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经济转型中的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感性选择和理性选择是经济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两种选择行为方式。感性选择在中国社会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久远的历史根源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 ,理性选择行为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但是 ,理性选择必须通过感性选择才能发挥实际作用 ,应当探索两者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的机制 ,实现理性选择的感性化和感性选择的理性化。  相似文献   

2.
韦岚 《南方论刊》2012,(5):8-11
探索何为"社会转型"是对于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研究的集中概括,根据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搜索,目前对社会转型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社会转型的内涵探讨和分析框架上,而映现对象关系的"社会转型"意蕴和作为研究背景的"社会转型"时段是研究成果中需引起关注的两个重要方面。剖析社会转型,重视现有理论成果,避免对社会转型这一关键词不加讨论地使用,将有助于审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的发展及其所处的现实历史阶段,决定了其在现实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必然选择:现时代的中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权威政府。这一选择具有客观必然性,它是我国所具有的历史特点、对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和社会转型中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同时在当代中国,加强党的建设、净化政治权力是建立我国政府权威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在政府治道变革条件下的公共政策实践基础上概括出来的西方非线性的政策过程理论,在满足一定条件后是能够用来解释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战略选择和变迁的。但是由于中国社会转型的性质和特殊性,西方非线性的政策过程理论对中国社会转型的战略选择和变迁的解释又是极其有限的。运用西方非线性政策过程理论和工具解释中国转型社会中的战略选择和变迁的意义在于,通过增加中国非常态社会的丰富多彩的政策实践,使非线性的政策过程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转型”的思想是西方社会功能结构学派现代化理论的经典思想。社会转型概念在我国理论学术界被相当普遍地使用 ,已成为描述和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的重要理论之一 ,也成为理论界研究中国社会的热点及重点问题的表达方式。但由于各自研究的领域、范围及对象的差异 ,使“社会转型”这一概念仍然存有争议。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科学 ,应该在更高层次上揭示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特征、动力及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摩擦和冲突 ,提出解决这些矛盾问题的方法及途径 ,也就是提出中国社会转型的哲学理论 ,为中国社会顺利转型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这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理论工程 ,需要研究再研究。本文仅从哲学的视角就社会转型概念的界定 ,社会转型的内涵、主体、特征、动力及我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 ,谈以下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实证资料深入分析了社会转型过程中就业机会性别不平等的变化模式,认为社会转型具有多重纬度,快速的市场转型使得就业机会性别不平等问题明显化,就业机会性别不平等是市场转型与不平等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对已有的研究模式进行反思,认为在认识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不应刻意追求"统一"模式,而应该致力于贴近具有多重纬度的真实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7.
一段时间以来,“程序正义”作为法哲学研究领域中一个富有活力的理论分支引起了人们普遍关注,许多学者把程序正义研究视为推动法学走向现实生活,让法学积极参与中国社会转型、促进中国法治社会建构、发展与完善的最直接、最可行的途径之一,并为此做出了切实的努力。随着中国社会转型进入越来越关键的阶段,程序正义研究理应成为一个深具潜力的研究领域,起到为中国法治社会发展提供“思想力”的作用。为此,对一些最基本的、前提性的问题进行反思与追问仍是十分必要的。在我们看来,在程序正义研究中,有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始终处于悬而未决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理论的总体背景 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社会转型,是世界后发展国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它引发了关于转型模式的激烈争论.这场争论带来的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在中国转型模式得到总结和承认之前的"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①,转变为"北京共识"(Beijing Consensus)②或者"后华盛顿共识".  相似文献   

