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与发展》肖寒山东文艺出版社最近推出石兴泽新著《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与发展》,这无疑是值得注意的事。顾名思义,这是研究老舍文学思想的书。老舍不仅是著名作家,也是颇有影响的理论象,然而作为理论家的老舍,还未被充分重视,还没有全面系统深...  相似文献   

2.
老舍《正红旗下》新论刘明1962年,老舍创作《正红旗下》,这是继《无名高地有了名》之后,老舍建国后创作的第二部小说。真正的杰作,即使残简断篇也会放射出不尽的艺术光辉,现在的《正红旗下》是一部鸿篇巨制的开始,只有十一章,八万余字,但已经显示出很高的艺术...  相似文献   

3.
徐红 《理论界》2013,(5):136-138
鲁迅、老舍两位伟大的现代作家,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与他们积淀在内心的“父亲情结”密不可分,“父亲情结”贯穿他们的一生。鲁迅经历了缺失父爱,寻找父爱,为父亲向腐朽的父权制复仇,重构现代父子平等之爱这一过程,鲁迅寻找父爱的过程与他“立人”的思想一脉相承;老舍幼年失去父亲,但老舍有父爱的替代与补偿,父亲的伟大人格像一棵参天大树生长在他心里。深深地影响着老舍的一生。  相似文献   

4.
老舍思想理论和创作追求广受社会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时代不同,社会主义文学思潮的内涵和外延不同,对老舍的影响也不相同,大体经历了1930年代的保持距离、40年代的有所接近、50年代全面皈依这一曲折过程。他有所保留却经受影响,接近但有所拒绝,皈依也有反弹和自守。其间的关系复杂而值得梳理。  相似文献   

5.
<正> 作为小说家、戏剧家的老舍,这是尽人皆知的;但若说在现代诗人的行列中也应当有老舍的位置,恐怕不少人就感到生疏了。事实是,老舍不但小说、戏剧、小品文写得好、多,诗歌数量也不少,而且自成一格。老舍夫人胡絜青在给老舍编的一本旧体诗选中说:“老舍爱诗,也爱写诗”,“他写新诗,也写旧体诗”。老舍是中国新诗坛上一位优秀诗人! 老舍一生写了多少诗篇,目前还很难做出确切统计。他在一九三四年出过一本《老舍幽默诗文选》,收入讽刺诗十首;一九四二年出版过长诗《剑北篇》;再就是一九八○年胡絜  相似文献   

6.
老舍研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是一个成果卓著的领域。人们已经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法对于老舍及其著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在许多人看来,这个领域再出现新的重要成果是比较困难的。然而满族学者关纪新先生的专著《老舍评传》(重庆出版社1998年10月版)以崭新的视角、独到的学术眼光,再一次显示了老舍研究的新高度。作者在思索十载之后,终于在老舍诞辰100周年之前,将这一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又有很强可读性的厚礼奉献于“精神不死无难夺”的一代伟人老舍面前,奉献于关心老舍、热爱老舍的读者面前。“从观察少数民族作…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个成熟的作家,一般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老舍突出艺术特色之一是幽默。而老舍的幽默,又绝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幽默,正象每种花都有自己的颜色和芳香一样。比如,鲁迅的幽默,犀利、深沉;钱钟书的幽默,温文、儒雅;张天翼的幽默、冷漠、无情。那么,老舍的幽默特色是什么呢?一、幽默的悲剧性“真正杰出的幽默家的笑声中,永远可以听到忧郁与严肃的声调”①。老舍正是这样一位幽默作家。读者从老舍作品的“笑声中”,可以听到“忧郁与严肃的声调”。换言之,寓悲于喜,在喜剧的形式里,蕴含着悲剧的内容,即是老舍的幽默特色…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汇编出版的多种老舍生活和创作的自述,不仅为老舍研究提供不可或缺的资料,而其本身也是老舍著作的组成部分,是纪实文学的瑰宝。读老舍生活和创作的自述,会油然而生一种敬意,感到其中有难以用言词表述的精神境界,姑且借用“风骨”这一古已有之而且富有中国色彩的词加以概括。“风骨”一词各类词书诠释不尽相同,但大都指人的品格、文的境界而言。本文主要是读老舍生活和创作的自述(以下简称“自述”)所得的印象、产生的随想。  相似文献   

9.
冰心的《最后的安息》与老舍的《柳家大院》两篇作品比较,从结构、语言、人物形象塑造和反映社会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看,冰心虽然文笔清新细腻和温柔,但犹如山涧小溪,显得清浅;而老舍文笔所反映的内容,就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犹如水源丰富的河流。但溪水代替不了河流,河流又不能取代溪水,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0.
英语世界老舍研究同老舍作品在海外的译介、传播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有“变异”性质。“变异学”视野下的英语世界老舍研究不可忽视研究队伍分层,其中,汉学家的系统理论建构和新颖视角有助于突破难题。由于老舍研究“他国化”利弊共存,因此,应坚持贯彻“双向阐发”,实现学术对话和视界融合,促进老舍研究在碰撞、沟通中走上世界化之路。  相似文献   

