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刘天华先生以“上下求索”的精神 ,学贯中西 ,锐意改革 ,对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继承优秀中国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传统的基础上 ,敢于突破创新 ,成功地结合西洋近代音乐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为繁荣和发展民族音乐开辟了新的道路。探究刘天华的音乐美学思想 ,不仅对现代音乐欣赏、演奏及创作有指导作用 ,而且对于当今中西音乐文化的合作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高尔基的<母亲>和<不合时宜的思想>作为体现作家政治思想进步和落后的两极之作.但重读<母亲>,我们会发现,作家在其中表达的是提升人的品德、改造俄罗斯文化、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尊重的理想社会的思想,即人道主义思想,而非对无产阶级与专制统治者进行暴力斗争的再现.而十月革命前后创作的政论<不合时宜的思想>,则是<母亲>基本思想的延伸.两部作品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它们共同体现了高尔基一以贯之的人道主义思想,表现出作家对艺术良知的坚守.  相似文献   

3.
大约是喜欢独处和闲散的个性使然,十余年前,第一次听一位琴友演奏刘天华先生的《闲居吟》时,就萦绕于怀,久久难忘。这首舒缓恬静中带有淡淡惆怅的二胡曲,是一首音乐化的散文诗,常听常吟,常吟常新。及至近期又看到一盘这首乐曲的风光音像碟,更让人在音画的流淌中找到了悠然闲适的情境。琴音如泉,竹影如诗,其一唱三叹人生如歌的慢板,使人之心神俱入宁静寂然之美。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叶舒先生主持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至今已是第三期,本期的主题是"仪式、神话与历史".他的<仪式叙事与历史书写>论述了仪式研究的文化阐释意义,从"仪式叙事"看中国冖经的文化内涵,仪式叙事、文化认同与书写等三方面内容;荆云波<中国古代礼仪中的神话思想?认为,中国古代礼仪是发生在世俗世界的神圣叙事,在仪式的背后,陷匿着潜在的神话信仰和神话思想;唐启翠<以"初"为常与仪式叙事--中华文明拧源之神话礼仪视域>以<礼记·月令>中仪式叙事为例,探讨了作为神话编码的"以初为常"这一认知与实践思维如何规约着仪式叙事与考古"物语"叙事,并使考古物语与文本文献、神话仪式叙事的对接、互证互释以提示中华文明之源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5.
春秋时期,<诗>成为楚国秉礼行事的重要依据.楚人学<诗>"广显德以耀明其志",表现出明显的<诗>德意识.这既与周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又与楚人尚武精神密切相关.楚人用<诗>重<雅>与春秋各国用<诗>具有相同性,他们在遵从用<诗>共性的基础上又有新变化,显现出热衷引<颂>的倾向.楚人对<诗>之字句、诗旨等的训释,表现出与他国不同的特点,有比较系统的<诗>本,深谙<诗>德、<诗>礼,形成了自己学<诗>、用<诗>、解<诗>、传<诗>的方法和体系,显现出了他们对宗周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郑文焯生前批校<清真集>多种,传于世者寥寥,这个过录本郑批<清真集>集合了三种郑批而成,同时还有朱彊村和王鹏运等名家的批语,字数有万言之多.其中一则批语透露出另一宋本<清真集>存在的可能;其记载郑文焯交游旅迹,可补戴正诚<郑叔问先生年谱>之缺;其词论批评部分又可补唐圭璋先生<词话丛编>之缺,对于<清真集>和郑文焯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有限的刘天华所撰写的文稿、学术方面的通讯等一些文字当中,结合他的作品,对刘天华的艺术思想进行了阐述。通过阐述,试图了解在20年代前后,我国文化界对中西方音乐文化观念的不同及各种思潮的相互撞击、交锋的情况下,以刘天华为代表的民族音乐家是如何挣脱封建束缚,提出向西方音乐学习的新思想,并将其运用在作品之中,从而探索出一条新路来的。  相似文献   

8.
歌剧<图兰多特>是西方人心目中东方古国的文化体现.本文通过对普契尼<图兰多特>的故事内容、背景以及具有东方情调的江苏民歌<茉莉花>音乐素材的应用来分析经典歌剧<图兰多特>对东西方音乐文化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体现国际文化相互交融,跨越民族的审美改变着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9.
中华书局近出(2007年4月)湖南大学文学院静一学术论丛,计有著作五种,即郭建勋<辞赋文体研究>、胡遂<佛教禅宗与唐代诗风之发展演变>、张松辉<庄子疑义考辨>、孙海洋<明代辞赋述略>与李清良<熊十力陈寅恪钱钟书阐释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10.
"雅乐"之美学意义原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乐",有学者认为是指正统的音乐,即无论是从审美意蕴看,还是从审美表达看,都符合礼乐规范,能体现儒家所极力称颂、和士大夫政治文化精神一脉相承的政治伦理教化审美观念的宫廷音乐,即所谓的"古乐"、"先王之乐",这种音乐一般都在祭祀活动和朝会仪礼中采用.有的学者则认为"雅乐"即<诗经>中的<雅>、<颂>.应该说,这些看法是有问题的.实际上,"雅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且也并非仅指音乐.  相似文献   

