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文评价是对一篇文章的优缺点所作的分析、指点和改进说明,是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改革的瓶颈是教育评价,而学业评价是课程改革的瓶颈之瓶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笔者主持了《实施多元化测评,促进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一课题(徐州市教研室第三期立项课题)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将改变以往学生作文中思想一律,缺少体验,语言干枯这些顽疾。小学生习作必将返璞归真。关注个性发展,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课程的重要理念。在学段目标的制订上,《语文课程标准》始终贯彻着这样一种思想:提供广阔写作空间,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有一重大突破,即将口语交际列入了课程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提出的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个目标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5.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当我们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一定感到十分亲切。是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比较软化的作文评估要求,其意义不单是给学生的作文评估以更为正确而科学的方法,而且还是在给语文教师们“松绑”和“减负”!  相似文献   

6.
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语文考试方式和评价制度采用的是以量化评价为主的模式,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这种模式日益不能适应社会及时代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从评价目的、评价功能、评价方式、评价取向等方面为评价观念的转变指明了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写作“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制作文章的一种精神劳动”.既然是一种“精神劳动”,它就和写作主体密切相关。写作主体不同的品质个性映射出不同的审美倾向.反映在作品中就表现为不同的美学和艺术风格。丢失了“主体意识”的作文必然是人云亦云,思想贫乏;模仿复制,毫无艺术个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可见,语文课程改革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作为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教学.直接反映了学生的心灵信息和情感历程,唤醒与尊重学生的“写作主体意识”,在作文指导教学巾尤其重要,也体现了作文教学“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着重向我们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学”。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是指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以外进行的各种听说读写的具体实践活动。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学生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体现人性之美,从而更有利于推动小学语文整体改革。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仔细咀嚼这段文字,对语文课程定位的描述是相当清晰的——“双性”统一,不可或缺;同时还要注意“两个基础”的提法——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教育评价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加强教育评价改革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培育创新人才的内在需要,也是解决教育评价积弊的迫切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为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系列改革方案和举措,是教育评价改革的行动纲领。我们需要不断促进评价主体社会化、评价标准多元化、优化教育评价体系、扩大教育评价范围,切实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学生阅读方法的直接获取必然来自于语文课堂教学第一线。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如何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使学生认知和培养多种阅读方法尤为重要。我教学《藤野先生》,就是运用了多种串讲法,从而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习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是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象作文,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注重培养学生写话和习作的兴趣、自信心和创新能力。在习作评价上,要求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并让学生通过自改和互评取长补短,促进合作和相互了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注重情感评价,特别是在作文点评中给予学生“信任、尊重、激励、宽容、了解和提醒”的情感赞美,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很有效的途径,因为“作”要靠“评”来完善,而评改是学生习作再认识再提高的重要过程。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关注学生的差异性,相对而言,  相似文献   

14.
浅论多元化学生评价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显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而在这个评价体系中,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构建一个包括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和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在内的学生评价机制,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把“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列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并明确地规定“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主要内涵。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这给我们深化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犹如一根杠杆引导着教学趋向,调节着教师行为,改变着课堂学习环境。评价的差异性,将深刻地影响到语文课堂的活力与效率,影响到学生思维、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综合性能力的发挥与培养。因此,要讲究评价的艺术,让评价成为语文课堂的“引路人”,让评价成为语文课堂运作的动力。一、注重课堂即时评价,凸现激励…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探究性学习在我国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2003年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在《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中指出学生应“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教学建议》中主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探究性阅读教学这一崭新理念。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序》中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作文之源泉。《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是瞬息变化的,事物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只要我们指导学生用耳朵  相似文献   

19.
《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也把学生学习策略的养成和调整列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它立足于学生学习和发展,把学习策略定义为:“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笔者认为这正是英语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注重的重要的方面,也只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和调整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课程。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面向新时代的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了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的难点是教育观念体系的更新与重建,该文从目标观、教材观、课堂教学观、学习观、智力观、发展性评价观、学生观、教师观8个方面对支撑新课程的教育观念体系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