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南宋词人辛弃疾,以大量用典著称,历来评论家各持一端,纷争不已。清代著名词评家吴衡照在其《莲子居词话》中说:“辛家轩词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语、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明代的陈霆则不乏贬辞:“辛稼轩词,或议其多用事,而欠流便。”(《诸山堂词话》)倍受关注的辛词大量用典现象,究意应该如体评价?为何大量用典?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疑对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辛词的思想与艺术特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就首先来看看辛词用典这一现  相似文献   

2.
用典是稼轩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评论稼轩词的文章,几乎没有不涉及这一点的。自稼轩词问世八百年来,对其用典究竟应该怎样评价,该臧该否,词论家们却一直各执其说,纷争不已。从今天能见到的史料来看,第一个对辛词用典提出严厉批评的,是南宋豪放派鼎足之一的刘克庄,他写道: 放翁稼轩一扫纤艳,不事斧凿,高则高矣,但时时掉书袋,要是一癖。“掉书袋”之讥,似乎成了后世否定稼轩词的定评。然其论不免武断,同为南宋豪放派后劲之刘辰翁就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 词至东坡……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这样,在对稼轩用典的态度上,二刘就各持一端。自此,论者便分成两派,由宋至元、至明、至清。金之元好问、明之陈霆、杨慎,均从刘辰翁而褒之。杨慎的《古今词话》说:“若在稼轩,诸子百家,行间笔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的词、黄庭坚的诗,都以善于用典而著称。但辛词与黄诗用典则又有不同:辛词用常典,沿用原意,用典自然,而黄诗用典冷僻,以故为新,“宁不工而不肯不典”。作者时代、经历、文学主张和作品体裁等多方面的不同,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稼轩熔铸经史,驱遣前代诗人佳作如己出,其熔铸杜诗以入词,极大地提升了辛词的品味,增强了辛词的感染力。稼轩之所以能够成功摄用杜诗,一方面得益于宋人对杜诗下大力量整理的外部机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辛杜二公的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有着某种相似之处,二人遭际有类似处,这可以看做辛词摄用杜诗的必然性。对杜诗的取用构成了稼轩词风构成的一大强劲助力,也是两人诗词风貌具有相似性之来源。  相似文献   

5.
用典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辛词用典是独树一帜的,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看,都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辛词用典是为明心言志。所言之志分三种:建功立业之雄心,退隐闲居之操守,壮志难酬之悲慨。辛词以典明志,也反映出辛弃疾多元的价值取向,同时也使词由代言体变为言志体。  相似文献   

6.
一 辛词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大量用典。前人对此多有褒誉。最有代表性的是清人吴衡照,他在《莲子居词话》里推崇辛词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实际,吴氏所举的典源,只不过是撮其要者,辛诗用典的范  相似文献   

7.
稼轩词中大量的典故意象所含人物的崇高美和儒雅潇洒之美是稼轩主体品性美的反映。但这种崇高美和儒雅潇洒之美只是其表,"志士失职而志不平"和杜鹃啼血似的慷慨悲壮才是稼轩典故意象蕴涵的内美本质。典故意象之大量运用对稼轩词的主导美学特质具有重大影响,具体表现在:1.内容上奠定其用典之词情感基调的作用;2.形式上的"陌生化"效果和抒情话语的多样化特征。3.对其用典之词既慷慨悲壮又含蓄蕴藉的意境具有构境作用。  相似文献   

