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08年有关鲁迅思想的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我们可以从八个方面进行探讨:鲁迅与当代中国,鲁迅与存在主义,鲁迅与自由主义,鲁迅与托派,鲁迅与鬼,鲁迅的现代性,鲁迅的国民性,胡鲁比较等。  相似文献   

2.
2007年有关鲁迅思想的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笔者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特意从中概括、梳理出八个专题:鲁迅与革命,鲁迅与无政府主义,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鲁迅与西方文化,鲁迅的当代性,鲁迅的精神特质,鲁迅与胡适比较,原鲁迅等。  相似文献   

3.
2011年鲁迅作品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汪晖、谭桂林、吴康皆对鲁迅小说发表了极为精彩的看法。张鑫、李玉明、吴翔宇的《野草》研究均可称得上别具一格。潘世圣、李宗刚的《朝花夕拾》研究,田刚、薛羽的鲁迅杂文研究,刘克敌的鲁迅日记研究,孙郁的《鲁迅话语的纬度》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思想研究主要集中为八个专题:鲁迅与当代中国、鲁迅与辛亥革命、鲁迅与启蒙、鲁迅与左翼、鲁迅的精神特质、鲁迅的个体价值、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鲁迅的传播与接受等,王富仁、张福贵、郜元宝、刘家鸣、李泽厚、刘再复、周楠本、曹振华、李怡、孙郁、宋剑华、闵抗生、魏韶华、王得后、王晓初、王学谦、徐改平、田刚、林宁等的文章皆堪称优异之作。鲁迅生平研究集中表现为:张梦阳的鲁迅与琴姑研究、曹振华的鲁迅与祖父研究、孙郁的鲁迅与章太炎研究、刘家鸣的鲁迅传记研究。鲁迅与艺术研究中,许祖华、崔云伟、许江、陈新年的论述最为突出。钱理群、陈国恩、冯光廉等的鲁迅与教学研究,吴作桥、陈龙的鲁迅与学术研究,周楠本、朱金顺、孙可为的鲁迅史料研究,皆能使人耳目一新。鲁迅研究之研究大放异彩,集中表现为五个专题:日本鲁迅研究之研究,赵京华、孙郁、孙玉石的文章最为引人注目;韩国鲁迅研究之研究;法国鲁迅研究之研究;鲁迅学人自述,朱正自述值得深读;鲁迅研究学人研究,陈漱渝、张梦阳、寇志明、袁良骏、房向东等关于鲁迅学人的阐释皆能予人以新的感受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2009年鲁迅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本年度《呐喊》研究有关的文章,主要集中在《阿Q正传》、《故乡》;《彷徨》研究有关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伤逝》、《祝福》;《野草》研究出现了一个比较明显的回落;鲁迅思想研究主要集中为九个专题:鲁迅与当代中国、鲁迅与启蒙、鲁迅与五四、鲁迅是谁、鲁迅精神的灵魂和核心价值、鲁迅与存在主义、鲁迅与自由主义、鲁迅与地域文化、原鲁迅、鲁迅与张爱玲比较等;鲁迅教学研究也是本年度鲁迅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以关于"当代中学生和鲁迅"的状况调查和关于中学语文教材减少鲁迅作品篇目的讨论最为引人注目;鲁迅与学术研究集中体现为《中国小说史略》的微观和宏观研究;资料研究亦是鲁迅研究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5.
2015年鲁迅研究依然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在平淡从容中出现了诸多热点和亮点。宋剑华、勒新来、刘春勇、高旭东等皆对鲁迅小说发表了极为精彩的看法。汪卫东、彭小燕、朱崇科的《野草》研究均可称得上别具一格。张克、刘春勇的鲁迅杂文研究,文贵良、路杨的鲁迅整体研究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思想研究主要集中为十个专题:鲁迅与五四、鲁迅的精神信仰、鲁迅的精神特质、鲁迅的当代性、鲁迅与革命、鲁迅与政治、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鲁迅与外国文化、鲁迅与东亚、鲁迅与自由主义等,郜元宝、汪卫东、谭桂林、杨义、李春林、王得后、李玮、孙郁、赵京华、张松等的文章皆堪称优异之作。