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主客体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规律的深刻根源。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都是建立在社会历史主客体矛盾这一根本线索之上的。研究人类社会发展 ,必须以历史主客体矛盾为基础  相似文献   

2.
宁可 《河北学刊》2004,24(6):145-150
所谓"历史",它包含有三层意思一是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二是对过去的事的记载;三是人的历史认识.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是有所区别的.前者要回答的是客观历史是什么样子,结构如何,运动的规律如何,即对历史内容的认识;而后者则是以历史学或历史科学为对象,概括人们认识客观历史过程中的理论和方法,即要回答的是怎么才能正确地认识和阐明历史.  相似文献   

3.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指社会运动具有规律性 ,历史选择性就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特性。实践 ,从微观上看 ,它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必然性的集合体 ;从宏观上讲 ,人类社会的实践行为往往是“总体的实践” ,也是“改造实践的实践”。实践的特性为历史决定性和历史选择性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在当今社会必须正确把握历史决定性和历史选择性的关系 ,并对其做出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4.
<正> 妇女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作用是指妇女在不同历史阶段中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及其在不同社会形态中所产生的影响和效用.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妇女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作用经历了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周期.它与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再由私有制到共产主义公有制的辩证周期相吻合.如果我们能在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框架中,联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周期性过程,客观地考察妇女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作用,就会对妇女自身历史价值的确定、妇女彻底解放的必然性、妇女的社会作用及其充分发挥,得出更为接近真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价值与历史发展的辩证过程王玉樑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与目的性,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的关系问题,在哲学界一直争议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如果我们从人类的历史活动是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是历史主体的价值活动来看,这些争议就不难解决。历史活动与价值价值是主客体相...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本体论角度 ,运用哲学批判方式阐明主客体关系范畴的历史的生成 ,运用历史思维方法 ,批判历史过程中的物质本体论和社会存在本体论 ,解析实践范畴、主客体关系范畴和历史过程范畴乃是三个不同层次的范畴 ,主张主、客体结构的建构乃是社会历史过程真正的历史开端 ,而主客体关系范畴则是其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7.
张海夫 《理论界》2006,(8):203-204
和平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社会发展战略。世界历史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所必然引起的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有机联系,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必然带来的政治、思想文化上的交往和联系。中国在世界历史的不同历史时期所处的历史方位不一样,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不一样,和平发展战略就是要在中国与世界之间建立良性互动关系,超越大国崛起的旧模式。  相似文献   

8.
李世忠 《南方论刊》2015,(2):99-100,14
客观世界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承认因果关系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考察中国封建社会王朝更迭的历史可知,存在于复杂事象背后的因果联系,正是深刻影响古代社会历史走向的基本因素之一。正确认识存在于社会历史领域的因果关系,对指导人们生活,帮助人们认识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9.
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从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现实性与理想性的辩证思维方式中,形成了历史的运动和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共产主义的构想有机统一的基本逻辑框架。通过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逻辑性和现实必然性的阐述,马克思深化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实践要求,彰显了人在历史中的主体性地位和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马克思提出过、但理论界未作系统研究的历史环境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首先指出,所谓历史环境就是人类社会具体历史条件的总称,并从它的内容、功能及其主体三个方面作了具体的阐述。其次,从历史的角度,简要地勾勒了历史环境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总体发展态势,即从自然的地域历史环境到社会的世界历史环境的演变过程。最后,从历史环境与人类社会主体间的互动关系人手,探讨了历史环境因素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规律的影响,特别是为此而阐发了马克思提出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和世界历史思想的重要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人和自然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是社会同外部自然界的关系,主客体的区分具有绝对的性质。社会历史过程内部的主客体区分具有相对的性质,是一种相互的主客体关系,社会内部的主客体关系本质上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因而,社会历史总体既具有主体性、主观性,又具有客体性、客观性,是主体性与客体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内在统一,主客体矛盾是社会历史过程的本质矛盾,主客观关系是社会历史过程的本质关系。  相似文献   

12.
辩证逻辑是辩证思维的理论形态,又是辩证思维的实际方式。在社会和认识领域,由于主客体关系的交融和不可分割性,人们的思维不可能象主客体截然相分的科学形上逻辑那么单纯,而是充满矛盾的,因此只有辩证逻辑才能真切反映社会发展的本质,把握思维运动的规律,与现实世界达到真正的和谐。今天我们正在力倡改  相似文献   

13.
论历史规律形成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活动与历史规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历史主体与历史活动本身具有层次性和内在制约性;历史活动主体具有物质性;人类活动本身具有主观、客观双重性。  相似文献   