8.
稼轩寿词和辛词的其他作品一样,在思想内容上都有关“反抗异族,收复西北神州”这一时代主题,与一般封建土大夫“合家祝寿、满院春歌”的寿词内容大不相同。这是由稼轩所处的时代和稼轩自己的思想决定的。认识了稼轩寿词在内容上不同于一般封建士大夫的特点,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四库全书提要》所说稼轩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的特点,及其“迄今不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韦武 《百色学院学报》2006,19(2):102-107
战争军事意象是稼轩词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征。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结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体现了辛词的个性特点,也反映了两宋词史上的又一重大变化,即男子汉气概的激扬,词中女性的柔婉美最终让位于血性男子的力度美和崇高美。稼轩豪放词中的军事意象,体现了作者博大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盼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强烈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0.
王夫之(船山)是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中唯一有词作传世的学者型文人,故其在时代乱离之际接受稼轩更具文学上的优势.<潇湘怨词>代表了船山词的最高成就,分<潇湘小八景词>、<潇湘大八景词>与<潇湘十景词>三组,其中<小八景词>与<大八景词>效法辛稼轩词体而境界更深广,故国之痛更深沉.在表达艺术上,船山词以用典写家国之悲且取材广泛同于稼轩.船山虽疏于音律,但其风格因受稼轩影响而对振兴词坛具有巨大的贡献,词史地位不容抹煞.  相似文献   

11.
辛弃疾的《鹧鸪天》词计63首,数量为两宋词家之冠。其词开拓了《鹧鸪天》的题材内容,多抒写作者出处行藏的内心矛盾,揭示世态和人生哲理,意蕴丰厚深邃。其中农村词描绘田园风光民俗与农人形象生动细致,诗情画意与乡土气息浓郁,成就在东坡农村词之上。在写景、叙事、抒情、用典、对仗以及语言锤炼等方面,稼轩《鹧鸪天》词都有高超造诣,艺术风格多样。稼轩堪称词史上作《鹧鸪天》词的第一高手。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八年第二期《杭州大学学报》刊载了拙作《稼轩词论两题》一文,其中谈到了辛词《永遇乐·京日北固亭怀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年、本事等问题,也顺便提到了自己对《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一词内容的理解.现在读到了《南京师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三期常国武同志与我商榷的文章《重读辛词三首随札》(以下简称“常文”),感到十分高兴.“疑义相与析”,真理总会通过辩论而愈辩愈明的.由于上述三词是稼轩的重要作品,对广大读者影响极大,所以我愿意借此机会再把自己的看法作些补充和申说.  相似文献   

13.
稼轩词用韵     
考证稼轩词用韵特点,前已有鲁国尧先生的《宋代辛弃疾等山东词人用韵考》一文。拙文根据一九六四年我所排比的《稼轩词韵谱》,着重对某些合韵现象,以及与鲁先生观点不同的地方,做一些分析讨论。 辛词基本上是平上去通押的,本文引例举平以赅上去。平声以摄为纲,其次序为:果假遇蟹止效流咸深山臻宕江曾梗通。入声独立,专章讨论。《韵谱》所根据的材料是《稼轩词编年笺注》、邓广铭笺注,中华书局一九六二年出版。词中韵字的确定,主要根据清万树《词  相似文献   

14.
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名垂千古的爱国词人。他的高风亮节,豪迈气概,至今还激励着人们,他的如掾词笔,富瞻文采,长期以来,赢得人们的普遍崇敬。邓广铭教授化了数年时间,搜讨、抉剔、参稽、发微,付出了巨大的劳动,撰成《稼轩词编年笺注》和《辛稼轩年谱》。这两部专著,成为我们阅读、赏鉴、研究辛词不可或缺的书籍。邓老那种孜孜不倦,勤奋谨严的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很好学习。  相似文献   

15.
一对于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论者往往只注重他的政治抒情词。辛弃疾的门人范开称他是“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近代大词论家王国维也说,“南宋词人,白石(姜夔)有格而无情,剑南(陆游)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稼轩)耳”。建国以来,对辛词研究不但论者众,论著多,而且研究范围亦日趋扩大。但从总体上说,众多论者除了评价辛词的人民性和爱国主义等政治内容外,依然多是对前人观点的再阐发。对于辛词的词风,古今论者虽也承认他的变异多样,但都忽略了对其农村词词风的研究。其  相似文献   

16.
辛弃疾词626首(据邓广铭先生《稼轩词编年笺注》计),这是一个十分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感世界。作者借此思念故乡,寻求解脱:辛词的风格既有豪放又有婉约,格调则是激越、闲逸、颓唐并存。800年来,影响最大的是那些思念故乡的爱国豪放之作。由此而论,肯定辛弃疾是一位  相似文献   

