研究选取凉山彝族自治州M村的扶贫兴业为典型案例。研究表明:M村扶贫兴业中扶贫群众"等靠要"思想突出、内生动力不强,就业和产业发展困难重重,面临"兴业难"困境。研究发现:"兴业难"问题集中、深层地指向了政府扶贫政策实践中采取的"保姆式"扶贫模式,政府在扶贫中"大包大揽",以行政逻辑代替了兴业发展所需的市场逻辑。研究进一步提出了"教练式"扶贫模式,强调政府"教",民众"练",借以替代"保姆式扶贫"模式,以此更好地指导民族地区扶贫兴业与可持续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17.
特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西藏自治区境内拥有的独特自然景观资源,繁衍生息于"世界第三极"的藏族人民在适应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和传承了特色鲜明的雪域文化,这为自治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西藏自治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不仅是对优势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有助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十五"国民经济发展中如何处理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本文认为我国的现实选择应是:以完成工业化为根本,同时推动"两化",以工业化推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当前我们的任务是: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以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相似文献   

19.
四川工业强省战略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是四川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支撑力,是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城乡统筹的"发动机",城镇化的"助推器",吸纳就业的"强磁场",是四川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文章提出了四川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发展路径: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做大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川渝互动与产业整合;通过引智引资、产业嫁接,提升产业水平和科技含量;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用城市化推进工业化;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创新循环经济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生态振兴: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绿色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挥生态振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重要支撑功能,实现民族地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既顺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转型,契合了马克思物质变换逻辑,又能满足解决新时代下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过渡时期,武陵山民族地区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上既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同时还面临着扶持政策衔接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难、生产方式转换难和生态文化传承难等现实问题。针对上述情况,在实施乡村振兴规划中,武陵山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应立足本土自然生态空间与乡土文化场域,持续发挥生态文化的禀赋优势,从制度引领、产业衔接与技术创新等维度构建生态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