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孟浩然一生都保持着对陶渊明的敬慕之念,但是,其敬慕态度以应试不第为分界线有前后不同的明显变化。前期,他往往把自己比作陶渊明,纯粹地表达出对陶渊明的亲密感情,以及在陶渊明式的世界中生活的怡然之情。但应试不第后,隐居故乡的生活没有了过去舒适、愉快的感觉。他明确知道了田园生活并不是自己的本怀。后期的孟浩然,在求仕的欲念与甘于隐居之间强烈动摇。为摆脱求仕不能的苦恼,他憧憬陶渊明的世界,但此世界不再是前期把自己比作陶渊明那般亲密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是孟浩然最心仪的人物 ,因而两人在生活道路、为人作风和审美趣味等方面 ,有着许多惊人相似之处 ;但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人生遭际有异、接受教育与影响的差别 ,两人之间也就有明显的差异。从孟浩然服膺陶渊明及对陶诗的传承 ,可见陶渊明影响的深远。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各地报刊杂志发表了十几篇有关陶渊明的研究文章,现将要点综述如下: 关于陶渊明的政治倾向高文、何法周《试论陶渊明的政治倾向》(《开封师院学报》一九七七年第四期)认为陶渊明政治倾向的核心问题是“志在扶晋,为晋守节”。而王宽行、张如法《也谈陶渊明的政治倾向》(《开封师院学报》一九七八年第四期)则认为这种说法“不符合陶渊明的真实面貌。”他们认为:“陶渊明对晋室是持批判态度的”,尽管“对  相似文献   

4.
孟浩然陶渊明在古代文学史上虽然被称为隐逸诗人 ,但实际上二人的仕进思想较为强烈。就二人仕进思想的特点而言 ,孟浩然具有恒定性和痴迷性 ,陶渊明具有随遇而改性和达观性。就二人仕进思想的形成而言 ,主要是受了儒家仕进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的隐逸诗人形象是经过漫长选择的经典化结果,中国文人选择他而非其他隐者或隐逸诗人,是因为他合乎中国文人对隐逸诗人的审美要求.本文通过陶渊明和孟浩然的比较,分析了陶渊明所具备的三方面素质,说明了他脱颖而出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何许人也?众说纷纭。较流行的说法有以下几种:一、“陶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见十三所高校编的《中国文学史》及中学语文课本)二、陶渊明是“浔阳郡的柴桑县(今江西九江西南)”人。(见廖仲安《陶渊明》第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三、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荆林街)人”。(见《庐山历代诗选》第1页,江西人民出版社)四、陶渊明之“旧居”今为九江县马回岭公社马头大队之属境”。(见庄云新《面阳山陶靖节先生墓祠初考》,《江西历史文物》1980年第4期。)五、陶渊明是“栗树铺”人。(见邓钟伯《陶渊明故里说》,《江西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和孟浩然在山水田园诗美的创造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结合陶孟所处的时代,个人经历,思想根源进而说明两人在诗歌自然美创造的异同及承传关系。  相似文献   

8.
自唐代以来,陶渊明及其作品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大家对他表示深挚的敬慕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此后,研究陶渊明及其作品的文章和片断论述,可说是层出不穷。但是,深入、全面地论述陶渊明的《杂诗》的文章却很少见到。一般的论者只是援引《杂诗》中的一首诗或者其中的几句作为论据,来评价陶渊明。纵观《杂诗》十二首,其内容丰富广泛。或写行役之苦,或讽刺名利之徒,或咏叹壮志未酬,或叹息人生无常,或宣扬及时行乐。这些都是研究陶渊明的重要材料。笔者试欲对《杂诗》十二首作一次综合探讨,并借此求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9.
1、论陶渊明“固穷节”对苏轼晚年“处穷”生活的影响(梅大圣)《九江师专学报》一期2、《桃花源》与小说源流(韩春萌)《九江师专学报)一期3、略论陶渊明的“杂诗”(王延箴《徐州教育学院学报》一期4、恬然澄清──《陶渊明研究·导论》(戴建业)《湖北教百学院学报》一期5、真正艺术的人生──读陶渊明诗文扎记(赵治中)《丽水师专学报》一期6、松、菊崇拜与魏晋士人心态──认陶渊明谈开去(李平)《湛江师院学报》一期7、论陶渊明性情及对诗文的影响(曹庆鸣)《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一期8、花开有异竟自芬芳——陶渊明孟浩然诗…  相似文献   