李冬木、潘世圣、张钊贻的史料研究,傅承洲、刘克敌、刘东方的鲁迅与学术研究,皆能予人以新的感受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2014年鲁迅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吴义勤、周南、张克、张全之、杨义等皆对鲁迅小说发表了极为精彩的看法。钱理群的《野草》研究,杨义、宋剑华的《朝花夕拾》研究,魏建的鲁迅杂文研究,谭桂林的鲁迅作品整体研究,均有其新颖独到之处。思想研究主要集中为十个专题:鲁迅与孔子、鲁迅与尼采、鲁迅的个性意识、鲁迅与俄国、鲁迅与苏联、鲁迅的信仰、鲁迅与佛学、鲁迅与汉字改革、鲁迅与民国、鲁迅与东亚等,冯光廉、汪卫东、李冬木、朱德发、孙郁、李春林、谭桂林、张松、刘东方、文贵良、张中良、韩琛等的文章皆堪称优异之作。赵京华的鲁迅与学术研究,杨义的鲁迅与艺术研究,张福贵、谭桂林的鲁迅研究之研究,皆能予人以新的感受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前鲁迅研究出现“鲁迅热”与“吃鲁迅”之争。包括如何认识领袖人物的“鲁迅论”及有关鲁迅“远去”与“永存”、“修理鲁迅”与“捍卫鲁迅”、对鲁迅的“个人理解”与“经典理解”、“鲁迅现象”与“鲁迅资源”等热点问题 ,都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8.
2010年鲁迅研究依然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在平淡从容中出现了诸多热点和亮点。藤井省三、李今、冯光廉皆对鲁迅小说发表了极为精彩的看法。《野草》研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汪卫东的文章堪称力作。鲁迅杂文研究收获颇丰,陈方竞、黄健、陈迪强、王学谦的阐释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思想研究主要集中为十个专题:鲁迅与当代中国、鲁迅与左联、鲁迅与启蒙、鲁迅与五四、鲁迅与现实主义、鲁迅与激进主义、鲁迅与中外文化、鲁迅与存在主义、鲁迅笔下的动物意象、鲁迅的接受研究等,李新宇、阎真、杨义、王锡荣、刘家呜、王晓初、姜振昌、吕周聚、陈汉萍、吴康、靳新来、钱理群等的文章(专著)皆堪称优异之作。鲁迅生平和传记写作研究以周楠本、冯光廉的文章最为突出,且出现了一大批初版和再版的鲁迅传。鲁迅教学研究中张梦阳、冯光廉的论述最为引人注目。赵延年、崔云伟的鲁迅与美术研究,王富仁、贺仲明的鲁迅研究之研究皆能使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9.
崔云伟  刘增人 《东方论坛》2010,(5):97-107,112
2009年鲁迅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本年度《呐喊》研究有关的文章,主要集中在《阿Q正传》、《故乡》;《彷徨》研究有关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伤逝》、《祝福》;《野草》研究出现了一个比较明显的回落;鲁迅思想研究主要集中为九个专题:鲁迅与当代中国、鲁迅与启蒙、鲁迅与五四、鲁迅是谁、鲁迅精神的灵魂和核心价值、鲁迅与存在主义、鲁迅与自由主义、鲁迅与地域文化、原鲁迅、鲁迅与张爱玲比较等;鲁迅教学研究也是本年度鲁迅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以关于“当代中学生和鲁迅”的状况调查和关于中学语文教材减少鲁迅作品篇目的讨论最为引人注目;鲁迅与学术研究集中体现为《中国小说史略》的微观和宏观研究,张杰、刘永良、鲍国华的论述极为精当;资料研究亦是鲁迅研究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0.
鲁迅已经成为一种"精神资源主体",其在当代中国的命运是多舛的。在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和世俗文化思潮对于鲁迅的否定与攻击中,贬抑与抗争成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之于鲁迅的两种态度。鲁迅与张承志、莫言等的精神联系已有精到阐释,陈丹青、吴冠中的鲁迅论则堪称的论。当代中学生之于鲁迅,既有理解与接受,亦有拒斥与隔膜。鲁迅作品退出中学语文教材的论争已经引起鲁研界、教育界的密切关注。当代鲁迅研究之研究既有批判,亦有建设。批判主要表现在对于鲁迅研究者自身、神化鲁迅、世俗化鲁迅、过度阐释鲁迅的批判,建设则主要表现为对于主体性、学术性、现实性原则的强调。  相似文献   

