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梯度推进理论与西部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反梯度推进理论是区域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是在总结世界上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反梯度、跨越式发展的实践 ,纠正梯度推进理论的缺陷 ,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中提出 ,并在理论和实践中逐渐被认识和运用。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 ,我们可以应用反梯度推进理论及其思路推进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实现西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广义梯度理论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地区差距扩大化态势、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制度的逻辑演绎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动态过程耦合互动 ,引致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阶段区域开发理论及其战略模式创新的需求。梯度理论与实践的困境、梯度理论与众多区域经济发展理论间的逻辑关联共同引致了创新梯度理论的偏好。广义梯度理论梯度扩展为自然要素、经济、社会、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制度等多维层面 ,揭示了梯度分布间的耦合关系和多元交叉互动机理 ,整合了众多的区域发展理论 ,实现了对梯度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广义梯度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梯度理论与实践的困境 ,梯度理论与众多区域经济发展理论间的逻辑关联共同引致了创新梯度理论的需求。广义梯度理论将梯度扩展至自然要素、经济、社会、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制度等多维层面。在广义梯度的框架体系中 ,任何意义上的梯度既是梯度推移方 ,又是接受梯度推移方 ,梯度推移是多维双向的。广义梯度理论以梯度的多元层面含义、梯度之间的互动关联及其梯度推移的多元交叉互推机理整合了众多区域发展理论 ,揭示了梯度分布间的耦合关系和多元交叉互推机理 ,实现了对梯度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国面积辽阔,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差别大,从而形成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在最近几年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中,“梯度开发理论”成为一种权威理论,已直接影响了我国地区发展的决策。这种理论认为:(1)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国内形成了一种经济、技术力量梯度。沿海地区是第一梯度,即“先进技术梯度”;内地次之,为第二梯度,亦“中间技术梯度”;边远地区是  相似文献   

5.
1.广东省产业梯度转移现状及原因 1.1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含义及其特征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经美国经济学家汤姆森、胡佛等人发展、完善而形成的一套区域经济理论。主要是指产业与技术存在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扩散与转移的趋势,当一个区域产业发展到老年阶段后,  相似文献   

6.
旅游城镇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不容忽视,文章在研究城镇与区域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桂北地区旅游城镇的优势条件,着重对桂北地区旅游城镇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刚刚掀开历史的新篇章 ,具体的做法尚在讨论之中。本文依据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思路———增长极理论 ,分析指出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先从小处 (各个中心城市 )着眼 ,积极培育西部经济的增长极 ,再以梯度开发形式渐进推动整个西部区域的发展 ,从而实现整个中国的经济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运用"梯度理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梯度理论是利用梯度差异,通过非均衡增长来促进经济全面发展的新理论,主要应用于区域经济学中研究生产力的布局.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运用梯度理论特有的运作机理,确定正确的梯度推移顺序,培育经济新的增长极,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可以有效地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促进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宁夏县域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业具有成本低、利润大、投入少、产出多等特点,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作用。近年来,宁夏十分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县域旅游业有了较快发展,但是,各县(市)的旅游开发与自身拥有的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还极不相称。本文在分析宁夏县域旅游资源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宁夏县域旅游业发展并将其培育为县域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丁焕峰 《学术论坛》2001,(3):113-116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县(市)域人口与资源、环境、社会及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问题和我国县(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分析了县(市)域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流动和国家生育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我国中西部开发的思路创新和发展战略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一、对二元城镇体系的基本认识 我国的城镇体系总的来讲,是由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城、镇、乡组成的。但在这一体系中,却表现出明显的二元特点,即城市和乡镇在不同的轨道发展,形成城市和乡镇二元城镇系统。 在城市这一极,包括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演变趋势是由小到大呈台阶式发展。在乡镇这一极包括一般集镇、建制镇和县城。其成长趋势也是呈梯度  相似文献   

12.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等级结构与分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表述了城市群的一般涵义 ,概括了城市群的基本功能 ,分析了关中城市群等级结构的基本特征和城市分工的现状特点 ,提出了关中城市群等级结构调整与城市分工合理化的思路 ,即把西安建设成为关中城市群的产业、产品与技术的原创性开发基地、填补关中城市群的大城市空白、增加中等城市数量、大力发展小城市和城镇 ,形成关中城市群内的经济发达极、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增长带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典型模式对西部地区的适用性研究,分析了"新古典区域均衡增长"理论在西部大开发中不具适用性,"二元经济"理论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适用性和"发展极"理论在西部地区的适用性,探讨了东部模式对西部地区的适用性,从而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西部开发是经济发展的必要补充和逻辑要求,非均衡性发展是为了更高的均衡性发展。梯度发展理论存在着深刻的理论缺陷和负面效应。西部是中国经济“最短”的木板,它的发展更具边际价值。市场不会自然均衡,开发西部是“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15.
川南都市圈建设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川南“都市图”的建设模式,应综合应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增长极理论、发展轴理论和网络发展模式理论,借鉴外资主导经济发展的苏州经济发展模式和本地民营资本主导型的温州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川南区域融合,应结合川南地区实际,建立完善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制定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和产业布局,突出“外向型”经济思路。建设“川南都市圈”,应主动融入成渝,甘当成渝经济区的“二传手”,提升区域综合竞争能力,拓展对滇黔地区的辐射,构建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6.
边缘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概念与特征,边缘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体系包括:协同学、地域分工、梯度推移、区域经济增长、博弈、成长三角、行政区边缘经济和总部经济等理论.边缘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实践体系的特征是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与生产、科技隔绝,是中华民族曾经在一百多年间受尽屈辱的根源,研究桂北的书院和窑址──正如“化验一滴血”自然和历史对桂北是厚爱的。她山青水秀,土地肥厚,气候宜人,自汉唐以降农耕文化日益发展,给社会延续打下了基础。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以私学、官学和书院为代表的文化教育和以陶瓷烧造业为代表的手工业,以“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中西南路”为主干的交通运输业都有相当发展。它们是古代桂北经济构成的重要方面和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本文桂北文化现象研究所界定的全州、兴安、灌阳、资源、龙胜、…  相似文献   

18.
梯度理论及其在我国中部崛起战略实践中的综合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翠兰 《晋阳学刊》2006,33(3):54-57
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梯度理论产生至今,先后经历了静态梯度推移理论、动态梯度推移理论、反梯度推移理论和广义梯度推移理论四个发展阶段的演变。其中,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理论中缺陷的否定和修正,因而,每一个新理论阶段的出现,都使这一理论更趋合理和完善。当前,在“中部崛起”发展战略中,遵循扬长避短的宗旨,综合运用梯度推移理论中的精华,予中部地区以客观、科学的定位,积极培育增长极、大力疏通扩散渠道、有效限制回程效应,并以此为中心,界定地方政府的职责、建立人尽其才机制、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清道修渠,不仅对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的快速提升,而且对我国总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初期,"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被引入国内,国内经济学者运用该理论对我国施行区域经济差异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随后该理论逐步取代了建国后一直沿用的"平衡发展理论",成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思想。本文从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入手,对其在我国的发展与践行进行了整理,最后将京津冀框架下的产业转移旳实施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0.
区域旅游带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黔东南-桂北旅游带整合建设是西部民族内陆地区发展区域旅游的一个连续性、系统性过程.需要在统一规划、资源整合、合作开发产品、市场共建、信息共享上互为作用与合作,形成旅游带整体产业结构,从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