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边缘农民”生存状态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缘农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颇为独特的社会阶层。其又可进一步分为两个亚社会阶层:(1)生存状态令人欣慰的“边缘农民A”;(2)生存状态令人揪心的“边缘农民B”。本文着重探究了“边缘农民”尤其是“边缘农民B”产生的社会机理,并依据中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沐浴更多的社会公正之光这一宗旨,设计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集体化时代,为保障农业集体经济体制的有效运转并实现工业化的战略目标,国家通过经济制度安排的约束、政治意识形态的引导以及社会流动上的限制等手段使农民投身于农业生产,但劳动安排和工分管理的不足使集体生产产生困境。一些农民往往跨越国家政策规定的界限进行手工业劳作和倒买倒卖,这些手段被赋予了政治含义,受到约束限制,有些人甚至因此而被戴上“帽子”,成为“阶级敌人”。不过,村民依然通过非农业劳动甚至偷盗来获得生存所需。农民的生存理性和村庄传统对于农民的生计观念和谋生手段发挥着重要作用,革命的现代性逻辑遭遇到农民日常生活逻辑的抵抗,使看似无可辩驳、无法更改的人民公社体制机体受到村民虽然微弱但却是日积月累的侵蚀。  相似文献   

3.
所谓“道义经济”,乃是以生存安全为目标取向的“理性经济”,“生存伦理”则是集体层面的“生存理性”。在以追求效率最大化的“经济理性”为取向的现代市场经济取代传统“道义经济”的过程中,如果置人们对于生存安全的基本需求于不顾,则这种市场经济及与之相连的制度必然遭到反抗与抵拒。面对这种反抗与抵拒,社会各界主要有两种反应:一是力图回复到传统的经济模式;二是在坚持“经济理性”为取向的现代市场经济以追求经济效率的同时,将原先主要在村落小共同体层面上发挥作用的“生存理性”“生存伦理”国家化,转变为国家意志或者说是政府职能,现代社会政策的出现和发展即是第二种反应的基本内容。由此可以反观社会政策的经济意义:它不仅仅是拉动消费、提振内需的一种手段,更是现代市场经济得以生存扎根的社会前提。从社会现代转型的角度来看,必须努力做到国家以社会政策手段为每个公民提供的保护的跟进与传统社会为个人提供的保护的消退同步。  相似文献   

4.
对农民生存发展空间与农民耕地利用行为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运用经济学、行为科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农民对耕地利用行为的选择及其影响,表明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所决定的农民生存发展空间对农民的耕地利用行为将产生重要影响,农民耕地利用行为的选择是农民在其生存发展空间不宽的情况下,以耕地利用产生的经济效益为主要导向所做出的理性选择.并以湖南省浏阳市为例,通过对农民耕地利用行为的考察来验证上述理论的分析结论,实证分析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理论分析的结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摘要]通过对一个西北少数民族村落征地事件及其扩散的社会情绪的分析,展现出底层农民的道义经济观,即安全第一的生存伦理与平等发展的社会公正观,以及影响其实现的根源,即在社会转型中人情网络关系向个人契约关系转变的失败。同时,也反映了底层农民就征地问题表露出的在生存与发展问题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与对地方基层不满的政治倾向。  相似文献   

6.
个体生存论是克尔凯郭尔的基本哲学思想,个体生存论思想的形成缘于对思辨哲学体系的彻底批判以及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单个的人”和“生存”是个体生存论的核心概念。“单个的人”就是由激情的内向性和不断生成的主体性所构成的生存性存在,成为一个单个的人应该是人的生存目标;“生存”是对人的生存性结构的描述,即人是一种关系,是无限与有限、永恒与暂时以及自由与必然的综合,“生存”就是人实现自我本真存在的过程,包括人的自我参与、自由选择和自我实现。人生的三个阶段即审美人生、伦理人生和宗教人生,表现了人生选择的三种层次或境界,人在这三种层次间的挣扎与决断,表现的是人的生存辩证法。  相似文献   