10.
《九江师专学报》的“陶渊明研究”专栏1994年已出到第29期。1994年共刊发文章和资料12篇。文章有研究陶渊明创作对劳动美的艺术表现问题的,有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刘文刚同志《孟浩然佚诗新辑》(见《四川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收孟浩然佚诗二首,佚句一联。他把《送张舍人往江东》一诗,作孟浩然佚诗辑录,值得商榷。 (一)《送张舍人往江东》作孟浩然诗,并非刘的发现。所谓“新辑”,其实是失于搜检。孙望先生《全唐诗补逸》(见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外编》),早已据《又玄集》辑  相似文献   

12.
田园诗琐议     
田园诗和山水诗,在晋、宋之际的文苑中,花开并蒂,而各具色香;晋、宋之后流而成派,影响至为深远。有关这两类诗体的创始者陶渊明和谢灵运的研究,已有不少专集、专文问世,取得可喜成果。木文所及,仅是与之有关的一些琐事,故名之曰“琐议”。田园·田园诗陶渊明写田园生活情趣的诗歌,南北朝时期有人称作“陶彭泽体”,将“田园”一词与陶渊明的诗歌直接联系起来,自唐伊始。如孟浩然《仲夏归南寄京邑旧游》云:“尝读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生活在门阀制度趋于凝固的晋宋之际,他有没有门第观念?他对门阀制度的态度如何?这是评价陶渊明政治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逯钦立先生在《关于陶渊明》一文(见中华书局《陶渊明集》)的第二部分,专文论述了陶渊明的门第观念。逯先生认为:“当时最基本的门第观念或者说门阀观念”,  相似文献   

14.
周振甫先生的《谈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载《中学语文教学》一九八四年十一期),认为《饮酒二十首》是陶渊明三十九岁时作。此说虽有旧说作依据,但从这组诗的内容、风格来考察,从对第十九首和第十六首的诗意来分析,我们认为此说不能成立。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是出仕时期。他在《归园田居》诗中说:“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在这十三年中,陶渊明虽然不是毫无间断地一直出仕,但是,在这十三年中,他基本上是在出仕,即使闲居在家时也存在着出仕的愿望。只有到了四十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从把握作者情感的角度,对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等三位典型的隐逸诗人归隐时的真实复杂的心态作一解读,借以比较清楚地看到隐士的理想、悲剧性与超脱性,看到人性的压抑、反抗与回归。在作者清新脱俗的诗句中去感受他们心灵上的创痛和精神上的追求,可以推断出中国隐逸诗人闲适的背面:退隐中包含着无奈,超脱中隐藏着哀伤。  相似文献   

16.
王维、孟浩然都以田园山水诗擅场,世称王孟。文学史家往往将王孟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人,称做盛唐田园山水诗派。因此就给人造成一个错觉:以为他们都是隐居田园徜徉山水的诗人。这却是极大的误解。其实,王维、孟浩然都不是真正的隐士,都没有象陶渊明那样归园田隐居,而其生活道路、思想状况都有极大的不同:王维是由仕到隐,由积极到消极,最后退居别墅的;孟浩然始终想离开家园,登上仕途,终其一生,而未能如愿,然他的处世态度却始终是比较积极的。王维尽管在仕途上坎坎坷坷,未能青云直上,然他的官阶毕竟是由九品一级一级升到四品的。虽不能说向黑暗腐朽势力投靠,然而于李林甫、杨国忠等执政时  相似文献   

17.
杯中物     
嗜酒者,称酒为天禄,憎饮者,呼酒为黄汤。古人又有称酒为怀中物,无咎无誉,最为质实。陶渊明《责子》诗云:“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孟浩然《自浴之越》诗云“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杜甫《巴西驿亭观江涨》诗云:“赖有杯中物,还同海上鸥。”  相似文献   

18.
孟浩然隐逸趣尚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人们对孟浩然的生平行状、对孟浩然的诗歌已多有论述,而对孟浩然的诗人品性、性格构成则语焉不详。笔者以为,研究孟浩然的性情对欣赏孟浩然那种澹泊清远的诗歌是必不可少的,有其人必有其诗,而以诗印证其人则更可见出人品与诗品的统一。本文想就孟浩然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好静慕隐的性情作一番粗浅探讨,藉以说明孟浩然疏淡简远的诗风的成因。《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新唐书》卷二百三:  相似文献   

19.
以唐人神龙元年说为基点,对李白与孟浩然初识交游进行了新考探。提出了李白与孟浩然交游为: 开元十四年暮春初识, 作春日归山寄孟浩然,开元十五年作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20.
刘绍义 《中华魂》2013,(18):32-33
第一个见了皇帝就藏起来的文人不一定是孟浩然,第一个见了皇帝钻入床底下的文人肯定是孟浩然了。因为在唐朝以前,床腿非常低,床底下是钻不下人的,唐朝的床腿刚长高,就让这个"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孟浩然有了可乘之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钻床下的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