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国外产业转移理论中,韦伯在古典区位理论中,认为集聚因子是使得工业部门改变由运费和劳动力费用指向所确定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偏移和集聚的关键因素.克鲁格曼则在新经济地理理论中将报酬递增与路径依赖界定为促进产业空间集聚的决定性因素.刘易斯模型深入探讨了发展中国家主要产业部门运动的规律,认为现代部门的扩张可以使传统部门受益.费景汉—拉尼斯模型认为农业对工业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向工业部门转移其所需的劳动力,而且还向工业部门转移农业剩余.在国内,从事产业转移研究的学者们认同产业转移是产业的空间移动或空间迁移现象,主要包括产品市场扩张论和生产要素扩张论.综合比较来看,这些理论都有其内在的理论精华和研究重点,能够为中国承接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所运用.  相似文献   

2.
<正>2010年10月18至19日,由中国史学会、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山东大学、上海大学共同主办的"义和团运动11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山东大学举行。来自德、英、俄、美、日、澳等国及中国台湾和大陆的90多位学者围绕"义和团运动:中国与世界"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论文集近日将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现将与会学者的主要  相似文献   

3.
对刘宋文学现代意义的研究肇端于20世纪前后,由于文学界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发轫、发展,学者对刘宋文学的关注由诗文扩展到小说等多种文体,由文人作品转向民间作品等多个层面。其后关注研究的学者增多,至21世纪前后,研究达到了高潮。刘宋文学研究的特点体现在,文献的蒐集与文学研究互相推动,形成了刘宋文学研究的繁荣;研究不均衡,就作家而言,选题过于集中在重点作家、作品,对次要作家关注不够,而就文体而言,刘宋作家及诗文、小说作品现存较多,现有研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存在相当大的研究空间;尚无学者对刘宋文学进行整体的把握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道德与艺术的交融表现了中国古典伦理学和古典美学的一大特质。这一特质通过美善同源、生活乐趣与美学趣味、艺与德的相合相养关系等表现出来。其基本观念是,从人的整体上考察,道德上的善与艺术上的美都同出于人的总体生活,是一体同源的。这一理论倾向对于现代人由古典美学、伦理学向当代个体化审美的转型,建立道德性与艺术性兼具的个人生存样式,消解存在于道德、艺术与个人日常生活间的界限,消弭崇高道德、高雅艺术与普通大众之间存在的鸿沟,提供了可靠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5.
14到16世纪发端于意大利,进而波及全欧的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新文化的诞生。这种新文化是以复兴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面貌出现的。在当时,研究古典世界的历史与作品蔚为风尚,从而结近现代西方古典史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成为古典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一、古典著作的搜集、出版与传播搜集、校勘与整理、出版古典著作的工作主要是由意大利人文主义者进行的。早期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大多喜好此道,首开风气者为彼德拉克。他利用自己在西欧各著名城市游览的机会,不惜金钱,四处搜集、购买古典作家的作品,有时亲自动手抄录…  相似文献   

6.
鸟类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译者在英译时应该把它与诗人的情感、诗词的主旨联系在一起,把它作为文化语境的一部分进行分析。从文化的视角讨论鸟类意象在古典诗词作品中的英译策略,有助于向目的语读者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近些年来学者研究的热点,其研究由借鉴西方文化思想,转入对马克思主义原文本的再次解读,再转入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本位向人本位过渡的多重转折——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大众化的现实转向。学界逐渐摒弃了以文本互译来追溯和印证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的渊源关系的方式,转而直接运用德国古典哲学把握问题来展开哲学思维的路径对马克思哲学进行重新思考和阐释。这种转向再次深化和重构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其中,这种转向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模式,即通过康德来阅读马克思的方式来决定马克思主义向人本位的转向趋势,重塑大众化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对德、日、英等国侵权法中侵权死亡赔偿的范围和数额进行了比较研究,然后根据研究结果重新审视了我国法律中侵权死亡赔偿的相关规定,并提出了完善建议.我国侵权死亡赔偿中的死亡赔偿金性质应为死者近亲属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而赔偿数额可由法律直接确定具体数额或划定一定的范围.  相似文献   

9.
杨继兴在《长篇历史小说传统形式的突破》(《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李劼人长篇历史小说的独创性在于:“历史观念的进步导致了创作模式的革新,而新的模式使作家摆脱了古典历史小说作家单纯从上层统治集团和显赫历史人物活动中理解、把握历史的孤立性、狭窄性、片面性,达到了对历史生活更广阔、立体、深刻的表现。这些变化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是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的一次空前的解放,标志着这一叙事文学的特殊种类由古典形态向  相似文献   