14.
李爱华 《东岳论丛》2012,33(5):96-101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辩证分析.首先,在揭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同时,也深入考察了某些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的特殊性,阐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辨证关系;其次,论述了人类历史发展是世代相继的演化过程,揭示了其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最后,阐明了人类历史不断前进的大趋势,同时也揭示了其发展道路不是平直顺畅的,而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辩证地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思想,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而更好地推进人类历史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对人类主体发展历史过程的考察中,始终以人类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关系为逻辑主线,形成了以人类主体精神为起点、以人类主体现状为落点、以人类主体解放为旨归的具有时序性的历史分期理论生成逻辑。这一生成逻辑内在地包含着马克思在历史分期理论的主体向度认识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主客体颠倒的不合理现象,探求出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内在规律性,为无产阶级革命寻求到科学的理论根据,并为在理论上分析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社会历史必然性提供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万斌  王学川 《学术论坛》2007,30(11):1-5
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具有对立统一关系.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并不等于历史认识的主观性,混淆二者将会导致历史认识领域中的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历史认识论或者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的失误.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不同于本体论范畴的客观性,后者是指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前者则是以本体论的客观性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或者说历史认识与客观历史的能动符合.由于历史认识的主体性的不可避免的介入,使得我们把握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时不得不考虑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对之的影响.一是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及其作用是产生客观历史认识的必要务件.因而追求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并不需要排斥主体性及其作用;二是历史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并不影响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三是在主客体关系中去准确把握历史认识的客观性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7.
社会历史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社会历史规律的主体性是强调人在社会历史规律的生成、发展及实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发挥的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规律主体性的内涵包括:人的需要是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决定和制约着人的需要,两者的矛盾运动促使生产关系和社会交往不断的向前发展,进而推动着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发展与变革;人的需要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核心矛盾;它们共同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元素。社会历史规律的主体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主体人的目的、需要、利益等主体根据支配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二是人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选择性、创造性和超越性。社会历史规律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8.
社会历史批评的核心在于强调文学艺术与社会历史之间的有机联系,随着文艺观念的更新和研究视野的拓展,人们也在赋予社会历史批评以更新、更丰富的阐述和诠释.因而对社会历史批评发展演进的阐析与审视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社会历史批评得以全面发展和深入拓进与文化因素的多方位渗入密切相关,社会历史批评既然注重"社会观点"与"历史观点",它就必然应该包含着"美学观点",这也是不断发展与开放的社会历史批评的走向.  相似文献   

19.
现象学的产生既有客观的现实根源 ,又符合哲学史的一般进程。这一过程的根本特征来自于现象学的自我否定性 (辩证性 ) ,表现为多重性的十分剧烈的“哥白尼式革命”。从 1 8世纪到 1 9世纪是现象学哲学由古典现象学 (或“精神现象学”)经感性哲学 (“新哲学”)到纯粹现象学 (“先验现象学”)的发展过程 ,是现象学自身的历史生成、发展和完成的完整过程。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作为古典形而上学理性精神的完成状和现代哲学诞生的否定性平台 ,倚仗着具有巨大内在生命力的辩证法使得概念现象学得以最终完成 ;费尔巴哈在黑格尔概念现象学的寄生体内进行了现象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哥白尼革命”,将古典现象学带入感性、直观和直觉的广阔天地 ,以否定绝对理性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推动了现象学的发展 ;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则“双重”扬弃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 ,创建起“真正科学”的先验现象学。这多重性的“哥白尼革命”最有力地说明了各个时期的哲学之间的客观联系 ,凸显出现象学产生的辩证性和历史合法性  相似文献   

20.
樊浩 《学术论坛》2007,30(9):1-6
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在经过现象学还原、法哲学分析之后,还需要历史哲学的综合.历史哲学扬弃了现象学与法哲学中意识与意志的抽象性,达到意识-意志的"精神"复归与历史现实性.历史哲学是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辩证复归.历史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在历史哲学中同一,伦理精神是道德哲学形态的民族精神,二者同一的基础是"精神-伦理-民族"的概念贯通.民族是伦理的实体,伦理是民族的精神.历史哲学的本质和方法论实质是"哲学的历史"."哲学的历史"是民族精神、伦理精神"永远的现实性"的历史,是民族精神、伦理精神自我运动、辩证发展的历史.道德形而上学的历史哲学应当以民族精神或作为伦理实体的民族精神为研究对象."人文力"是道德形而上学的法哲学分析向历史哲学综合转换的概念中介和概念过渡,它是"冲动力"和"冲动的合理体系"的历史-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