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主要探讨了20世纪战争文学的成就和价值。作者认为,战争文学是20世纪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时代的记录和历史的见证。与历史著作相比,战争文学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具体性及情感倾向性等特点。20世纪战争文学注重描写战争境遇中的人,揭示人的内心活动,反映出人性的美好与丑恶,光明与黑暗。其鲜明思想倾向是反对战争,呼吁和平。  相似文献   

2.
当代战争小说表现战争生活中人与人的冲突主要是民族大义、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以民族大义和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是其原则,个别作品虽有出入但从未丧失民族的底线,这是由民族观念所决定的。革命战争小说和南线战争小说处理革命、国家与个人三者利益时,虽也遵循上述普遍原则,但已开始思考其悲剧性内涵。这是战争小说表现这类冲突的新质,预示出战争小说的新趋向。在处理方式上,"联系比衬"与"人物聚焦"是20世纪80年代后战争小说处理战争环境下人与人冲突的两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二战题材电影的人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战争与人性的关系是二战题材电影的一大主题。这些影片通过独特的人文视角,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状态和意识行为,展示了人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种种不同形态,并对人性结构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以及它们的相互转化进行了真实的艺术再现。无论是对战争苦难的深深悲悯还是对完美人性的呼唤和期待,都透视着艺术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哲学观照。  相似文献   

4.
斯蒂芬·克莱恩的经典之作《红色英勇勋章》对战争场面描写,对战争中人际关系、人的心灵变化刻画,是作家对战争进行的哲学审视和伦理思考。在作者的战争哲学观里,战争是个体生命伦理的破坏者,是工业化社会生存之战,也是个体人性之战。小说立足于个体生命存在之根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探究人性之本质,充分体现了克莱恩的人本主义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5.
80年代对于战争小说而言,是一个难得的黄金时代。在南线战争爆发之后,一大批反映战争题材的军旅小说异军突起,彰显出军旅小说的独特品格和重要意义。综观这一时期的战争小说创作,无论是其文学理念还是题材内容,无论叙事风格还是审美品格,都因其对于"英雄是人"、"军人是人"理念的重新确立而展示出全新的风姿。由完美英雄走向伤痕英雄、由阶级英雄走向民族英雄、由正统英雄走向民间英雄,成为80年代战争小说英雄塑造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6.
战争小说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战争小说中的动物意象应用频繁,种类繁多.这些动物意象反复出现,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战争是残酷的、战争使人性扭曲、使人际关系变形的主题,充分展示了作家的反战、厌战思想,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在《色·戒》独特的空间中,充满着二元对立之间的矛盾。张爱玲将个体生命在感性空间(色)与理性空间(戒)、人的自然属性欲望空间(色)与社会规范空间(戒)、国家空间(戒)与个体空间(色)、革命空间(戒)与欲望空间(色)之间的关系书写得淋漓尽致。在《色·戒》的空间中,男性和女性的情爱伦理观念在战争空间背景下表现出性别上的差异和交融。对于生存与死亡,拯救与沉沦、妥协与抵抗有着深刻的思考,读者在战争的异化空间中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存在的艰难性,以及对自我的认知的迷茫性等。张爱玲从自己的个人经历和战争体验出发,对沦陷区的上海从军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进行了建构,在战争风云的城市空间中,来解析王佳芝的生存处境和人性特点,还原王佳芝欲望生成的过程,展现灵肉结合与分离的挣扎与苦痛,深掘了宏大的革命英雄话语下的人性的挣扎和斗争。她对战争的独特的观察和体验,对于城市的感知、想象与呈现,都使这篇小说在人性的思考上闪现出迷人的光芒和色彩。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对战争题材情有独钟。基于作家特有的人生经验、现实感受、思想观念和美学倾向,他们对于战争的描绘与开掘别开生面。和现实主义小说对战争的表现不同,在黑色幽默小说的世界里,战争被赋予了更为荒诞的色彩和更接近存在本质的寓意。《第二十二条军规》作为其中的典范之作,从小说内容与形式的处理手法和主题立意的表达上,均凸现出这一流派独特的风格、观念。战争在该小说中通过作战部队里形形色色癫狂古怪的人物以及各种匪夷所思的离奇事件,呈现出遍布混乱与疯狂的奇异景象 而透过对掩盖在谎言与制度之下的恐怖与荒谬的揭示,战争的无理性与无意义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9.
徐亚东 《南都学坛》2006,26(6):56-60
20世纪后半期革命历史战争小说创作,一方面因其对战争的政治层面的透视与表现而体现出革命战争观的政治认知特征;另一方面,又因其在战争与人性层面上凸显战争暴力对人性的扭曲、伤害,以及对战争暴力的纯审美表现而体现出战争本体性的认知特征。这种战争认知特征的转向,不仅使中国战争小说创作表现出超越性的特征,也使中国的战争文学体现出走向世界,与世界战争文学接轨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0.
许多欧美作家是以战争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他们的许多作品从对战争场面的外在壮烈与残酷的描写转向了揭示战争中人的内心世界,揭示战争对人类心灵的伤害与人性的扭曲上.从欧美作家战争文学的创作思想取向、欧美作家战争作品的视角等方面对欧美战争文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小说作为中国新小说的开山之作,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促进了新小说风气的形成与规范的确立,成为新作家步入文坛创作必然要阅读的“范本”。尽管30年代的时代风气发生了转变,20年代小说在30年代仍保持着范本的地位和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力。这一结论对更深入地研究30年代小说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莫言在语言上极限式的实验色彩首先与他天马行空、无所依傍的创作观念和自由心态有必然的联系,他在奔放的感觉和自由的联想驱遣之下,采取不合规范的奇崛拗口的语言来表现他虚拟的东北乡王国中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悖逆的语义关联域对语言的能指和所指的对应关系构成了极大的挑战,语词在语义差距极远的语域中自由地排列组合产生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天马行空般的语义流冲决传统的理性堤坝的语言叙述,诸如此类的语义和语句的偏离常规表现的极致特色,成为探究莫言极限式写作的语言风格的典型表征.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升值:中国加入WTO初期人民币汇率的走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建立的人民币汇率模型为基础,对"中国加入WTO对决定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变量的影响"做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提出了中国加入WTO初期人民币将升值的预测和人民币升值将有利于中国摆脱目前经济困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内地“文革”的影响和香港本土化意识的觉醒等原因,香港左派电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颓势。在这种氛围中,香港左派电影族群怀着爱国热情和对电影的挚爱,依然在延续人文脉流、保持写实传统、完善类型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美学贡献,并极力维系着曾经辉煌的左派文化;同时,尽管处于颓势之中,却仍在演艺人才培养、院线业的开拓及内地纪录片的发行等方面做出了产业贡献。  相似文献   