11.
"乡土与人性"是现代文学史现实主义写作传统的基本主题之一,也是鲁迅、韩少功两代作家的共同关注点。从韩少功的自我言说中可以找到其与鲁迅先生在文学思想、创作意识上的联结点;以文本中的叙述者"我"为切入点,从人性的扭曲、迷失等方面结合具体文本阐述"人性观"的基本内涵;辨析"我"身份的隐性所指。从而考察韩少功的"人性观"是对鲁迅"人性观"在承继基础上的变异和发展,进而体会两代作家文化心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陆游诗歌艺术特色浅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游是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诗不仅数量很多,今存近万首,而且在艺术上特色鲜明,成就显著。从体裁形式上说,诸体皆备;从艺术渊源上说,师承多家;从创作风格上说,既有现实主义特征,又有浪漫主义色彩;从语言上说,简练生动,明白平易,自然流畅。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五四”时期较早关注妇女解放问题的作家。他的小说《呐喊》、《彷徨》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 ,体现了他对妇女解放问题的严肃思考。鲁迅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的冷静的审视态度。在小说里 ,他对于受尽侮辱、损害的女性给予深切的同情 ,但从不因同情而涂上理想的色彩 ,而是重在揭示中国女性“不争”的一面 ,直视她们自觉的奴性意识及种种病态行为、心理 ,极力倡扬中国女性应有清醒的反抗意识 ,渴望她们从根深蒂固的封建伦理道理规范的重重束缚中挣脱出来 ,将天性中的“母性”与“妻性”完美结合 ,升华为一种善与美的力量 ,结束病态而又不幸的人生 ,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 ,成为真正的女人。  相似文献   

14.
儒家生态伦理充满着对大自然的伦理关爱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之思。本文从“天人合一”的本体论 ,“赞天地之化育”的价值论和“民胞物与”的义务论三方面阐述了儒家生态伦理的思想 ,以期对当今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从政治、历史和文化的维度研究鲁迅的文学翻译思想及翻译实践可以发现,在1903—1936年间,鲁迅完成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变。具体来说,1903-1926年间,鲁迅在外国文学译介中倾向于“文学革命”;在1927—1936年间,鲁迅的文学翻译观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五四前后的“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转变。成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鲁迅杰出的外国文学译介工作使他不愧为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界之战士”。  相似文献   

16.
从《交泰韵》看吕坤之宫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吕坤的音韵学著作《交泰韵》对宫商的论述,吕坤的宫商观与传统的音韵学观点宫商表音不同,吕书中宫商用来表韵。但是吕坤的改革是不彻底的,有许多与旧韵书的观点夹缠不清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小品兴盛是唐末散文创作的突出现象,但不是惟一现象。皮、陆、罗主要以古文创作见长,不能将其古文都视为小品。三家古文各具艺术特色,不能因为鲁迅说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都是抗争和愤激之谈”,就把罗隐称为晚唐小品文作家中最具“光彩和锋芒”的“第一位”。  相似文献   

18.
鲁迅探索中国社会现代化所建构的文学经典之作,所显示出的重要美学特征有以重估一切的反叛姿态,对非人历史非人现实非人意识的批判达到空前的深广度;文学反题背后潜隐着对人性异化的愤怒反击和合乎人性健全发展的人权呼唤;营造现代型文学艺术的综合智慧.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绍兴生活了他一生的三分之一,不管他是否意识到,在他的意识深处,始终存在着一个越文化“场”。这表现在在鲁迅各种形式的作品中,不时浮现出一种“故乡情结”;鲁迅的精神气质,可用“硬”和“韧”二字概括,而这正是越文化的传统;在鲁迅的思维方式上,也显示了越文化“崇实”和强烈的批判意识的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20.
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相同的喜剧品格,但在鲁迅的小说作品中,却体现着不尽相同的作用.鲁迅身为现代思想巨擘,在精神品格与思想境界等各个方面都呈现着超越性与先进性,因而也就具备了明敏地观察现实、透视人生的卓越思维,能够以个人的优越笔法,对社会作出超越性的看取,从而形成了幽默的行文,并内化为作者个人的标志性语体.而讽刺则被鲁迅推导至作品架构的前台,从三个矢向描述着现代社会的病态和不足,构筑成揭露黑暗的三种批判文本,并促使读者对造就病态的一切主客体原因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