11.
<桃花扇>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作品的实录与识断.叙事客观真实,直而能断,具备了史家之笔法和<春秋>之义断;其次,在于剧作的意味与形式所产生的诗意.男女主人公首次以普通人的身份承担起兴亡的关目,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文化诗意是南明陪京文化的主要两翼.此外老礼赞形象的设置、<余韵>出的"山外山,水外水"均加强了剧作的诗意.再次,剧作以国家观念对晚明以来个体、情欲与国家的关系、忠君与忠于国家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新的审视,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12.
今本<礼记·乐记>言心计三十处.共有内在心智、常情、心术品性、百姓的情感意愿所向四种内涵.<乐记>言心构建了"心-物"互动的"应感论",注重人内在主观能动性的双向调整作用.与之时代相近的孟子同样也认识到这一点.但二者在依心立言的其它方面却呈现出不同.其一,二者对于"欲"的态度不相同.其二,二者对于"诚和伪"的认识不同.其三,二者对于"觉"的理解不同.其四,二者对于"礼仪教化"的看法也不相同.唐君毅先生称孟子之心为"性情心或德性心",文中则概括<乐记>之心为"应感心或省察心".思想之分异,正根源于人心所见之分异.比察<乐记>与孟子之心异,以略见二者思想之异.  相似文献   

13.
美国学者沃尔夫拉姆·爱伯哈德先生著,陈建宪先生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的<中国文化象征词典>,体现出一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文化.这个文化迥然不同于他所熟知的西方文化,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中国文化处处充满着象征.  相似文献   

14.
老子《道德经》中的辩证思想及其思维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是宇宙发展规律,是万物之"母",它的作用无穷无尽,天、地、人都必须遵从"道",而"道"却由其内部阴与阳的对立统一推动它独立自在地存在着、发展着.<道德经>中"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之道,明确地显示出"无为"与"无不为"两个对立概念之间的统一性与相互转化.这一辩证思想反映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农民盼望免除苛政的愿望,具有进步性.<道德经>中的为人之道处处显示出辩证思想的光辉,这一思想对如何为人的种种要求,至今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道德经>中有一系列的辩证命题.<道德经>中的辩证推理证明,在我国的先秦时期已经具备了现今所讲的推理形式中的一些最主要的推理形式.<道德经>中的辩证思维仍处于人类辩证思维的萌芽时期.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先生曾在<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中先后提出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和南方大港的兴建规划,特别是对北方大港制定了综合详尽的具体方案.虽然由于历史条件限制,上述设想当时未能实现,但从中反映出中山先生深邃精辟的港口经济思想体系,值得当代港口建设规划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鱼丽>篇中可以看到巴楚音乐的元素,<鱼丽>、<南有嘉鱼>正是以巴楚音乐的特色,在"四夷间奏"中独树一帜而得以流传.当今湖北巴东、长阳的山歌、民歌都活跃在生产劳动或祭祀文化、节日庆典之中,成为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日的三峡民歌与古代的<鱼丽>、<南有嘉鱼>有一种割不断的渊源联系.  相似文献   

17.
刘天华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整理、搜集和研究民间传统音乐,积极倡导兼收并蓄地学习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音乐,在继承的基础上,调和合作,从而力求创新。在强调音乐普及性的同时,刘天华还特别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将刘天华的音乐思想运用于当前的音乐教育中,有助于广大音乐工作者吸取前人有益的思维成果,消除当前音乐教育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损益思想最早来源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上帝观念"、"天命思想",包括损人益天与损天益人两个重要阶段.从损益思想角度考察,<易传>与<老子>有相似的一面,都重视"反"的功能和作用,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关系.但<易传>思想明显有进一步的成熟与发展.<易传>在解<损>、<益>两卦时,<彖辞>侧重上下,<象辞>侧重己人、过善,从而将<老子>、<论语>等所探讨的天人之间的损益观念,吸收融会并进一步具体化起来,更加突出修养论.随着后世学术史的演进,<易传>与<老子>的相互结合与分辨形成了新的思想和观点.  相似文献   

19.
丁善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和活动家.他孜孜不倦地对音乐创作手法进行积极探索,形成了不同于他人的独特创作风格.文章通过对丁善德<中国民歌钢琴曲三首>的分析,探讨了丁善德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民族主义的思想倾向、浪漫主义的美学原则、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甘建华先生是湖湘大地上一位享有盛名的作家型记者.他的中篇小说集<西部之西>曾获得过广泛地好评;随后,他的系列深度报道在省内外深受关注,尤其是他那大义凛然的游侠风骨与百折不屈的勇敢精神,被圈内誉为"铁血记者"与"衡阳大侠";他的新闻作品集<铁血之剑>与<天下好人>被部分高校新闻专业列为案例教材.他的新闻报道不仅视角独特、叙述清晰,而且直面人生、针砭时弊,表现出一种新闻记者的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