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别离诗是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离别家园外出谋生或游处的人生活动使别离诗的形式和内容非常丰富。本文研究了唐代别离诗中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认为柳、酒、月、水四种藉以表现别离主题的最常见的意象,是离别诗创作的四大要素。  相似文献   

2.
“别离”历来是文人雅士所不断吟咏的主题之一,而《古诗十九首》的出现也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这一主题的思想文化内涵.故以《古诗十九首》为例,揭示其在“别离”主题的内蕴流变过程中的史学——美学价值,进而借助对《古诗十九首》的解析来阐释“别离”背后的文人的普遍精神症候.基于此,来揭示“别离”视域下《古诗十九首》的诗性隐喻空间.  相似文献   

3.
月是故乡明     
吴敏朝 《今日南国》2009,(21):43-43
“月是故乡明”。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一个月亮,每一个人,对自己故乡的月亮都有一份深深的、浓浓的、扯不断的情感牵系。  相似文献   

4.
秋蕊香     
一池苑清阴欲就,还傍送春时候,眼中人去欢难偶,谁共一杯芳酒。朱栏碧砌皆如旧,记携手,有情不管别离久,情在相逢终有。此为别离之作。上片写庭院池塘清荫渐浓,临近暮春时节,春去了,心上人儿也离去了,过去的欢情难再相续。从此与谁共饮一杯美酒呢?“清阴”:清荫,树荫。“欲就”:即渐密,渐浓。“芳酒”:美酒。前两句借景铺垫别后孤独愁怨之情,渲染情绪。后两句从写景转移到写人,由写人进到写伤情。下片写雕栏玉砌依旧富丽堂皇,然人儿已离去。记得曾经携手之地,如今睹物伤情。然而两情若果真心实意,则不必计较别离的久长,…  相似文献   

5.
"男子作闺音"是宋词中一种独特的创作现象。两宋众多词人中,程垓乃男子作闺音之典型,他的词集名《书舟词》,其中闺情词有20多首。程垓以女子口吻为代言体作闺情词,用曲折婉转的方式反映自己与故乡以及与意中人的双重别离,间接自我抒情,题情合体。然而他在闺情词创作中仍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男性主体意识,以男性化视角来想象伊人,这使得词中女主人公形象略显人情不足。  相似文献   

6.
她摆的不过是一个分手的姿态,她想要他说别离开我。可他却说,我能给你的,只有身体和爱,我们做情人吧!  相似文献   

7.
忘不了,忘不了故乡那一轮明月,如明镜一般,照亮了我阴疆黑暗的心灵天空;忘不了,忘不了故乡那一泓清泉,如母汁一般,滋润了我干渴荒芜的心田;忘不了,忘不了故乡那一承血脉,如脐带一般,记录着我作为华夏子孙的深情;忘不了,忘不了故乡的一草一树,忘不了故乡的乡音乡情,忘不了……  相似文献   

8.
在诗歌<别离辞·莫伤悲>中,约翰·邓恩进行了别离与情爱的哲学思辨,由此说明情侣间应该把他们的别离看成只是躯体上的离别,而非精神上的分离.精神爱情之美是本诗的思想感情线索,贯穿着全诗的语言表述和信息传送,也决定了全诗的主题思想和整体美感.  相似文献   

9.
阿伟 《社区》2013,(15):56-57
我一直认为,对槐花的热爱是缘于它满含故乡的味道。年轻时我拼命她想要离开故乡,那时感觉故乡是那么粗俗,似乎只有电影里才是美好的。然而,在离开故乡多年之后,才发现自己最喜爱的竟然还是故乡。无论是故乡充满牲畜的气息,还是围在村舍四周的草木,凡是我曾经十分厌恶的东西现在都变得格外美好。  相似文献   

10.
[导语] 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你曾在那里呱呱落地,跟妈妈牙牙学语,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感受过初次的激动,结识了最初的朋友,启迪了智慧之窗……故乡就是你的母亲,她教过你,呵护过你,可以说是你的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情感,它是人的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那块地域,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寄托。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处,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有时指的是同一个意思;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自梁启超尊奉《今别离》为黄遵宪诗歌中的名篇、以旧风格写新理想的典范以来,《今别离》一直受到晚清民国多家诗话的赞评,时人争相模仿或者续作。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以《杂感》和《山歌》等诗作成就奉黄遵宪为白话文的先驱,却不满《今别离》没有做到"我手写我口"而给予差评。而后的文学史著大多因袭胡适的观点,《今别离》淡出黄诗名篇的榜单。从《今别离》在诗坛地位的抑扬降升,可以窥见晚清民国文学观念转变之一斑。  相似文献   