7.
余华的小说《活着》反映了小说人物所代表的,受封建思想严重影响,以土地为生存基础的农民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社会的认知,以及中国农民在面对特殊时刻,所体现出的坚韧的自我生存意识。而这些背后是作者对社会以及人类未来如何发展的一种探寻和追问,认为人应该生活在以自由、理性、个人权利为价值支撑的,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社会为制度框架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8.
农民作家乔典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农民、低层人民生存状态的小说。在作品中乔典运以农民的身份和立场,不仅以写实的态度写出了他们的生存现实,而且写出了他们特有的生存哲学,表现出鲜明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9.
“农民待遇问题”根本上说是个制度问题和道德问题,在传统的社会等级制度下,中国农民的社会等级地位和城乡二元社会制度是导致“农民国民待遇得不到保证”的根本原因;要解决“农民待遇问题”的道德尴尬就必须建立起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的道德制度,即在划定社会成员权利与义务的利益结构上逐步走向合理和公正,激活社会繁荣和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使社会成员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获得充分的制度性保障,促使社会道德伦理关系格局趋向有序化和合理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农民重视生存安全的保障问题.以陕西洛川居生村为例,村落居址的选择、有效的院落设计与建设、国家的保护功能、村社共同体和多样的防御工事等是中国传统农民的生存安全追求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从“两栖”到“三栖”:农民工生存方式的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对农村和大城市适应能力的逐渐弱化,很多农民工选择了在农村老家的县城(或中心乡镇)另置房产,其生存方式也由原来的“两栖”向“三栖”转变。在“两栖”状态下,农民工“打工在城市,家在农村”,而在“三栖”状态下,农民工则是“打工在城市,老家在农村,新家在县城(或中心乡镇)”。对于农民工而言,“三栖”生存代表着有资产、有家和贡献县城,具有不同于“两栖”生存的特殊意义。不仅如此,农民工的“三栖”生存,对于中国农村的家庭、社区乃至区域社会结构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冲击,其社会意义更加深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和生产自从被纳入意识形态体制之后,作品中的农民日常生活就被意识形态化了,这一过程和农民个体生存的载体“家庭”的消失同步进行。没有了家庭生存概念的农民也逐渐丧失了个体意识和生命意识。1960年作为一个视点,表达了意识形态的自觉与“家庭”的消失。  相似文献   

13.
斯科特的农民道义经济学理论注重农民纯粹利益考虑之外的道德伦理涵义,使农民学研究更加注重社会运动的社会价值取向;但是斯科特绝对化地将国家或政府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定位为“勒索者”,以及对农民“后台”反抗方式的过分醉心,暴露出其西方中心论视角历史单线发展模式的结构性局限。从《农民的道义经济学》到《弱者的武器》,其研究范式在发生重心转移的同时,由于忽视了对历史动态进程的把握而呈现理论倒退。  相似文献   

14.
彭慕兰在<腹地>一书中描述了因治国方略的改变而导致黄运衰落和农民生存状况恶化的过程,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腹地农民的生存问题被形象地突出出来.指出腹地农民既承受更大的榨取,又承受着剧烈的服务衰退之苦,成为现代化的牺牲品.政府抛弃了腹地农民,腹地农民也抛弃了政府,并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15.
在纳粹主义终结和巴黎革命风暴失败后的西方社会,人们从对城邦历史的虚幻想象中回到世俗社会。正是在人类终结城邦想象而进入世俗生活的过程中,在艺术与非艺术界限日趋模糊的过程中,在世俗生活走向审美化过程中,作为现代思想史上重要范畴之一的“审美”,在经历了现代艺术的构成性原则———美的形式、天才艺术家、独特的艺术场、艺术家的职业伦理、人类生存的普遍性伦理等发展阶段后,最终真正成为世俗生活中的个体生存伦理。  相似文献   

16.
“立美宜人”的生存观,是一种以建构美、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即“立美”与适合人的“生命、生活、生存”即“宜人”的统一为旨归,范导人的存在样态和生存活动方式的生存观念。只有在“立美宜人的生存观”的范导下,建立起以“立美宜人”为旨归的生存活动方式,才能消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生存境遇之中出现的某种“非相宜性”和“异化”,才能实现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作为人类整体性生存境域体现的人类的整个生存环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发展伦理不仅是一种新的发展理论和一种新的伦理形态,它更应该成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在面临生存危机的情况下,人应该按照发展伦理的规范进行伦理性的、价值性的、自主自觉性的生存,最终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民意识”是农业社会典型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家族本位是其根基。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农民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在经历由“家庭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向“现代化”转化。但在社会转型期,在新旧思想交汇、碰撞中,农民依附与主体意识并存、传统与现代意识混杂、科学民主与迷信宗法意识交织在一起,其正直、诚实、善良、勤劳等美德,无形中被依附、顺从、自私的“农民意识”所吞没,他们开拓进取的活力仍然受到限制。因此,改造“农民意识”,无疑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尼采的生存哲学在终极关切的层面上认定生命的感性存在是人生存的前提,而生命注定处在生存悖论之中;在生存矛盾的两极张力中,人体验和经历着生命,体验和经历本身是一种生存责任;生存责任是永恒的伦理,它提升着人的生存质量,使人超越自我达到超人。  相似文献   

20.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农村社会,农民就医过程中的关系资本运作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呈现出一种集体无意识和包容的状态。关系资本运作为农民就医行动带来了实际功效,表现为就医流程“方便化”、医患沟通“去紧张化”、就医成本“节约化”以及就医效果“满意化”等方面。农民就医过程中的关系资本运作是行动个体试图从其生活世界出发,通过病人一医生关系“拟熟人化”,将匿名承诺转化为当面承诺,从而实现其医疗利益的策略性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