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小说界革命"以来,在现代学术立场下,学术界出现了众多的中国古代小说史著作。这些小说史著,因理念局限,几近千篇一律,实际上没有完整、准确地呈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史。熊明先生的《中国古代小说史论》,在生活史视阈下重写中国古代小说史,以重返中国古代小说产生、发展的历史现场为书写理念,以中国古代小说的特殊品格的发生与演变为重心,通过多角度、多线索的立体考察与研究,书写出一部全新的中国古代小说史。  相似文献   

2.
胡应麟对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有过深入剖析和独到见解,但并未引起学界注意。胡应麟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把握中国小说的发展,对小说史的论述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进行,勾画出了中国小说发展进程的清晰轨迹。胡氏小说史研究与其敏锐的史家意识密切相关。胡应麟小说史研究深刻影响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在中国小说研究史上应该有其相应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小说史研究在小说史类型多样化、研究方法多元化、编撰方式多样化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展望新世纪,必须在观念创新,重视文献,深入专题以及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努力,才可能取得小说史研究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4.
《中国小说史略》作为中国小说史研究的"第一块基石",长期以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在《中国小说史略》的题名中,"小说史"何以言"略",是个极易被忽视的问题。"小说史"之"略",既与作者撰写全书的体例、结构有关,也与作者的叙述策略及学术理念、立场有关。就《中国小说史略》而言,"略"至少包含三层信息:其一,"略"是作者教学的实际需要;其二,"略"是作者撰史的表述策略;其三,"略"是史家对史料和史实的精要提炼。在小说被纳入中国文学史的过程中,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体现了文学史家的高超眼光,为后代学者撰述中国古代小说史提供了范式。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小说史研究与小说史研究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小说研究史上,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不仅打破了中国小说自来无史的局面,而且构建了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新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小说史研究的新格局。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研究方面之所以超越同时代的学者,与其独到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即清儒家法与历史唯物史观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进化史观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中占据主流,为绝大多数文学史家所采用,影响至深。作为小说史家的鲁迅,也受其影响。然而,在撰写《中国小说史略》过程中,鲁迅对进化史观进行了取舍扬弃。独特的小说史建构方式,使《中国小说史略》成为中国小说史学史上一部特点鲜明而又具有典范意义的学术文本。  相似文献   

7.
何光渝的<20世纪贵州小说史>是贵州的第一部小说史.本文对该书的优点和不足,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指出该书是一部学术视野开阔,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厚积薄发的力作.  相似文献   

8.
实证精神即实证主义者的治学精神,其实质就是拿出证据,追求真实。鲁迅先生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实证精神,是他受西方实证主义与清代浙东学派治学精神影响的结果。鲁迅先生治中国小说史的实证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重视小说史料的真实、重视实证方法的运用、重视论断之"言必有据"。探讨鲁迅先生研究小说史的实证精神,学习先贤审慎务实的治学态度,对当下中国学术界的功利主义风气,或许会有警醒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传统观念对小说的轻视造成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的薄弱,明代学者胡应麟的小说史研究对古代小说史进行了纵向梳理,探寻各类型小说发展源流,并结合社会历史文化对各时期小说特征进行分析,体现出明晰的史理意识,为近现代的古代小说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重点论述了类型描述在小说史叙写中的重要意义,并把《宋辽金元小说史》的撰写作为实例,作了具体的剖析,认为此书成功的写作实践启示我们:类型描述作为小说史叙写中的一种重要的写作方法,只要建立在详实、过硬的材料说明,严密、周详的逻辑推理,以及由此显示出来的扎实、严谨的学风的基础之上,它就会有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推进,类型描述必将得到学者们越来越深刻的理解和更充分的应用,从而成为更深刻地揭示出小说发展规律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小说史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学术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代表作。鲁迅运用了进化的理论,使得关于中国小说的研究具备了逻辑性与体系性,这是从传统小说评点到具有现代性的史略的关键步骤。同时,由于鲁迅对传统小说批评术语的继承及其丰富的艺术感受力,《中国小说史略》不可避免地带有相当程度的主体性色彩。总体上,《中国小说史略》体现出了中国学术研究从传统到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内在紧张。  相似文献   

