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8 毫秒
1.
韦庄《壶关道中》诗编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壶关道中》诗云:“处处兵戈路不通,却从山北去江东。黄昏欲到壶关塞,匹马寒嘶野草中。”夏承焘先生《韦庄年谱》光启三年条云:“秋,过昭义相州路归金陵……其集外诗《壶关道中》所谓‘处处兵戈路不通,却从山北去江东’,殆指此也。”此说尚需推敲。《浣花集》卷四...  相似文献   

2.
唐代岭南内陆交通,若以广州为轴心,北可抵汴洛,东北与江南沟通,西出大理,东通闽浙,初具全方位的交通格局。至宋代,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岭南交通基本格局除沿袭唐代之外,又有了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交通道的增辟;二是交通路线的整治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宋代岭南交通道的增辟,主要集中在东西方向,即东通闽浙与西出大理的交通路线。东路交通,向为落后,尤其是陆路交通。唐代有两路可通福建。若从广州始,可经循州(今广东惠州)至兴宁(今广东兴宁县北),若到漳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的黑城遗址及其附近的“居延古道”是我国草原丝绸之路交通贸易的重要孔道.这条维系东西方贸易和南北交通的便径自汉代开通以来,一直是联系中原与西域.以及北非、东欧诸国的交通要津.早在汉代的史籍中有关“居延古道”的记载就不少,汉武帝时,霍去病就曾通过这条小径,南“攻祁连山,扬武于(角乐)得”城而得有河西四郡.①稍后的李陵也是沿此道北出居延,循“龙城古道”而至浚稽山;虽然他壮  相似文献   

4.
清末新政前,外官制内并无管理农工商矿和交通事务的专职机构,清人讨论劝业设官,亦无现代化的先见,而是藉此建立直省实业、交通行政管理机构,以期治理绅商,广辟利源.清季劝业设"司"至设"道"的变化,过程曲折复杂,蕴含着中央部院与直省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与分配,反映了四民社会急遽重构对政体变革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石云涛 《西域研究》2008,103(1):27-35
北魏太武帝时,董琬等人出使西域,打破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交通的停滞局面,此后中西间交通和交流出现了高潮.北魏时中西交通主要利用了从河西入西域的鄯善道、伊吾路,有时也利用吐谷浑之路.北魏时中西交通的开展,为隋唐丝路交通的高峰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关于高句丽南北二道.议者甚多.早在建国前.日本箭内亘、津田左右吉、今西春秋等人曾有考述,我国学者金毓黻先生亦在《东北通史》一书中涉笔;建国后.研究论文罕有面世,但在文物考古、东北史地方面的著述中,却常能见到或短或长的论说.《集安县文物志》、《东北古代交通》两书.均将高句丽南北道视作重点问题.辟以专条论辨或介绍.近年,佟达《关于高句丽南北交通道》一文的发表,又使研究工作趋前一步.佟达推论:新城是南北道总门户.东行35公里至铁背山.始分南北二道.南道沿苏子河东南行.又南下富尔江河谷.进入新开河谷;北道循英额河谷直线东行,经清原英额门石庙子,折转东南.上溯柳河源头,续行辉发河.南下通化县(快大茂).过浑江接苇沙河谷.  相似文献   

7.
丝绸之路青海道是中西陆路交通主干道东段经过青海地区的通道,是丝绸之路的有机组成部分。丝绸之路青海道初创于史前,约形成于东周时期,在不同历史时期,曾先后被称为"羌中道"、"河南道"("吐谷浑道")、"青唐道"等。南北朝至唐朝时期,尤其是公元5-9世纪,青海道因"吐谷浑道""唐蕃古道"的兴起而进入鼎盛期,一度发挥了中西陆路交通主干道东段主线的作用,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伟大贡献。唃厮啰政权时期,青海道又以"青唐道"的名义再次复兴,持续近百年。其余较长时期使用频率相对不很高。  相似文献   

8.
在东北古代交通地理上,开辟于汉魏、拓展于晋唐的新城道、南苏道、木底道和高句丽的南北二道,是关于东北古代交通史和民族建置历史的重要课题之一.历年来中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代不乏人,卓见迭出,但至今尚没有得出比较一致的看法.本文拟对新城、南苏、木底道与高句丽南北二道的相互关系,再作详察,以备方家指疵.  相似文献   

9.
唐玄宗毕生追求"至道"理想.在他看来,"至道"理想就是实现无为而治,就是富而后教、各安其分和理身理国.唐玄宗"至道"理想的提出是对道、释、儒三教合一的发展,是对大唐开国以来治国理念的发展,是我国古代社会治国理论发展的高峰.  相似文献   

10.
唐时期,广州是我国与南海交通最重要的港口,亦是当时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城市之一,以“广府”之名闻于中外。一广州濒临珠江,水路往南海等地非常便利。出珠江口,向南经南中国海,可达南海各地,再出印度洋,可远至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等地区。唐以前,已有中外船舶来往于  相似文献   

11.
中庆经晋安达黄平一线,元代首次开通此道并设置了驿传,是元朝在西南地区交通建设方面取得的一项重要成就,其影响也极为深远.元代交通的开发和交通网络的发展对云南行省的经济开发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移民屯田、城镇商贸、朝贡贸易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长子情结与人格悲剧--二十世纪家族小说人物论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血缘为纽带的中国家族是一个父系家长制生活共同体,长子作为儒家济世理想的承载者,负有家族兴亡一人独挚的重大责任。数千年嫡长子制度的推衍,使长子情结深储于心,影响和制约着长子———父亲们的人格和行为。20世纪的长子们,一方面要躬奉长辈,修身持家,在妻、子与弟、媳间摆平利害关系,另一方面又要在心理上接受人格、爱欲和理想的鞭笞。压抑、牺牲自我个性的结果,不仅未能解救家族衰败的命运,而且制导出了长子以及“浪子”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及其人格悲剧。因此,长子苦苦挣扎的人生历程,便充满了悲剧和寓言的意味。身份社会的长子情结以家…  相似文献   

