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与《鬲与鬲文化》一书的作者鬲向前先生素昧平生,由于一位学界好友的推介,我有机会在他的这部著作出版之前,读到了这部凝聚着作者多年心血的书稿。我很珍惜这种"书缘"。读后有所感悟,愿与读者分享点滴心得。据本人的闻见所及,本书是第一部对"鬲与鬲  相似文献   

2.
近日,由西北大学和山东大学联合发起的寻找古鬲国考古行动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举行,著名考古专家、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学海,山东大学博物馆馆长、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方辉,  相似文献   

3.
对于西周时器铭文中的“鬲”或“人鬲”,史学界历来认为是奴隶。对此,笔者认为是值得商榷的。以下提出自己的浅见,希望得到史学界同行的教正。一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关于“鬲”与“人鬲”的材料只有两条:成王时器《令毁》铭文。“姜赏令贝十朋,臣十家,鬲百人,公尹白丁父兄于成。戍冀司气。”康王时器《大盂鼎》铭文;“锡汝邦司四  相似文献   

4.
夸奖文化曾让我失去自我判断记得刚到美国的时候,我的自我感觉好极了。大学新闻学院的很多教授对作业的评语通常是"做得好"或者"做得不错"!这对一个没有多少自信的外国学生来说无异于一曲悦耳的音乐。但是没过多久我就发现,原来每个学生得到的都是这样的评语。如果人人的作业都是好,那么这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后来教授再称赞我的作业好,我总是持怀疑态度,心里更希望他们告诉我哪些地方我做得还不够好。教我们新闻特写写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东方文化派和学衡派等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中国文化的生存和延续之道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们整理旧文化思路是寻找传统的现代价值,与新文化的时代氛围密切相连.主要表现为,他们用"周于用世"、印证参稽西方学说的准绳来对旧文化进行取舍,用"六经注我"的风格来创造性地诠释旧文化.其中"印证参稽西方学说"和"创造性诠释"又可细分为多种形式.他们整理旧文化的思路和方法蕴涵着保存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苦心,虽有时对上述方法运用不当,但对后来的新儒家有一定启发性,而且对当今文化转型中如何处理旧文化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韩国影视文化作品剽窃我国文化现象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国影视作品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其种种文化剽窃现象却让国人担忧,因为这是一种不同于西方国家文化霸权主义的低级文化剽窃和粉饰行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是:韩国政府的"文化立国"方针使韩国影视文化产业空前繁荣,而韩国历史文化的"贫瘠"使得他们必须通过对其宗主国文化进行剽窃来增加其"历史底蕴",从而丰富其影视文化作品的"内涵";同时,中国人的"文化虚无"又助长了这股"歪风",韩国人的文化剽窃行为也就越发猖狂起来.  相似文献   

7.
从生态的视角看,文化是人类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殊方式。人类文化从诞生伊始便与"自然"、"生态"紧紧地勾连在一起,须臾不可分离。正因如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提出一种新的学术概念——生态文化,并从两种学术理路对之作阐释,一种是将生态文化视为一种人类应当采取的新的文化形态,另一种则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将生态文化视为一个历史范畴或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生态文化是中国各少数民族在与自然生态环境交往的漫漫历程中,以特有的生态观、文化观和宇宙观为指导,以调适生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落脚点和归宿而形成的生态物质文化、生态制度文化、生态观念(精神)文化的总和。它与生态文化既有显著的区别,又有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作册艺鬲>铭文之书法特点可证为西周晚期,时代约当厉、宣时期.作册职官于西周晚期非但未曾"消失",而且权力尚重.此铭反映出西周晚期礼崩乐坏的某些情况.  相似文献   

9.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重点表现了中国文化这一"他者"如何融入美国语境的问题,表现了中国文化如何与美国文化的碰撞、纠葛和对话。在中国文化的镜像中,华裔得以照见自己的存在,在美国语境之中建构华人的文化身份。美国华裔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复杂和多元,一方面,这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不同,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书写和文化身份建构本身也是"一个产出的历史过程",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形势。  相似文献   

10.
文化重构是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主动性变迁方式,是民族文化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化生境的必然结果。对畲族文化变迁进行历史人类学考察后,我们发现畲族文化重构经历了从"游耕"向"定耕"、从"自发"向"自觉"、从"我构"向"他构"的阶段性转变。畲族的文化重构从传统的"我构"转变为"他构"后,引发了群体内部的认同困境,也引发了群体外部的质疑。厘清当前文化重构中"我构"与"他构"的关系,实现从"他构"向"我构"的回归,是破解当前文化重构困境的关键。因此,民族群体的"文化自觉"尤其是民族精英的率先自觉,在当代民族文化重构中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三个代表"的内容之一,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和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奋斗史就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换的历史。文化是一种民族的生存模式,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一种适合现代中国人生存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2.
英国学者C.P.斯诺的"两种文化"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日益分裂的担忧,在当今的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分析中找到了历史的回音与共鸣,其为当今的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锲入点。而生态文化显然是弥合"两种文化"的必要桥梁。从现今学者对生态文化蓝图的勾勒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分析来看,斯诺所谓的"第三文化"有可能就是生态文化的理论原型。  相似文献   