10.
海外华人学者在中西文化交融、中西比较诗学语境下对中国文论、中国诗学、中国美学的阐释与研究,是一个极富学术价值和文化战略意义的课题.这一研究,不仅开启了一扇研究中国古典文论、中国古典美学的“南风窗”,为目前的文论研究吹进一阵清新的海外之风,而且对我们所热议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中国古典美学的当代参与,提供有了力的经验和启示,有助于我们找到中国文论的源头活水和文化本位.  相似文献   

11.
章媛 《学术界》2012,(6):104-116,285
《道德经》中“德”的范畴仅次于“道”,然而业界对其英译问题的研究却几乎未见.本文首先对老子之“德”的涵义进行梳理,再通过英译本中宗教类、哲理类、语文类和演义类典型译者对“德”的关键句的翻译比较,以及译者选词译“德”的心理历程的分析,得出译者因文化背景、历史根源、认知差异等原因,造成了他们对“德”的译解只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体会“德”的内涵,只能触及到老子思想内涵的某个方面,其不准确性与不完整性,甚至失误与谬误,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2.
莱布尼茨是德国哲学、科学之父 ,是个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生前留下各种手稿五万五千多件 ,书信一万五千余封。 1997年 10月德意志研究联合会、柏林理工大学发起召开“莱布尼茨与中国”研讨会 ,有 3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与会 ,会后以德、英、中文出版了论文集 ,中文版书名是《莱布尼茨与中国———〈中国近事〉发表 30 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由科学出版社 2 0 0 2年 2月出版 ,李文潮、H·波塞尔编。 2 0 0 1年 9月 ,由国际莱布尼茨学会、柏林理工大学和柏林 -勃兰登堡科学院联合召开第七届莱布尼茨国际学术会议 ,来自 30多个国…  相似文献   

13.
论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古代作家。一千多年来,他的诗歌不仅在我国广泛流传,而且被转译为朝、日、英、德、俄等多种文字,成为世界人民共同据有的精神财富。解放以后,在毛泽东思想照耀下,杜甫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文化大革命中,学术界排除了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使杜甫研究又有了新  相似文献   

14.
个体性:先秦思想界对“德”之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作为先秦时期文化和伦理的象征,在字源和义理方面很早就引起了学者的兴趣.学者们对"德"的字源学分析和文献整理,揭示了"德"的生活意义和伦理内涵,分疏出德所经历的由氏族集团走向个体、由生活走向道德、由行为走向内心的变化历程.先贤给出了"德"范畴的词源发展、基本涵义和历史文化背景,但没有从义理的角度论证"德"作为个体的属性品格、精神定势、心性结构等,"德"所具有的义理内涵并没有得到开掘.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论证德所具有的中性色彩和非伦理意义,揭示"德"作为个体的属性和规定,表征个体的全部和整体,显示个体和他者的分离和分化及由此而来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对产业转移现象的研究比较早,理论研究较为丰富,值得学习借鉴的也比较多,本文首先从产业视角、企业视角以及国家视角这三方面对国外比较重要的几个产业转移理论进行了综述。国内学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针对具体的产业转移现象进行的,本文从产业转移动因、模式、效应以及应对产业转移的策略选择这四个方面对国内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兴起。20多年来,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就整体成果而言,对文学现象以及不同国家、地区的华文文学,特别是海外著名的华文作家作品乃至流派的各种比较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对海外诗学家的研究却相对不足。目前,学界对国内为人所知的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等海外华人诗学家的研究不太多,因此,对他们的理论、批评等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现象进行研究,总结其经验,对比较诗学、中西文学及文论的研究等都有积极的意义。加拿大籍华人女学者叶嘉莹是国际知名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  相似文献   

17.
由新疆吐鲁番学学会、新疆吐鲁番地区文物局联合主办的“吐鲁番学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8月26日至28日在吐鲁番市召开。这次研讨会共有来自美、英、德、意、日、俄等8个国家的151名中外专家和学者参加,有72位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的学术发言。自治区社科联党组书记杨乃初、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韩子勇等领导参加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8.
乐黛云,文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1931年生于贵阳。194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2年毕业留校任教,师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泰斗王瑶先生。1981年赴美,先后在哈佛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大学从事学术研究三年,并游学英、法、德、意等国,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荣誉文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著有《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英文版)、《面向风暴》(英、德、日文版);主编《独角兽与龙》、《世界诗学大辞典》、《中西比较…  相似文献   

19.
地方社科院资料室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科学研究的需要。工作重点应由文献收藏管理向资料研究开发转移,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移,由封闭型模式向开放型模式转移,实现资料室工作手段的现代化和工作人员队伍的优化。  相似文献   

20.
从区域研究到区域比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史研究正在向区域研究的纵深发展.为实现整体史的研究目标,学者们一方面注重区域与国家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则注意区域间的互动,由区域研究走向区域比较研究.新近召开的"比较视野下的地域社会研究--徽州与江南的文化认同与地方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就史学界关注的区域比较的理论和实践、江南区域的文化认同与经济发展、区域文献资料的开拓和利用等学术前沿问题,作了介绍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