12.
盐谷温对于中国小说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在总结二十世纪包括中国文学史学在内的学术史时一不能忽视国外学者的参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史,应是一部以中为主、中外交流、共同创造的历史。盐谷温作为本世纪早期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国外学者的代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的编写特点和历史贡献应予重视。他所建构的中国古代小说史的框架.经鲁迅等发展和完善后,影响深远;他的学术观能兼容东西,在方法上能注意将中国古代小说与西方及日本的小说相比较,重视古代小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在小说中考察中国的社会文化及国民性。这些,在我们今天仍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有的多种小说史有许多并不是真正的小说史,因为它们并没有抓住小说的特殊性。小说的特殊性不能仅仅归结为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而在于其文体。小说文体既是特殊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方式。小说史研究的文体学方法主要包括纵、横两方面的内容,纵的方面主要是指小说特有的多种叙述者类型、聚焦方式、转述语、结构、言语特征等,横的方面则是指探讨这些文体因素在某个时期的聚合。(如类型、流派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小说史叙述对文本的疏离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现象,这并不是说小说史叙述中文本的缺失,而是说对文本的观照由于受到某种理论方法的制约,文本自身的特点或者没有得到充分的、深入的揭示,或者竟被遮蔽。例如当我们在对文本进行分析时,如果千篇一律地讨论其中的思想意义、人物描写、语言特点等,它所引导出的最有意义的小说史结论很可能也只是一种简单的高下之分,而由于这一结论缺少更为细致具体的文本阐释作为基础,往往是笼统的或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赵维国《说部论稿》中《鲁迅的小说史研究与小说史研究体系的构建》等论文发表了评论,并作了补述和分析,其中叙介了施蛰存回应日本学者增田涉质疑《中国小说史略》有关"话本"的解释,认为鲁迅将"话本"定义为"说话的人的底本"并没有错,还谈及学术评论应从实际出发,不应从批评概念出发,应当重视考据文章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选取了若干个具有一定学术权威性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版本作为研究视点,试图通过诸个版本的演绎,分四个阶段考察中国现代小说史在编撰体例上从"简单"到"宏大"、再到"精专"、最后到试图将"宏大"与"精专"予以整合的流变。  相似文献   

17.
发掘经典著作中所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对于新时期古代小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集中体现于《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的古代小说史研究方法,其将西方文学研究方法与中国传统治学之法融会贯通,将理论分析与文献考据相结合,以社会历史批评发掘小说的社会文化底蕴;以文化比较研究拓展小说审美维度;以古典目录学之法梳理小说观念的发展,从而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树立了学术典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的分期问题 ,是研治中国小说史所不能回避、首先要解决的结构框架问题。对此 ,学术界已经做出了很多贡献 ,但至今尚未脱离以中国历代王朝更替的历史分期为小说史分期的坐标的限制。我们考虑中国小说史的历史分期 ,其标准只能是小说内容、小说形式与小说受众互动的发展变化本身所呈现出来的一些重要标志。据此 ,中国古代小说史可分为这样六个时期 :混沌期、自发期、自觉期、分流期、繁盛期、转型期  相似文献   

19.
198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史编撰模式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编撰热潮贯穿于上世纪80年代,呈现出三个阶段层层递进的态势,其中杨义、严家炎、陈平原等人的小说史著作都已成经典。通过对三个发展阶段的梳理以及对经典著作的重新审视,可以发现其中隐埋着一条包含小说史体例、小说史视野以及小说史观在内的编撰模式流变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现有的某些小说史并不是真正的小说史,因为它们没有抓住小说的特殊性。小说史的逻辑起点在于对小说特性的科学把握。小说的特殊性不能仅仅归结为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而在于其文体。小说文体既是特殊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方式。小说文体研究的方法包括纵横两方面的内容,纵的指小说特有的多种叙述者类型、聚焦方式、转述语、结构、言语特征等,横的则指这些文体因素在某个时期的聚合,如类型、流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