9.
社会的整体进步往往在重大转折与变革中获得加速度,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后半叶推动的中国社会变迁,开辟出了一个新的时代并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转型中从革命党到执政党思维与举措的除旧布新,是中国共产党适应中国21世纪新的历史情况和历史要求做出的重大选择与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推进,有关社会转型的理论研究也逐渐深入,学界对社会转型的不同界说表明各种观点在争论交锋。从历史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中也能看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转型进行了探索性的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也蕴涵着有关转型理论的方法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一社会价值选择问题 ,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社会转型是社会价值选择问题的生成基础。目前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 ,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总的方向、内在本质和根本制度的前提下 ,使中国社会本身的表现形式、存在类型和实质内容实现全面变革和根本转变 ;正是这种全面变革和根本转变 ,构成社会价值选择问题的生成条件和现实基础。转型时期的社会价值选择 ,面临着各种难题和种种困境。其主要表现是 :新旧价值观念交织并存 ;各种价值追求相互冲突 ;社会理想信念发生危机 ;社会价值理论准备不足。这些难题和困境 ,表明了社会价值选择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冲突及其调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光章 《学术探索》2003,(10):56-58
社会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转变,造成了激烈的价值矛盾与价值冲突。在社会转型时期培育人文精神是调适价值观念冲突的有效武器。  相似文献   

13.
理性选择理论的形式缺失与感性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少杰 《学术论坛》2006,(3):123-128
人的选择行为不仅可以由理性思维支配,而且也可以由感性意识支配,并且后者有更基础的支配作用。韦伯强调了从意识形式上评价选择行为的合理性;西蒙在韦伯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性选择的条件限制问题,并建立了有限的过程理性理论,进一步明确了从意识形式研究理性选择的必要性与意义。但是韦伯和西蒙都忽视了选择行为中的感性意识形式,因而他们对选择行为的分析都具有片面性。凡勃伦和波兰尼等人论述了经济行为中的感性意识及其重要作用,为研究感性意识支配的感性选择行为做出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是中国社会建设的历史大背景,从社会转型的视角研究城乡二元结构是社会结构理论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转型期中国城乡结构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城乡差距愈加明显和城乡分割开始弹性化,通过对两大特征的描述和成因的探究,其转型应该从人力资源市场、社会保障体系、教育、转移支付以及户籍制度改革五个方面入手,促进中国城乡结构由“二元”走向“一元”。  相似文献   

15.
在网络社会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而表现出理性化趋势的同时,还应当看到其中蕴含着另一种数字技术无法分析的感性化趋势。关注具体的表象化思维、彰显差异的符号化追求和延续传统的网络化群体,是网络社会感性化趋势的明显表现。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在几千年的感性教化下,形成了稳定的感性秩序的熟悉社会。传统社会的感性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其稳定的惯性和广阔的包容性,在网络社会中发生了扩展和融合。相关研究应当注意对网络社会发展变化的感性分析,以避免单纯理性分析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厘清个人行为和社会规范两者的关系,从中国广大民众的行为方式的感性选择特征出发,倡导正式法和非正式法二者的相互协调,旨在以个人行为选择方式的研究视角。探寻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道路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厘清个人行为和社会规范两者的关系,从中国广大民众的行为方式的感性选择特征出发,倡导正式法和非正式法二者的相互协调,旨在以个人行为选择方式的研究视角,探寻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道路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英、法农村社会转型为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提供了借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转型以沿海地区土地资源利用型的农村工业化为主导.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新的农村社会转型模式将取代原有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我选择"问题和挑战"作为讨论的切入点,提出一个观察。从政治社会学角度看,过去30年的社会转型中,中国社会关系方面发生的重要变化,不是在私人关系领域,而是在公共关系领域。私人关系虽然也有变化,但差异和从前相比不具"根本性",而公共关系则发生了较为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是我国传统社会走向近代社会的发韧期。传统向近代的社会转型表现在社会层面上是商业活动的繁荣和兴盛,商人地位的提高和社会生活的扩张,是农业文明走向工商文明,在价值层面上则体现为个人地位的上升,人的感性欲望的张扬。这一历史进程在明清通俗化文学潮流中有着生动的反映,《金瓶梅》即是其中一个非常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