12.
统编中师语文《阅读和写作》第一册《再别康桥》一诗的课后练习和教参,讲诗人在再别康桥时,“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只是吹奏起‘别离的笙箫’”。依据是什么?据其分析看,他们的依据是诗中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而同套教材第二册“基础知识”,又把此句作为“比喻”例句。孰是孰非?师从于谁?学生常有发问。 为此,我们不妨再看看《再别康桥》。 康桥,是诗人徐志摩“难得的知己”,“精神依恋之乡”,与之作别,难免回味与之在一起的生活,倾诉  相似文献   

13.
《故乡》是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呐喊》中的篇目,是一篇脍炙人口之作,百读不厌。小说中那“深蓝的天空”和“金黄的圆月”,“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和“皮毛是油一般的滑”的猹,还有那“细脚伶仃的圆规”和“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等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鲜明的印象能从小说中凸现出来,正是因为《故乡》在艺术手法上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这就是对比的运用。 对比在文中好似一面镜子,照出故乡的面目,照出故乡人的形象。《故乡》全文突出一个“变”,故乡在变,故乡的人也在变。这“变”使故乡的过去与现在、人物的过去与…  相似文献   

14.
何之 《老友》2011,(12):48-49
当时钟的分针和时针交迭在2011年元月31日12时刻度上,我结束了在《老友》杂志编辑部的全部工作——审稿、编辑、校对……这一刻,也同时完成了我由这份刊物的编者。到这份刊物的读者的身份转换。先哲们总是慨叹“人生最苦是别离”。然而在我。或许因为经历了太多死别生离、悲欢聚散,这次别离只是人生舞台上反复演示过的一次情节再现而不再苍凉伤感:或许因为自己已经感到没有能力和精力做好这份随时都要接受读者评鉴的工作。此刻选择离去正恰当其时而没有失落和惆怅。倒是卸下了肩头重负。  相似文献   

15.
“大城市”与“故乡”是作家写作的永恒主题。故乡不仅是我们生长的地方,更是精神的栖息地与安乐窝。离开故乡后,人们心中总在某处思念,这份思念寄托的是对过去生活的认同和情怀。但当人们从大城市再回到故乡,又往往发现故乡的氛围早已无法接纳异化后的“乡民”。本文试图从“故乡”的角度分析漱石代表作《心》中主人公“先生”自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宋迎军 《中华魂》2013,(24):54-55
中国是瓷的故乡,而钧瓷是中国瓷林的一支奇葩。因“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自然窑变著称于世,被誉为国之瑰宝。钧瓷的故乡——河南省禹州市神后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夏都、钧都、药都之称。  相似文献   

17.
友人从故乡来,给我带回一包在故乡原野里采的干花。在岁月的风尘中缩水的干花,像一位暮年的美人,尽管花容失尽,但气魄依旧。铮铮花枝如同一双干瘦的手臂,把故乡紧紧握在手中,高过我的头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故乡行     
周利平 《老友》2011,(10):15-15
我记忆中的故乡,还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末:黄土和石灰夯打成的简易平房、尘土飞扬的道路、吃番薯粥穿土布衫的父老乡亲……即便如此,我依然眷恋着它——永新县埠前镇三门村。去年秋天,我回了一趟故乡,屈指一算,离上次告别故乡去省城读书,已过去25年了。在这25年里,故乡的变化可真大啊!  相似文献   

19.
落雨清心     
总觉得保定的雨来得特别轻,特别静,微微一阵,波澜不惊,不像江南的雨那么缠绵多情。它来的时候会给人一种恬淡的惊喜,要走的时候却从不拖延,但不管它什么时候走,我心底难免觉得有些仓促,或许是因为我对它那种体贴的温润怀有一种感激与怀念的心情。在它的点染下,连别离的情愫都会变得很淡很淡,仿佛在告诉我:别离也带有回归的意味,只不过是我们观望点是近是远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西藏,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我对那里的一切一无所知,但不知是怎样的一种力量。让我心生向往,刚好出现一个绝好的机会,我便不顾一切地朝那里奔去,我总觉得,心在哪里,人就应该在哪里,北京。是我的故乡,西藏,是我的第二故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