11.
刘中顼 《船山学刊》2005,(1):129-131
本文通过对老舍戏剧理论与戏剧创作的分析,论述了老舍对我国古代传统戏曲在戏剧观念、戏剧结构、戏剧艺术和戏剧语言等多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老舍,这个说不尽的话题,自八十年代以来成为各方人士及国内外专家学者注目的焦点人物之一。青年学者石兴泽教授的专著《老舍研究:六十五年沧桑路》,为老舍研究又增添了新篇章。就目前老舍研究的水平线看,应当说已临近了时代的大平台,方方面面的问题差不多都提到了论...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老舍在1918至1923年的活动 有关老舍早期活动的史料,目前被人们认为比较可靠的,是近年来出版的《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香港三联书店版,胡粲青编,1950年)、《老舍写作生涯》(百花文艺出版社版,1981年)等书中收编的自述文章。但这些文章比较零碎,而对于“传记”所要求的,比如时间、具体活动等史实资料,又缺乏系统性、准确性和连续性,因此仍不能满足读者需要。  相似文献   

14.
在 2 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 ,建国前后曾经有过两次创作高潮的作家 ,老舍大概算是唯一的一位。新时期老舍的创作情况较为特殊 ,一方面他能紧跟时代 ,另一方面 ,他又难以忘记过去的生活经历 ,毕竟好的创作需要真情实感。他试图调和二者 ,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深深地困扰着这位老作家。本文试图对建国后影响老舍创作和命运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和梳理。  相似文献   

15.
老舍:在批评的航线上前进与沉没石兴泽从1929年2月朱自清发表《〈老张的哲学〉与〈赵子曰〉》①到六十年代中期老舍生命终结,文学批评始终影响着老舍的创作。文学批评总是具有社会批评的性质,时代不同,批评的标准、侧重、指向不同,对老舍创作道路发展演变所起的...  相似文献   

16.
老舍作为小说家,众人皆知.他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长篇小说蜚声海内外;老舍作为剧作家.有Q皆碑,他的《茶馆》等剧本誉满全球。然而,如果把老舍说成是一位诗人,那就不一定为广大读者所熟悉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就其主要原因来看,恐怕是由于老舍一生中所创作的小说和剧本影响太大了,以至于掩盖了他诗歌创作的光辉。正如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所说的:“他的诗名,多少为他的小说和戏剧所掩盖了。”下实际上,老舍作为一位诗人是当之无愧的。他在一生的文学生涯中,除去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剧本、散文以及曲艺作…  相似文献   

17.
第六次全国老舍学术讨论会综述许正林1994年7月20日至26日,由中国老舍研究会和吉林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六次全国老舍学术讨论会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北国绿城长春召开。老舍夫人胡絮青、中国老舍研究会长吴祖光、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等近80位国内及日本的专家...  相似文献   

18.
1961年7月29日至9月23日,中央组织一批有影响的作家艺术家(包括老舍)参观访问内蒙古。历时两月,行程万里,足迹踏遍大半个内蒙古,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作品。对于老舍研究,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牛马自喻作为贯穿老舍作家生涯的事件与意义的统一体,在老舍的文学话语系统中不仅具有回答作家在官员、教员等职业演进关系中的意义所在,更有着回答生存需求解决与作家职业价值形成的思想蕴含。山东时期的老舍身处不能自主的商业兼职写作环境,兼职作家于老舍而言是与牲畜拉车等同的劳力工作,通过将劳苦身体经验转化为“风格即人”或“风格即驴”的“幽默”文学态度,以动物性自嘲人性成为老舍此时的职业适应策略。抗战时期拒绝教书从政的老舍试图依托“文协”建立社会层面的战时作家职业伦理,但抗战初期的文化应激性与抗战的持久性使老舍陷入了职业伦理绝境,“牛”的生存面目成为老舍的职业生命诉求的表征。老舍之为“文牛”的职业作家志趣,显示出现代中国职业作家的主体性内涵及其限度,厘清这一问题对于重新认识新文学职业作家之于现代中国社会的身份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二马》看英国文化对老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马》是老舍唯一的一部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将中国国民置于英国文化环境中去表现的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 ,我们可以看到 :英国文化是老舍批判国民弱点、建构思想人格的价值准则 ,也是他作品幽默风格的重要源头。但由于生活经历等的影响 ,老舍与徐志摩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不同的是 ,他更注意吸收英国文化中务实肯干、追求知识与文化、保护弱者的一面 ,而对自由、浪漫、爱等个人主义文化观念未加吸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