13.
王鸿志 《学术研究》2013,(9):116-125
清代原直省官制体系中没有专门管理农工商和交通事务的职官,农桑、水利、驿传诸务由分守分巡及粮储、盐法各道兼管。咸同以后,随着近代交通、实业事务之繁兴,各省招商、电报、邮政及农工商矿各局逐渐衍生,"散而无统",影响中央实业、交通行政管理权。清季外官改制,动议裁撤事简责轻之道缺,归并农工商矿各局,添置劝业道,重建直省实业、交通行政管理机构,垂直管理,以统人权、事权。然而各省省情不同,相关权益又纠结难厘,督抚添置劝业道遂各寻其源,所立新制看似划一、实则有异。  相似文献   

14.
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西汉王朝在匈奴浑邪王故地置郡设县、筑塞立燧的行政和军事建设,使丝绸之路东段的河西地区成为畅通的交通走廊,经略“楼兰道”、设“都护”保证了丝绸之路中段西域道南北二道畅通,东汉通西域的“伊吾路”打通后,“楼兰道”仍继续使用.通达的丝路将西域与汉王朝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了汉代西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文化在这一地区的交融.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与此相适应,当时的陆路交通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以唐代的首都长安为中心,一条条官驿大道放射到全国各主要城市和重要地区。其中,从长安南越秦岭通往汉中以至四川、云南的几条历史古道,如故道(又称为陈仓道、散关道、青泥道或嘉陵道)、褒斜道、子午道和联系故道北段、褒斜道南段,唐时也称为褒斜道,后来被称为连云栈的道路,都曾被开辟为官驿大道,沿途设置驿馆,以便公私行旅。  相似文献   

16.
崤山南道在隋唐之前就是一条比较重要的交通通道。隋唐以后其取代崤山北道成为两京之间最重要的交通通道。隋炀帝和唐高宗时期是崤山南道修建的高潮时期。修建后的崤山南道不仅扩宽了道路,种植了树木,沿途还修建了很多行宫和驿站,景色优美,行人繁盛。安史之乱后,皇帝基本不再巡幸洛阳,但仍有很多士人和官员行经于此,直至唐末。  相似文献   

17.
作为道篇首句的"道可道非常道"关系到对道的根本理解.几乎所有现代的解释都把它解读为"可说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或者非常类似的意思.这种解读从老子原义上说恐怕是错误的.这种解法把老子博大的形而上学、政治与道德思想问题收缩为知识论问题,甚至是神秘主义知识论问题,从而导致对老子的片面和狭隘的理解.按照老子思想的逻辑,"可道"应解为"可因循"."道可道"的正宗含义是"有规可循之道",其所指是伦理经术政教礼法以及各种操作规则、章程规制、日用技术等等那些能够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东西,也正是老子在<道德经>各章里不断反对的那些东西.老子反对刻板规范,反对墨守成规,推崇符合自然的那种无法固定化的、灵活弹性的、始终跟随形势而变化的道.有规可循之道属于器的层次,是形而下的事情,无规可循之道才是形而上之道,是使一切有规可循之道能够各就各位、各行其是、各得其所而且形成互相协作的万变之道.  相似文献   

18.
石云涛 《中州学刊》2008,(1):183-193
丝绸之路起点可分为历史起点和空间起点,应该肯定张骞出使西域对于丝绸之路开辟的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但由于各种原因,汉唐间丝绸之路空间起点发生过迁移和变化.作为丝路起点城市的内涵,一般公认西汉时长安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没有争议,但东汉时丝路起点则延伸至洛阳,其时洛阳在中西交通方面的地位首屈一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多个政权对峙状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造成丝路起点的迁移和多元化,在一定时期洛阳、平城、邺城、长安都曾发挥丝路起点城市的功能.隋唐时长安、洛阳成为帝国东、西二都,在中西交通方面各有优势,并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时有盛衰,共同成为丝路起点的明星城市.  相似文献   

19.
贾帕尔桑河是罕萨河的一条支流,该河谷是罕萨通往亚辛、奇特拉尔和瓦罕的一条捷径,在交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援引亲历者的记述,对贾帕尔桑河谷的环境及其在交通上的作用作了简要介绍,对高仙芝进军小勃律时使用的赤佛堂道作了初步探讨,对法显越葱岭及谷巍龙赴迷密的路线作了新的推测.  相似文献   

20.
《苦寒行》是曹操于建安十一年征讨在壶关的高斡时所作。诗里有这样一句:“思欲一东归”。 笔者所见到的各家关于“东归”的注解大都是说诗人曹操想回他的故乡谯郡,我以为是不妥的。从载有壶关和亳县的地图上可以看清两地的地理方位:由于两地的经度距离近而纬度距离远,形成了一个东南、西北方向的对角。如果曹操从西北方的壶关,回到东南方的谯郡,叫作“东归”,实在牵强得很。再说,作为当时全军最高统帅的曹操,为什么忽而想起要回他的故乡谯郡呢?其实,“东归”是在用典,有《苦寒行》中的“悲彼《东山》诗,……”为证。《东山》中有这样两句:“我东曰归,我心西悲”。《苦寒行》中的“东归”是“我东曰归”的简缩,它脱胎于“我东曰归”。且“东归”和《东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