15.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这是一场事关中国革命发展方向的论战,众多学者参与,派别林立,观点各异。在“论战”接近尾声时,何干之及时对“论战”进行了总结评述,其研究“论战”的角度和方法对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显示了以何干之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论战”的认识,学术价值厚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初期①,我国粮食的严重短缺造成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而国内粮食市场和紧急采取的应急措施已无能为力,在“不吃进口粮”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粮食进口②工作适时开启.党和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成功解决了粮食进口的外汇短缺和进口粮源问题,同时正确处理了敏感的国际粮食援助,出色完成了我国在60年代初期意义深远的粮食进口工作.关键时刻的进口粮食在挽救人民生命,稳定粮食市场,缓解粮食危机和减轻农民负担,缓和农民和国家关系,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恢复等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粮食进口工作的实施也促进了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双边贸易,为我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典范.  相似文献   

17.
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小说,但对于戏剧文本的分析也同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以契诃夫的《海鸥》(1895)、《凡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0)和《樱桃园》(1903)四部戏剧为文本依据,将契诃夫戏剧的时空体概括为以外省庄园时空体为背景,以外来人的都市时空体对外省庄园时空体的冲击为内在冲突根源,以相聚、离别时空体为基本构架方式和情绪渲染手段,以沙龙时空体组织大型复调对话挖掘人物心理“潜流”的多重复杂时空体模式,并以此为出发点来看待契诃夫戏剧中的人物、情节、冲突、结构及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8.
《拉帕西尼的女儿》是霍桑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这篇小说充满了善恶与美丑的争论,揭示了人性的恶。通过从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角度进行分析,进一步阐释人性的恶,并探究小说的悲剧性结局。  相似文献   

19.
从尼采的谱系学角度分析海德格尔解读尼采永恒复返学说存在的局限性,具体分析尼采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复杂关系。分析认为,海德格尔批判尼采缺少了德国乡土的向度,实际上这个向度相对化了;海德格尔看重形而上学问题,并依此批判尼采的缺失,而尼采哲学的根本问题不在此;尼采对于理解欧洲虚无主义问题具有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纵观莫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说,总是在语句的链条上打破以语言的线条为基础的逻辑关系,将历时态的词汇转化成共时态的线性排列组合方式,挑战语句成分的完整性和有机性.一方面,采取纵向的隐喻性词汇和横向的转喻性词汇交相叠加的极端方式,造成语句繁杂的结构;另一方面,莫言也有意采取不加标点符号的长句子来试验语句的长度、韧性和力度,借鉴西方意识流的艺术手法,故意运用没有停顿标志的几百字的长句子形成流水一样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