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前,我国东部地区产业优势明显,中部地区已成为产业转移优势承接地。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是广大中西部地区的重大发展机遇。立足我国经济梯度,运用TOPSIS评价模型和产业梯度系数,根据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在全国的位置、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时空格局及演化情况、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梯度系数可知,河南省近年来经济接近度位列中西部首位,但面临激烈竞争,应把有色、食品、纺织、轻工、建材、装备、汽车等行业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把电子信息行业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突破性行业,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区域创新系统的视角出发,构建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绩效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加快了对本国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由于传统产业国际分工体系已基本完成,国际产业转移增长的机会已逐渐让位于高新产业。随着传统产业转移强度的减弱,新兴产业必然会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本文运用相关产业转移理论,对流通业与承接新兴产业转移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中发展现代流通的必要性,同时为该地区壮大流通业、顺利承接高技术新兴产业梯度转移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作为当前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浪潮的核心参与区,以四川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发展面临着空前的良好机遇,而自身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是能否抓住当前机遇的关键。本文在产业转移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四川软件产业发展和产业转移活动的特点,进一步构建了一个包含21个指标的承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全国29个省份的承接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四川省在整个中西部省市中处于领先地位,但相对东部省市仍有一定差距。相应地,我们从地区竞争定位、承接目标选择、投资目的地品牌建设、企业培育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产业实现内部有序转移是我国破除经济发展相对困境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分析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承接产业转移的国际经验,珠三角和长三角等东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安徽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湖南湘南、湖北荆州、黄河金三角等中西部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从生产要素调整、优化硬环境、改善软环境、实施政策倾斜等方面提出了中西部如何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国外关于产业转移的经济风险问题,主要研究产业梯度转移风险和经济增长风险。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经济风险,关键是产业承接地的经济风险问题。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面临的最主要经济风险是产业升级风险、技术进步风险、劳动力失业风险和环境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家具产业有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通过引入修正显示性优势指数和修正出口增长优势指数,表明家具产业存在着由东部地区向四川地区转移的趋势;同时通过构建家具产业转移的模型,表明家具产业向四川地区转移的主要原因在于四川地区较低的工资和较大的经济发展规模,而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制度的不完善等构成了阻碍因素,为承接东部地区家具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8.
文章依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数据,以27个工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梯度系数测度的优势产业,采用相对梯度系数对河南省应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应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为:煤炭开采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造纸业和饮料制造业。据此对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存在的恶性竞争和产业重复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背景,详细分析了东部地区在向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自身产业的发展重点,包括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升级,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点和促进区域内产业分工与合作等等.旨在分析我国东部在产业转移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促进东部地区经济的再次腾飞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皖北地区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通过约束机制影响产业转移的实施与效果,认清各个地区的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大小能够为制定产业政策、促进产业转移提供重要参考。文章从产业转移接受方角度出发,构建了皖北地区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确立各指标权重,并运用灰色关联评价方法计算了皖北地区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然后从多个角度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给出改善和提升皖北地区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区域分工向价值链分工的深化,产业转移、产业集群、产业升级的关系更加密切。通过回顾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发展趋势与规律的理论研究,对产业转移背景下的产业集群生成与发展进行了探讨,指出了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趋势。主要不足有:产业转移的理论和国内实证缺少耦合;针对国内价值链视角下的产业转移和产业集群研究以及对产业承接地产业集群效应的政策研究都偏弱;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产业集群升级的理论还不够完善。在分工深化的背景下,只有将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纳入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中,对于现实的产业聚集现象的分析才有严密的逻辑基础和坚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移是经济长期发展的一种调节手段,是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大背景下,中部地区应该从区位交通、资源、产业发展和市场政策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突出本地区的优势所在,争取抓住产业转移的趋势,促进本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自身经济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期,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首要。以生态脆弱区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对象,采用云理论与关联函数构建乡村承接城市产业转移潜力测度模型,集成产业吸引、产业承接、产业选择和产业发展能力建立其潜力测度指标体系,对黄河三角洲乡村承接城市产业转移潜力进行纵向、横向与趋势三维度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乡村承接城市产业转移潜力在2008—2017年由较弱到常规潜力等级,再到较高潜力等级,总体上呈现出稳定提升的趋势,但其潜力等级均位于理想潜力等级之下,尚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境内19个地区的潜力变化已呈现“三大梯度”的发展状态,而且各地区具有多样性的后期变动趋势,同时地区之间还存在相对明显的“都市联动”特征;趋势变迁分析中,黄河三角洲整体潜力维持相对稳定的态势,但仍存在局部短板指标影响其潜力的提升,尤其是后期发中需要注重“资本入乡、信息强乡、科技兴乡”等。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基本情况,分析了湘南三市产业协同发展与区域合作优势与困难,并从推动湘南示范区优惠政策落地、推进湘南示范区产业协同发展、加强示范区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转移特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20世纪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特征及新世纪的产业转移趋势,研究从政策上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加以正确的引导,以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产业梯度转移的规律,中部六省在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过程中,首先应该分析自身本土产业与产业结构的现状与特点,根据产业梯度系数确立各自的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各省区相对东南沿海不同地区(主要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地区)的产业梯度和相对产业梯度,确定各省区对应不同发达地区所需要重点承接的产业。同时,针对当前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一系列应对策略与建议,以更好地承接东南沿海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7.
国际产业转移会对承接地产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现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考察国际产业转移对山东省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认为国际产业转移能够促进山东省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在承接方式的选择上,当前山东省应该加大对离岸外包业务的承接,促进制造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第三次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国际产业发展也呈现出了新的特征: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国际产业转移也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高度化、区域内部化、转移方式多样化、跨国公司投资主导、组团式和产业链整体转移以及全球价值链增殖环节的梯度转移等等。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约化及我国产业实现集约化途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产业集约化发展是一种对资源实行优化配置、合理有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方式.文章提出了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新概念,并研究了产业集约化发展与资源配置、产业集中、产业技术创新的关系,探讨了我国实现产业集约化的制度问题,分析了产业内部促成集约化发展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0.
建设效益深圳,关键是要增强产业竞争力。对提高深圳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可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角度展开,以对深圳产业结构调整历程的实证分析为基础,研究产业技术创新与深圳产业结构升级相互作用的机理。通过详尽的数据分析得出,产业技术创新与深圳高科技产业、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共同推进了深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是深圳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解决资源缺乏问题的必由路径;同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是依靠科技进步,围绕提高创新能力,推动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