17.
邓广铭先生的《稼轩词编年笺注》(最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出版)是一部整理辛词有先导之功的大著。多年来,它成为许多书刊、文章介绍研究辛词的主要依据,影响是很大的。一九六三年,杭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室和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的同志,曾制定过共同分编一套“辛弃疾丛书”的计划,分派到我的任务是编纂《辛弃疾总案》。此后,在断断续续地从事此项工作的过程中,对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作了一些考察,发现邓著在稼轩词的编年和笺注上都有不够完善之处,因而,认为这方面的工作还不能以邓著已取得的成绩为满足。编年与笺注是互有联系的。创作背景不明或搞错,就很难对词意有正确、深刻的理解;反之,词意的误解,也有可能导致作年的错编。特别是辛弃疾那些抒发政治感慨的词,多数有具体史事为其背景,正确地加以编年,尤为必要。从这一点上看,邓著明显的不足有二;(一)全部稼轩词六百多首,邓著加以编年的还不到半数,其余或未编年,或认为作年莫考。这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辛词,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我们经考察认为.只要多方面’细细寻绎,辛词的大多数还是可以认定其作年时期的。(二)已编年的作品,有一些是编错的。有的稽之于史料,察之于词意,便可发现矛盾。这种情况,也非个别。本文即就这两类情况,各择辛词一首为例,分作两题,通过具体分析,中述己见。其中《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一词,我们认为是属可编年而未编的;《永遇乐》(千古江山)则属已编年而编错的。这两首词都是目前各种注本、课本中入选、为大家所熟悉的稼轩代表作。我们想,即使只就这两首词本身所反映的史卞内容作探讨,若能获得更正确的解说,也还是有意义的。因而,提出我们的看法。至于上述对邓著有关编年等问题涉及到全书的详细意见,我们将用另文讨论。本文的写作,曾承宁波十中蔡国黄同志抄示史料,提供论据,顺此志谢。  相似文献   

18.
清人对稼轩词的评价与接受随词派理论的消长而变化,这些变化既彰显出辛词的丰富内涵,又折射出清代词学思想的某些新变。清人一方面将稼轩词推至"一时无两"的高度,同时又视其为词中变调之代表,这种看似矛盾的评价背后实则蕴含着清人"第当分正变,不当分优劣"的新的正变思想。周济的"退苏进辛论"不仅将同类词人的比较研究推至一个新的理论高度,而且显示出常州词派重性情、重门径、重统绪的词学思想。而陈廷焯由辛胜于苏到苏胜于辛的转变,反映出的正是自身词学思想在由对外部形式之美的取重转向对内部性情之善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作为承接东坡词和稼轩词的梯航,张孝祥的于湖词在元明两朝的传播,反映了元明人对南宋初期豪放词代表风格的认识和品鉴。元人词话取于湖名作,所论真切博雅;于湖词入明有名而不著;明词人选家激赏于湖清俊豪迈之作,更偏爱其婉丽轻约之词,选评总体流于俗丽。于湖词词格不俗,亦兼具苏、辛词情韵,但其豪放词在明代选家的审视中并没有体现出与词人词史地位相称的整体艺术高度,明人讹传误收于湖词现象较多。  相似文献   

20.
王永健同志的《试论辛弃疾及其〈稼轩词〉的局限性》(《江苏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七八年第二期,以下简称《局限性》)一文对辛词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广泛的批评,许多论者被认为有“只强调某一方面”的“形而上学”的过错。然而他本身却从作家作品的“局限性”这一方面出发,对辛弃疾及其词进行了“彻底否定”、“彻底扫荡”。很清楚、《局限性》一文实际上以论“局限性”来作为对辛词“进行全面研究”,进而以“局限性”来取代辛弃疾及其词的主要倾向的。王永健同志这样的研究辛词,我认为确有“值得讨论之处”。限于篇幅,这里只能就有关几个问题作简要的论辨,请专家们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