13.
张子中 《东方论坛》2007,(2):11-14,74
"共生"思想和"边缘效应"理论以及"文化多样性"的思想是理解边缘文化的理论依据.边缘文化具有众多的历史根据和现实表现形态,并有其特殊的优势.在共生语境中,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之间不断发生双向运动,二者结成共生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推进所面临的水资源匮乏问题越来越凸显。其根本原因在于,城镇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城镇体"自身必须具备的截留、储养、净化和再生水资源的基础能力建设,更缺乏对水资源供给屏障带的认识、保护和修复。西部地区作为我国发达地区的水资源屏障带,世代生息在这一地区的人们,经过历史上的磨合,已经与所处生态系统高度适应,他们的文化对水资源的认识、利用和保护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已经在相关"文化生态"单元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得到了验证。换言之,正是民族文化策略,将原本非人力所能控制的水资源样态,实现了跨时空重组,进而实现对水资源的多层次利用和确保"文化生态"单元内各生命体的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15.
法国是一个传统的单一制国家,拥有悠久的中央集权历史,公共权力干预文化是一种常态,集权化管理是法国文化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之一。但同时法国又是一个"分权单一制"国家,地方领土单位是其辖区文化事务的主要管理者。文化分权和文化合作是法国处理中央和地方文化关系的两个主要手段,对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6.
由于知识界在对"传统"一词的理解上存在着歧义,因此长期以来,在《新青年》同人是否全盘反传统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声音。其实,《新青年》同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特殊而复杂的历史情缘,清末民初新旧杂陈、内忧外患的特殊历史环境正是这种情缘形成的根本原因。这一历史情缘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在朴学,孔学与孔教,传统上、下层文化这三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新旧杂陈的文化格局使《新青年》同人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难以割舍的传统文化情结;另一方面,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以及对"伦理的觉悟"的深刻认识迫使他们只能将文化作为一种达成政治目的的手段,而将那份固有的传统文化情结深埋心底。反专制、倡民主、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以及"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淑世情怀促使他们这一代五四先驱义不容辞地走上了一条"为政治而文化"的特殊道路。  相似文献   

17.
詹姆逊的文化批评理论对中国文化批评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只有深入研究其理论中的"历史意识"才能够深入理解他的理论,从而更好地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批评以及文艺理论。论文从"对理论及作品的历史化"、"历史与现在"、"历史与文本"三个方面对詹姆逊文化批评理论中的历史意识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其在我国文化诗学的建设中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田慧 《华人时刊》2012,(4):8-11
长期以来,由于对中国文化不了解,加之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祖辈们留下的传统文化逐渐对年轻人失去吸引力,日韩等地的"潮流"则成为不少青少年追逐的目标。然而就在近几年,活跃着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穿古服、读古籍、听戏剧、过民俗节……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传统文化知识并不丰厚,但却表现出一种捍卫传统文化的坚定心态。这是一批被称为"80后""90后"的年轻人,在他们身上,终于让世人看到,传统文化在日益现代化的中国复活后的绚烂。  相似文献   

19.
武云 《东方论坛》2007,(4):110-113,123
对文化及其本质的理解应用到文化史研究时,往往导致两种理论和研究误区,一是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都归入文化范畴,形成了包罗万象、无所不涉的大文化史观,造成研究对象的极端泛化;二是难免陷入用人来解释文化、用文化来解释人的循环怪圈,易于形成抽象的唯心主义的文化观.针对这两种误区给文化史造成的困境,本文提出文化史的研究应该沿着两种理路拓展和深化:"历史的文化"和"文化的历史"."历史的文化",即研究在历史的流程中民族的文化传统、民族性,包括心理结构、性格趋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若干稳定的观念形态是如何生成、嬗变、整合、积淀、定型的,从而探寻民族的心路历程,揭示民族文化的历史个性和特质."文化的历史"即以文化为切入点,揭示在纷繁复杂的历史变迁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是怎样互相渗透、彼此推引的真相.这两种理路的文化史研究都要求弱化狭隘的学科意识,增强开放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20.
"书画同源"揭示的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根源的问题,我认为如果不从书法这个切入点入手的话,我们说要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可能是句空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整个民族的精神、情绪都很消沉,当时日本国内的一批文化人,有识之士,给日本政府联名写了封信,他们认为,要振奋日本的民族精神,从战败国的那种民族精神状态振兴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